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金融风暴到全球社会经济泥潭: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应对——马克思主义系列研讨会(175)纪要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08-25
字体: 打印
分享:

左起:李基礼、冯颜利、胡乐明、程恩富、鲁品越、许苏明、袁久红、柳泽民

                               摄影:仲河滨


  2011年8月24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系列研讨会(175),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鲁品越教授作了题为“从金融风暴到全球社会经济泥潭: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应对”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任胡乐明教授主持了会议。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国外部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鲁品越教授指出,当代经济危机之后的萧条期表现为一种处于两难困境的“泥潭”状态,一次次复苏萌芽被泛滥的流动性灾难所淹没,从而时时刻刻面临着未经复苏而再次陷入更深层危机的威胁。这种状态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没有消除之前,这种“泥潭时期”不会结束。他认为,金融风暴是新自由主义的必然产物,即让金融机构自己解决市场问题。但是最后发生资金链断裂,最终爆发金融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病入膏肓。政府实行定量放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世界经济状况陷入泥潭,表现在社会资本在休眠资本与虚拟资本两种状态之间震荡;实体经济风险增大,陷入泥潭;以及债务危机不断加大,最终导致国家破产。

  面对这种危机我们应当怎么办?鲁品越教授指出,第一,仅仅靠加强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无法摆脱经济危机,因为真正严格的金融监控将使众多的资产证券化无法进行,从而使社会经济陷入流动性缺乏的困境,导致经济危机早早发生。

  第二,仅仅靠对货币流量的总量调控无法摆脱经济危机,因为陷入社会经济泥潭已经使这种调控处于两难困境:放松银根会导致虚拟资产价格飞涨而实体经济滞胀,收紧银根又会导致社会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对社会经济进行强有力的结构性干预的优越性,导控与驾驭资本,而不是放任资本的逐利行为,或者被动地与社会资本博弈。这就要求一方面设立资本流动禁区,扼制资本的投机性,另一方面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包括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注入到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发展新兴产业的领域,在国家财政负担允许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水平,发展民生工程。这样一来,拯救经济危机所花费的巨额资金就转化为能够造血的生产力,从而真正“转危为机”。通过这样的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过程,使我国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牢不可破的领导性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日臻成熟。一个真正的有伟大的历史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按照某种预先设计好的蓝图来建造的,而是在大风大浪中形成的,在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的。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负责人冯颜利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报告会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会见了鲁品越教授、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一行。(张剑)

                                                                                                                                        网络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