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郭建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978的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完善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十多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

  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表现为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先易后难。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阻力,容易起步与成功,避免巨大动荡与风险,逐步积累经验。但是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助长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后遗症,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腐败环境与权利寻租;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体制扭曲和信号混乱等等。

  在改革三十五年后,改革的疲劳症显现,改革的动力在减弱,改革的共识在减少,对改革的质疑在增加,改革的代价、成本、难度在增大,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35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到了十字路口。为此,需要凝聚“再改革共识”,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首先在态度上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坚定改革信心,明确改革思路,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三、改革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敏感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而利益矛盾则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主要表现,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为此,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既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也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推进改革。

  四、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凭心而论,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多年,对此大家有共识。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大。甚至一些人只享受改革成果,一些人只承受改革代价。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应当贯穿改革全过程。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新的着力点。公平与正义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此文为作者2013年11月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