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特聘研究员

郑杭生:礼仪之邦,更需文明旅游

来源:2006年09月01日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08-29
字体: 打印
分享:
  随着“让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互动过程的广泛深入,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明素质问题凸显,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英国呆过两年多。我所接触的外国朋友,绝大多数对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面貌的改变点头称赞,但对中国旅游者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却不得不摇头叹息。他们所谈最多的,正是很多中国旅游者的小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这甚至导致一些欧洲国家针对华人采取花样繁多的歧视限制措施,使那些行为文明的中国游客也跟着一起遭殃。

  为什么我国一些旅游者对不文明行为陋习不以为耻呢?归结起来至少有这样几点:认为可以不拘小节;外出旅游是休闲,凡事不必认真,“难得糊涂”;不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认为,要提高包括旅游文明素质在内的公民文明素质,从长远看,必须从加强养成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知道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知道要自强、自爱、自律。当前,对成人还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的补课。“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许多措施,都属于这个范畴。同时,还有一个在旅游中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应承担的角色问题。这就要认识到,每个中国人在出国旅游中,都担任着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大使”的角色。中国人在国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所接触的外国人形成他们“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形象”的直接依据。

  本来,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不少外国人也有这样的抽象概念。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经验证实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在他们那里从抽象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正面。相反,一些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则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切身证伪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从抽象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负面,甚至变成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外国人也对中国人、中国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消除误解和偏见的正面因素,反之,则会成为一种加深误解和偏见的负面因素。“形象大使”的作用,看来很平常,影响却很深远。这样的定位越自觉,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和一般的文明素质的提升也会越快、越扎实。

  2006年09月01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字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