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伟光常务副院长在马研院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1-29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1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在马研院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

  在听完汇报后,王伟光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到马研院调研,收获很大。马研院在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全体同志共同努力,2011年的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下面我具体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陈奎元同志提出、院党组做出、经过中央批准的重大决策,这是落实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重要举措。“三个定位”的第一个定位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聚集这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同志们在这里集中力量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外应该说是唯一的,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同志们作为马研院的研究和工作人员,应该认清马研院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认清发挥好马研院作用的极端重要性。同志们在这里努力工作,要有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围绕这一点我讲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任务;第二句话是“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研究,还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吃饭的饭碗,不是评职称的本钱,也不是升官发财的工具,而是我们思想斗争的武器。当然,马研院的人员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自身利益,有家庭等等方面的责任,我们肯定要给大家以高度的关心,但同志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斗争的武器来信仰、来从事,所以要坚信;第三句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的本行。我们学习、坚信马克思主义,就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四句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我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四句话是我的肺腑之言。

  第二,要针对新时期新情况,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我们从事研究、创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国际国内的重大现实问题,要针对今天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今天新的实际是什么?就是当前国际国内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际共运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事件。要从这些新的情况中捕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在今天,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远的不说,就拿最近五年,出了多少事情!这些事情始终贯穿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社会发展前途、两种发展命运、两种发展道路的博弈。最近我翻了翻年轻时(大概1981或1982年)学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我作的笔记(题目是《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波拿巴上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理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现在回过头来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所以恩格斯讲“这是人类最高度的、最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到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是指导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篇杰作。当前我看应该全面收集这些问题、这些事件,进行跟踪。比如,专门跟踪“占领华尔街运动”,现在清场以后,下一步会怎么发展,一直要跟踪下去。把所有情况收集上来,当然要收集带有典型性的事件和问题。马研院已经有学者收集“占领华尔街运动”打出的所有标语口号一共一百多条,这些口号反映了思想和动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思潮。还有金融危机,现在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已经引发了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搞国际共运研究的同志可以把它与上世纪60年代的工人运动进行对比研究。总之,要对这些重大的情况进行全面收集,然后深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就像马克思分析路易•波拿巴的政变这个历史事件一样,得出科学结论。所以要针对新的实际,围绕重大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如果不结合实际,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创新就没有前途。希望你们各个学科和各个研究室做一个规划,针对几个问题长期进行跟踪研究,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当前正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大好时机。

  第三,立足青年人理论素养的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学习,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马研院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青年读书班搞得不错,每一期读书笔记我都看了,还要加强。马研院或者马工程要有一笔经费用于年轻人的培养,办读书班,集中起来读一本书,把它读透。读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经途径,不读马列的书怎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当然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列宁有句话:马克思主义要从外部灌输到头脑中去。马克思的勤奋天才加上当时的历史时代和当时提供的思想条件造就了马克思。我们要加强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对他们提出要求,必须研读几本马列主义的经典原著,要十几遍地读、反复读。我在中央党校教哲学的时候,讲的第一堂课就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自己写讲义,连续讲了二十年,对我终生受益。如果我们年轻人能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复读、年年读,采取不同的形式,粗读,精读,然后结合西方德、法、俄、英四国史,结合世界近代史,结合工业发展史等等,全面地来学,然后把里面所有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情况都搞透。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有马克思的这种高度和胸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就像爬台阶,顺着这个台阶不停地往上攀登才能走到巨人的肩上,到了马克思的肩上再站起来,才可能有所创新。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年轻人的培养。

  第四,要重视管理、加强管理。通过管理强院来落实人才强院和科研强院,要多表扬默默无闻的管理工作者。请机关党委组织人到马研院做专门的调研,一是调研马研院宣讲六中全会的情况,题目就叫“马研院积极宣讲六中全会精神”。二是调研马研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可以考虑,明年在基层党员当中,能否开展如何做一个学者党员的活动,就是围绕“我作为一名学者党员,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机关党委就这项工作的可行性做个调研。加强党的基层建设,要不断出新的办法,不断地上新的台阶。

  马研院党委书记侯惠勤主持调研会并汇报了马研院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总体情况。侯惠勤说,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方面,马研院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一是如何深入持久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而不走过场。这方面主要抓三点:第一是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都要重视。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典著作搞通、搞懂、搞透,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是抓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围绕文化建设、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第三是抓实践环节。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都要注重实践环节。现在我们有比较稳定的社会调研的基地和社会调研的机制,在这方面设立的课题也比较多,我们还要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走出国门的渠道。

  二是怎么发挥马研院的作用。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接受媒体的采访,广泛宣传。已有多人次接受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各种媒体采访,多篇文章在报纸发表。应该说我们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在重大的宣传活动中马研院要有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我们是很明确的;第二,根据我们对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掌握,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宣讲的场合从比较基层的一直到中央国家部委都有,效果都不错;第三,抓住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现在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不时地冒出来,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这说明一种形势,所以我们的责任非常重大,就像六中全会讲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所以总书记讲“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我们也要“常怀忧马克思主义之心,恪尽兴马克思主义之责”,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要研究。

  陪同王伟光同志调研的有办公厅主任施鹤安、科研局副局长朝克、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钱伟、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闫坤等相关部门的同志。马研院张祖英副院长、樊建新副院长、各党支部书记、研究部正副主任、机关职能处处长参加了调研会议。



  网络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