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石云霞:论习近平外交哲学

发布时间:2021-11-1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和国际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创性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体现时代精神,富有中国特色,在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它概括为“十个坚持”,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什么”“如何办”“怎么样”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外交思想就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习近平外交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外交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续前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外交哲学,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主要体现在外交大局观、外交全局观、外交目的观、外交为民观、和平发展观、外交道路观等相互联系的诸方面。其中,统筹大局是前提,把握全局是关键,外交目的是归宿,以民为本是根本,和平发展是途径,外交道路是方向。它们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外交大局观

  大局是外交战略的根本问题。统筹“两个大局”,一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是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引领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根本前提。统筹“两个大局”,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辩证统一,积极参与和引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1.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统一起来,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全球涌现的复杂矛盾中分析演变机理、洞察发展动向、探究历史规律。不仅要看清当下的国际形势,而且要回望以往的人类足迹,注重重大历史事实,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习近平总书记还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人类社会大历史”“历史的长镜头”等范畴和通俗的语言,表述他的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要善于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只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正确看待当代中国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就是要透过现象和细节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带动一般,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加区别,是做不好工作的。

  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坚持主体性原则,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只有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才能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解决好中国与世界的矛盾,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利益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它所揭示的一个客观真理就是,对于当代世界和国际关系,我们一定要树立世界眼光,聚焦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外交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往而不胜。

  2.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统一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2013年10月24日,他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两个大局”作了明确阐述,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2020年8月24日,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全面分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时,针对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对“两个大局”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今天,国内外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和正在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国内环境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扬帆起航,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并进一步憧憬着更加美好生活的未来。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方面存在的发展短板、弱项还很多,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严峻现实。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时代,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包括国际形势发展的态势、时代特征和未来走向,所作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学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当前,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大变局的演进,保护主义、民族主义、伪多边主义、霸权主义猖獗,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恶浪,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更趋复杂难测,这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严峻现实。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我们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所形成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深刻认识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产生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既要看到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又要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善于适应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都要充分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办好自己的事,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善于抓住机遇,果敢应对挑战,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3.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统筹“两个大局”,必须坚持引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治理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和全球性挑战增多,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呼唤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特别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对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呈现的一个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全球治理观,就是坚持人类前途命运由各国人民抉择,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任由哪一家、哪一个小集团说了算,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制定,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使世界真正成为各国人民的世界。这一全球治理观的核心价值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要求,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主权平等原则,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在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多边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伸张正义,践行平等,在国际事务中提出新方案,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提出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经济治理观,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推动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等。

二、外交全局观

  这里讲的外交全局,就是深化我国外交布局,努力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如何擘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的外交战略问题。谋划外交全局,深化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厚植人文基础。

  1.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打造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建立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夯实中国和世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当代世界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性。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核心要义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其中,相互尊重是基本前提,公平正义是基本要求,合作共赢是根本目的。三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互尊重是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点,主权国家有190多个,社会制度、发展程度、文明信仰、国家大小各不相同,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不可能搞“清一色”。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道路问题本质上是个主权问题。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公平正义是基本要求。这是因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是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合作共赢是根本目的。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实现合作共赢,必须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努力寻找和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共同点,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很好结合起来。要摒弃丛林法则,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深入谋划外交全局。“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这是时代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运筹好大国关系,促进全球战略稳定。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亲诚惠容的政策理念,打造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筑牢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永远坚定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秉持真实亲诚的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有原则、重情义、讲道义,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天然同盟军的团结合作,夯实中国对外政策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筑牢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并积极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政党外交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积极运筹和构建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厚植民意基础,争取和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越织越密。”

  2.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从价值观层面说,就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为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光辉旗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外交工作中,这一重要思想,最初是作为开展对非洲国家外交工作的政策理念和指导方针提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思想理念不断发展完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日益扩大。从针对非洲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继而到周边国家,再到对当今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种类型国家的外交工作,其逐步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意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关于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义利兼顾,义利并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言必信、行必果;第二,以义为先,义重于利,舍利取义,立己达人;第三,公平正义,弘义融利,平衡普惠,互利共赢;第四,妥善处理义利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

  坚持正确义利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拓展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视野。在对外关系中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理想、在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与西方那种只重视权利和国家利益,不讲道德和道义的所谓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对那种以利为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观念和行为的否定。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贡献,是引领当代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科学指南。

  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重信守诺,世界人民已是洞若观火,并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以人类为先的大爱情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义利观理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3.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必须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厚植人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个理念深刻揭示了搞好外交工作必须夯实人文基础的重要性。谋划外交全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必须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厚植人文基础。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结晶和标志。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国内外各种重大政治、外交相关活动中,反复阐明了文明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在当代的重大意义,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更要高度警惕和防止极端势力和极端主义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制造邪恶和杀戮。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只有个性、特色、民族之别。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和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的人文基础。

三、外交目的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目的,就是人们根据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一定的主观条件所设定的目标追求,表征的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敏锐的世界眼光,洞察五洲风云,在深刻揭示当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崇高目标。

  1.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宗旨就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这次“疫情催生了不少新问题,但归结起来,还是离不开和平与发展问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需要国际社会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以团结、智慧和勇气扛起历史责任,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新理念。这“五个世界”,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科学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同价值的追求,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根本目标和基本路径的全面诠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而不是以某种文明为圭臬建立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和行为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其根本价值取向,就是倡导当今人类社会所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包容互鉴,“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项现实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方位、宽领域、多向度开展工作。从时空视阈看,中国在周边、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层面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视阈看,我们提出构建政治、安全、文明、生态、海洋、网络、健康、人文、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从发展视阈看,我们提出构建责任、发展、利益、民族等多个层次的命运共同体。从国际视阈看,我们主动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是属于整个世界,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是集经济合作、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于一体的伟大创举,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要求。共商,就是好事大家商量着办,集思广益,体现各方的智慧和创意,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和彼此关切。共建,就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各施所长,各尽所能,积水成渊,聚沙成塔,持之以恒推进。共享,就是共担责任,共享成果,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实现“互联互通”,促进相关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是“一带一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一带一路”超越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拒绝丛林法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事实表明,“一带一路”根本不是什么“债务陷阱”“纸牌屋”“新殖民主义”之类,而是中华民族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生动实践。

  3.坚持初心使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起来

  中国共产党当下所做的一切,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伟业。“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二者高度耦合。

  这里,在理论上,有一个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未来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关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历史范畴,具有本质区别,我们既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要善于把握二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看不到关联性,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犯把历史仅仅看成“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就会割断历史;忽视了差异性,把二者看成绝对统一,视历史为“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就会抹杀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看不清人类走向未来的路。我们应当树立人类社会的大历史观,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  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都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形式,只是参考系不同而已。每一种社会共同体形态,都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真正实现了的世界大同,与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本质区别。我们今天所说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前提下,回答“时代之问”“人类之问”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它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别,解决的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首先,从发展的观点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走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要解决当下困扰人类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在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客观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其次,从衡量的标准看,今天,“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高质量的发展,衡量标准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从这一点看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后,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都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只不过一个立足的是当下,一个说的是未来。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又是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从上述意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众望,一如既往,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四、外交为民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人民外交为人民,外交工作为推动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外交为民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坚持以民为本的外交为民观,要把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人类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激励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奋勇前进的历史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和引领未来。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追求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大势同样不可逆转。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彼此的相互依靠、参与和影响不断加深。我们一定要统筹好国际和国内这两个大局,树立国际视野,保持战略定力,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中,深入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展外交工作,努力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坚持把为全人类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发展壮大,一往无前,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对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愿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全人类作贡献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制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这一重要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认同和支持,后来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稳定注入了正能量,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秉持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急人所难,始终关注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在政治上争取和平、解放和独立,在经济上改善民生、谋求发展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尚未恢复,财力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毅然开始向有关国家提供无私援助和有力支持,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家的内部事务,平等相待,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奠定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友好合作的坚实基础,如今依然坚如磐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援助的力度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厚实,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成效更加显著,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有力促进了国际合作、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为全人类作贡献的问题上,继续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思想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角思考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重大倡议,诸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持真实亲诚和亲诚惠容理念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重大的战略思想和理念,被联合国充分肯定和采纳,写入多个重要文件。在实践上,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宣布务实合作举措,履行大国责任,积极为全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通过区域合作机制,提出同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方案;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事实表明,中国开展对外援助,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得人心、合民意,顺应时代要求,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和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空前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们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行动,支持全球抗疫合作,帮助各国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实践证明,要彻底战胜疫情,必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突出位置,以极大的政治担当和勇气,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尽最大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同时,要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少受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

  3.坚持外交为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外交战线全体同志要永葆赤子心、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坚持外交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第一,坚持外交为民,要永葆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心,做好培根铸魂工作。外交人员的根和魂,就是要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对党、国家和人民绝对忠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坚持外交为民,要永葆开拓奋进、担当有为的事业心。外交人员要胸怀祖国,兼济天下,维护好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故事,扩大中国话语权,促进中外理解和友谊。

  第三,坚持外交为民,要永葆主动学习、自我革新的进取心。时代发展一日千里,形势变化日新月异,外交人员要与时俱进,坚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做到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勇于刀刃向内,自觉自我革命,加强学习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革命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扎实做好对外工作。

  第四,坚持外交为民,永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心。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党中央对外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要抓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外交队伍。

五、和平发展观

  和平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安全、推进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统一,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具有牢固的文化根基;来源于中国人民对近代以后苦难遭遇的深刻反思,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来源于对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条件的科学认知,具有充分的现实根基;来源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具有宽广的世界根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更是中国人民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深入比较,所达到的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也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所提出的各种疑虑的回应,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和庄严承诺,绝非什么外交辞令、权宜之计、战略模糊。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相互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我们倡导坚持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不能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我们倡导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而且我们也希望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世界各国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才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各国人民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开创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是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决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更不会将自己的道路、模式、理论强加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坚定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决不“输入”外国模式;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共谋和平与发展,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也决不会“输出”中国模式,把中国的道路强加于人,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倡导以对话协商方式凝聚共识,以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分歧,以合作共赢的态度促进共同发展,以面向未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坚定不移走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那些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就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人,是十分荒谬的。“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修昔底德陷阱”是人为杜撰出来的。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带给世界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

  2.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相统一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坚决保障自身的独立自主,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是一个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中国在追求和平发展的同时,也决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和核心利益;不会坐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发展空间受损。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不要幻想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确立了重要遵循。他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核心内容是: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必须坚持用系统思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安全防范重点,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第一,要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第二,要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第三,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第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第五,要统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既重视国家安全,又重视国际共同安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各国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齐心协力、相向而行。

  3.坚持推进国家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相统一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是我们党构建大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之一。当今世界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国际热点此起彼伏,世界安全领域的威胁性、挑战性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难题。必须加强全球安全治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所谓“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安全应该是普遍、平等、包容的。所谓“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准确把握、及时应对不断扩大和拓展的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全人类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各国人民共同来维护。所谓“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发展是解决所有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只有推动树立全球安全观,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才能建造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全人类安全大厦。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世界眼光坚持全球思维谋篇布局,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保障。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抓纲带目,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既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严密防范“灰犀牛”事件;既防范风险,下好先手棋,也及时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既打好有准备之战,防范和抵御风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也打好战略主动战,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积极塑造外部和平安全环境,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六、外交道路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的外交实践中,我们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的核心要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的核心要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砥砺前行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外交工作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内政的延伸,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决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其基本要求是:第一,增强“四个意识”,深刻领会和贯彻党中央的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健全党中央总揽外交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统筹协调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外事工作,形成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打造对外工作系统工程。第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外交队伍。第四,加强对外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是指引和支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力量源泉和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国际影响力,也给那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各种困惑、疑虑、误解甚至污蔑抹黑的人以有力回答。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够引以为傲的最大底气和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主动的根本原因。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的国际战略

  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规律性。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必须有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这就是国际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就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战略下,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新型国际合作搭建的重要实践平台,是参与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途径,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是正确义利观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准确判断时代发展大势,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已经和将继续被实践证明能够走得通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和庄严承诺,永远不会动摇。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举措。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从不主张脱钩,从不想称王称霸,贡献了多方面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证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和头等大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核心利益,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要幻想中国会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不要幻想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努力构建大安全格局,引导国际社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和安全治理,维护国际共同安全,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的时代风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独树一帜,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新中国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历史与现实、传统和现代、国内与国际的辩证统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外交工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塑造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独特时代风范。

  其一,大国担当。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人讲爱国主义,同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过去在自身还很贫穷时,就给予了一些兄弟国家以无私帮助。随着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我们都义不容辞地做,并且要做好。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国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中国这种大国担当是高度的自觉担当、历史担当、道义担当,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其二,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植根人民群众,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造福。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发起了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这是在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为全球抗疫凝聚共识,为中国外交指引方向,同步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和国际政治病毒,为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全球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沉人民情怀。

  其三,以义为先。中国外交有原则、重情谊、讲道义、谋公正,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正确义利观,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道德根基,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在国际关系中,摒弃零和思维,不搞你输我赢,我多你少,妥善处理义利关系,实现义利兼顾、义利平衡、义利共赢。

  其四,磊落坦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磊落坦荡。在国际上,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畏强权,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说话算数。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中国不嫉妒他国发展,从不觊觎他国权益,但绝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的胸怀无比宽广,胜似海洋和天空,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容不下沙子。中国人民不会在别人的挑战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不会任人肆意向我们挑衅,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毫不退缩,进行坚决斗争。在这场全球抗疫斗争中,面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甩锅”和抹黑中国的险恶用心和拙劣表演,我们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形象,就是证明。

  其五,“天下一家”。中华文明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各国人民拥有同一个家园和共同的未来,应该是一家人。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中国外交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站到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倡导各国人民都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守望相助,携手共同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