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聂运麟: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还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新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规律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都有其经典形态和当代形态,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例外。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并被他们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是不能分割的,但两者又有着重大的差别。从总体上看,其差别是:

  经典社会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年代,它是对资本主义内在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有关社会主义的必然结论;它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并以此为基点而阐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则;它的直接任务是教育、训练无产阶级,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无产阶级如何革命,如何夺取政权是其理论的重点。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在资本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时代,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的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又是对社会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它主要是以东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论述了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原则;由于它面临的直接任务,不仅是无产阶级如何革命的问题,而且更长期、更困难的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因此,无产阶级如何革命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成为其理论的重点。

  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一系列重大差别,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二、走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两次重要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发展到当代理论,走过了近90多年的艰难历程,其间经历了两次极其重要而有益的探索,为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一次重大探索是由列宁领导进行的。十月革命后,他多次强调实践在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在经过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系列教训之后,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于1921春天转而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时他强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看法和作法。列宁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突破。特别要指出的是,列宁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奠基人,这一理论开辟了通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二次重大探索是由毛泽东领导进行的。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便敏锐地认识到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并以苏为鉴,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了通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

  三、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块基石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确立,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这两块理论基石的最终确立为前提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和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破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的一统天下,使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转而重新回到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来,从而砸碎精神枷锁,摆脱对僵化的传统体制的迷信,去掉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使人们的思想来一次大的解放,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正确区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与个别结论的界限,坚持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把握其精髓与活的灵魂,并在实践中予以创造性地运用;同时又敢于正视并舍弃其中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或原本就不确切的个别结论,真正将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实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看成是深深扎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从而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它。这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创造性的科学结论,全面回答时代提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律”。“这两种职能在每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功绩是科学地分析了未来”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强调社会生产的决定作用。然而,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对“经济曲线的纵坐标”即交换的论述是不够完备的,有些结论与现实有相当大的距离。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铁托、哥穆尔卡、卡达尔等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70余年的经验,全面考察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强调应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的配制起基础性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商品、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这就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的科学内容,克服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弱点,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新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最终确认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就标志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产品生产,同产品直接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将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同以商品的社会交换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所取代。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这一巨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将引起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变革。正如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所说,我们“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开辟了现实的道路。因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场和计划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经济手段,两种经济体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从总体上看,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优于计划经济体制,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已经表明,只有将社会主义置于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基础之上,才能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病,给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面超越资本主义,为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开辟道路。

  总之,正是由于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这两块理论基石,才最终形成并确立了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第一个完整、系统和成熟的理论表现,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此文为作者2013年11月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