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国祚:在《思想的历程》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08-22
字体: 打印
分享:
  很高兴有机会再次参加《思想的历程》座谈会,这也是一个研讨会。上面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讲的都很好,我只想集中谈这样一个问题:《思想的历程》作为一部理论文献片,为什么这样有吸引力,为什么能赢得这么多专家、学者、领导对它的高度评价?当然,这部片子优点很多了,比方说,资料详实,不仅展示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在中国的一些历史链条,也展示了在国外的一些历史链条。再比方说,情节感人,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细节。人们说“上帝就在细节里”,我看这句话很有道理,细节决定成败么。特别是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如果在细节上能超人之处,那会很感人的。

  我感到这部片子所以成功,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选题非常重大,非常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抓住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想的魅力,理论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了,可以说我们走过了波澜壮阔和非常辉煌的历史。这辉煌从何而来呀?就是因为我们党建设得好。为什么建设得好?首先因为我们党的思想建设搞得好,没有我们思想建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成就,就不会有如此之强大的感召力、组织力、动员力,就不会把一个濒临亡国灭族的旧中国引领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毫无疑问,中国现实还有很多矛盾、问题、值得忧虑的地方,但是从总体上看,从总的思路来看,从以往的实践成就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是光荣而正确的。


  我想,这部片子和其它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这个视角。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有文字理论的传播,也有实践的传播。那么,突出讲翻译的历程,是不是太过拔高了这种文字传播的力量呢?不能这样看。中国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整个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就应该感谢我们的革命先知先觉,首先是思想理论的先知先觉,如果没有老一代的翻译家敏锐的发现、呕心沥血地翻译,就没有我们革命的先知先觉。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理论家们,他们也是中国革命的先知先觉。而《思想的历程》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以翻译为线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正是这部片子具有特殊魅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说它的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但是一个国家,如果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软实力是什么呢?软实力就是一切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而在这种软实力当中,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那是因为我们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而翻译在这正确的指导思想传播的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翻译工作者,翻译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这部片子来讲,如果把翻译工作者、翻译家,中央编译局的贡献阐述清楚,那就是很大的贡献。

  我还想就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翻译细节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比方说,the Communist party ,各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把它翻译成“共产党”,这并非简单的约定熟成,而是符合语义的。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人对这种翻译提出质疑,认为应该翻译成“共有党”。我们知道,对应“共有”的词是community,而不是communist.。更值得注意的是,既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这样翻译,而且也完全解释得通,并不妨碍我们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制度的理解,为啥一定要造出另一种解释不通的翻译呢?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精力,应多放在思想理论的挖掘和研究上。一百多年来中外学界和政界都已习惯这种翻译了,即使这个翻译还可以再斟酌,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再大做文章。如果我们承认中央编译局是当今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方面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最具权威性,我们就以中央编译局的翻译为准。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但是作为“共产党”的翻译,恐怕实在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来颠覆。

  另外,还有人对《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提出异议,认为不应该翻译成“幽灵”,而应该翻译成“精灵”,因为“精灵”才是好的、有生命力的。我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肯定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在这里,翻译成“幽灵”,显然比翻译成“精灵”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共产主义思想刚刚诞生,虽然资产阶级还不完全理解它究竟是什么,但已感觉到它的威胁而欲与围剿。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马恩才使用“幽灵”这个词,因为在资产阶级看来,共产主义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具有神秘感的、使资产阶级感到惊恐不安的、正在欧洲传播的思想。这些问题我们还可以探讨,不必做定论。我倒是对庄福龄老师谈的两点建议很感兴趣,他谈到了两个问题需要我们编译局同志需要思考。第一,要加大对《思想的历程》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编译局,而是要走向社会,让它发挥更大的宣传效应。第二,《思想的历程》成果的转化问题,他把它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联系起来,使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我认为这两点值得中央编译局的同志认真思考。

  

  (作者张国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

  网络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