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田心铭: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心主义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3-10-30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科学世界观。

  在围绕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争论中,有一种以夸大实践为特征的唯心主义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不能不警惕实践的唯心主义。

  一、一个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理论问题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p.39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p.395)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从哲学层面或从理论基础来说,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质疑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近年来更有论者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旧哲学的复辟”,要对它进行“彻底清算”。尽管这些观点是在学术研讨中提出来的,尽管有些论者主张区分“指导思想形态”和“学术研究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不能不看到,学术研究中讨论的与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的精神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2](p.5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重申:“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3](p.31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p.644)

  可见,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贯穿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指导地位是由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正式确认的。因此,要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既是一个学术研究中可以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5](p.66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同样是由实践来证明的。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6](p.29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我们夺取胜利的精神武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深厚的实践基础。

  党和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检验,集中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之中。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直接表达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而思想路线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贯彻,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检验。

  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明确概括。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7](p.278)他把这条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8](p.254)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中都郑重地写进了这条思想路线。

  这条思想路线所表达的,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所以邓小平又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在表述这条思想路线的内容时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7](p.278)这表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党的思想路线,这两者在内容上是同一的,它们是同一个思想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后者的哲学理论形态,后者是前者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直接体现。所以邓小平多次明确地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8](p.101)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先是从军事上,进而从哲学上总结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特别是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经验,写作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结合中国实际,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石。到40年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在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从此,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党的思想路线一道,在全党和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大地上被付诸实践,发挥了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同时也经受了千百万人民实践的检验。

  第二,党的政治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取得的成就也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的实践证明。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以自己的政治路线(也称总路线、基本路线)集中概括了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9](p.304)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p.31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这些路线是如何制定的呢?1945年党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1921年建党以来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10](p.987)2008年12月,胡锦涛在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时指出,它们“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11](p.808)这些重要结论,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些正确路线,都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的,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党的思想路线。

  正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90年中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二是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这就是90年来的社会实践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检验,这就是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依据。

  三、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吗?

  我国学术理论界一些质疑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者,他们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他们都以马克思哲学的信奉者自居。他们的论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论证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是提出自己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主张,用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

  这里先就前一方面的几种主要观点作一些辨析。

  其一,有些论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出处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提出,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确实不曾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称呼自己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一语始见于德国工人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1886年发表的著作《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这时马克思已经过世。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否正确,归根到底并非取决于这个名称是否出自马克思本人,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正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内容,即名和实是否相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主张称为“新唯物主义”,[12](p.502)同时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13](p.13)列宁和毛泽东都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的典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阐述了自己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他一面称赞黑格尔的辩证法,“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一面又批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论述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14](pp.20-22)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贯穿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因此,列宁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15](p.13)并无任何不妥之处。“辩证唯物主义”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内容。

  其二,有些论者制造恩格斯、列宁与马克思的对立,以此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有人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二重化”的,两者“不能同构”。指出,今天讲的辩证唯物主义来自恩格斯以及列宁和斯大林,而不是马克思,所以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不是个人的学说,而是工人阶级这个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晶。马克思是这个科学世界观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16](p.297)恩格斯和马克思从青年时期相遇,共同工作了40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7](p.58)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标志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公开问世的《共产党宣言》,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作品。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是在恩格斯的支持下完成的。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17](p.58)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之一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列宁所说:“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17](p.5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作中有分工,但是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否认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一样,也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违反实际情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一百多年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为它作出贡献的,有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领袖和理论工作者。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这些思想既表达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哲学著作中,又通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体现在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重大问题的科学分析之中,它们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俄的政治、经济建设中经受住了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自己的科学真理性。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为代表的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确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它有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它把辩证唯物主义仅仅看作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应用”,这种对辩证唯物主义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但是,该书中也有大量正确的思想内容,书中的许多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的简略表述。根本否定这一著作,斥之为“假马克思主义”,就否定了其中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没有照搬斯大林的观点,而且批评了斯大林的形而上学错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写作于1937年7月和8月,比1938年9月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该书的四章二节)早一年多。毛泽东批评说:“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并且教会许多人搞形而上学。”[18](p.194)“对立面的这种斗争和统一,斯大林就联系不起来。苏联一些人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学,就是那么硬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不承认对立统一。”[18](p.195)以斯大林的错误为借口来否定我们党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讲不通的。

  其三,有些论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割裂开来,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以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6](p.295)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物质世界,如恩格斯谈到唯物辩证法时所说的:“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3](p.149)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个并列的部分,它们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所以我们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便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既包括历史观也包括自然观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在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而对它的历史观和自然观分别作出系统的阐述,则经历了一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发展过程。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唯物主义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史观,由于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更加直接更加紧迫的需要,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如列宁所指出的:“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19](pp.115-116)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完整的表达。1859年,当马克思创立自己政治经济学的标志性成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时,马克思在该书《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了完整的经典表述。而对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作出系统的阐述,则主要是由恩格斯于19世纪70年代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完成的。恩格斯说:“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13](p.13)恩格斯退出商界并于1870年移居伦敦后,在8年当中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领域,为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中的这些历史情况,被一些人当成了割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借口,试图以此证明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只是恩格斯的思想,而且只是一种自然观。事实上,《反杜林论》所阐述的,正是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以整个物质世界为对象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恩格斯所说:“在本书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还是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13](p.539)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特别指出,这本书是“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种阐述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13](p.11)恩格斯还具体地说明:“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马克思写的”。[13](p.11)显然,把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阐述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割裂开来、同历史唯物主义割裂开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列宁曾论述了“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出:“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19](p.112)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付诸实践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人类认识基本规律的阐述,既讲了对社会的认识,又讲了对“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6](pp.282-283)的认识;他在《矛盾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既着重研究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又论述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形式和各种矛盾。这种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逻辑关系还是从其历史实践来看,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割裂开来而否认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要警惕实践的唯心主义

  一些论者在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去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的各种主张,如: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实践存在论、实践人本主义、实践唯心主义等等。

  这些主张的思想内容和论证方式不尽相同,但其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看法:从恩格斯、列宁到中国共产党人,都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作了不正确的解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直到今天才被他们发现,从马克思的文本中解读出来,显露出本来面目。这种论证蕴含着一个结论:在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的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基础作用的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被尘封在书本之中,同一百多年来人民群众的实践无关。

  这样,他们就一笔勾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同时在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的历史,把它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隔绝开来了。这样的观点歪曲了历史的真相。仅就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被付诸实践的,就是在党的全部文献中始终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决不是今天才被某些学者“发现”的别的什么理论,这是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事实。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种一百多年前产生的从未经受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信奉它、坚持它呢?难道就因为它出自一个名叫卡尔·马克思的人的天才头脑吗?毛泽东说得好:“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0](p.1515)

  当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刚刚萌芽时,他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实践本性和社会功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p.50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2](p.527)可是,立志要改变世界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竟然因为被误读而在一百多年中同人民群众的实践完全隔绝了,这究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悲哀呢,还是某些论者制造的谎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真理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2](p.500)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可是,一些论者一边称颂马克思的睿智,一边又抹杀他的思想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历史,抽掉其实践基础,这究竟是在维护、还是在践踏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写道:“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p.500)那些今天才被某些论者以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名义制造出来的、从未与人民改变世界的活动发生过关系的“主义”,不就是这种“离开实践的思维”吗?关于它们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不是应该被看作“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呢?

  显然,他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这正是他们的失足之处。

  我们对讨论经院哲学的问题没有兴趣,所以无意对那些“主义”的各种论据和论证进行辨析。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些被用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几乎都是以“实践”为关键词的“实践哲学”,或“唯实践主义”。一边抽掉实践基础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边又表现出对实践的格外重视,这种奇特的看来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实践作为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中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特殊部分,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之所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统一的,并不相互排斥。但是,一些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者夸大了实践在世界中的位置。比如有人主张,马克思的哲学只研究“人类世界”,而实践就是人类世界的本体,“人类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物质世界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这样,他们就把实践夸大成了世界的本体,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相对立。还有论者进一步提出,实践就是人的存在,它包括人的一切活动,而且主要是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这样实践本体论又变成了“人的存在本体论”或“实践存在论”,世界的本体被归结为人的存在,特别是人的精神性存在。有的论者干脆宣布,自己走进了“实践唯心主义”的光辉彼岸,成了无所畏惧的彻底的战斗的“唯心主义者”。而与此同时,他仍然称自己主张的这些观点是“马克思哲学”。从这里可以看到,被一些人夸大了的实践,并不是人民群众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12](p.499)由于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能动的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因素,所以夸大意识的唯心主义也有可能通过夸大实践而表现出来。笔者认为,把实践提到首位的哲学并不都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也有实践的唯心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警惕和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即以强调实践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践唯心主义的倾向,有的论者还直接以主张“实践唯心主义”自我标榜。他们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这样,他们在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时,一边夸大实践,一边又抽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两者同样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表现。

  同一些论者相反,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用它指导实践,既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为了在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不能不对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

  

  网络编辑: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