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著名专家学者>李慎明>李慎明-著作与论文

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1-08-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位卑未敢忘忧国”。

  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安危食不甘味,为民族复兴寝不安席。正是这忧国忧民精神,架构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懈地前进!

  李慎明教授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战略》)正是这样一部充溢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著作。捧读此书,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对当今世界走向的敏锐预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和国内著名的政治学家,作者始终坚守的这种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价值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战略》一书是慎明同志去年出版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的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如何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而在《战略》一书中,则更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睿智认识。

  一、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愈益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剧烈的国际竞争。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既要树立敏锐的机遇意识,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应对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和社会安全。《战略》一书正是深刻体现和实践了党中央的这一基本要求。围绕全球化背景中的国家安全问题,作者作了深入调研和思考,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加以论证和阐述。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作者深入研究了此次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着重从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作者指出:“现在有‘四大安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就业与分配问题、周边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作者认为,在“四大安全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安全亦即理论安全”。作者强调:“在未来三至五年乃至十年左右,应对这‘四大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假若我们及时抓住了机遇,正确应对了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战略》第263页)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问题,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进一步构建国家安全战略。作者指出:“在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丛林法则’无疑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直至较量,除了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自然乃至军事等诸条件外,同时也取决于各国战略与策略思想的主观指导与应对。一个国家能否和平发展,与这个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极大。”因此作者建议,“我国亟须组织并抓紧进行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战略》第6-7页)正是怀着对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关注的深切忧患和高度责任感,近几年来作者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著作,有力发挥了提醒国人勿忘忧患的作用。

  二、对国际局势走向的敏锐预测

  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不仅在于论证现实,更重要的在于预测未来。从纷纭复杂的国际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科学预测国际局势走向,是《战略》一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作者就多次敏锐地分析了美国经济发展现状,指出由于经济失衡而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在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论坛上,作者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世界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在美国;同样,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也主要在美国。” (《战略》第215页)美国经济虽然居世界首位,但发展过程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主要是,“美国的金融资本垄断规模已经达到颠峰”;“美国金融垄断泡沫的破灭已经显现”;“美国社会从政府到家庭普遍是赤字消费”;“美国实体经济正在萎缩”;“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开始加速”等等。(《战略》第216-217页,第227页)依据大量事实,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以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由此可以预见,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并对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战略》第221页)作者的这些分析和预测,被3年后的美国金融风暴及其带来的对世界严重影响所证实。作者这样一种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深刻表明,社会科学研究只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注重规律的揭示,就一定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对事物的发展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人文支撑作用。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社会科学研究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刻苦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保证。作为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领导工作的专家,慎明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业内人士所熟知的。通读《战略》一书,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慎明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透理解和谙熟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国际问题的研究,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作者紧密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发。比如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对苏联东欧剧变的剖析、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判断,都体现着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在《战略》一书中,作者尤其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作出了以理服人的分析。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翻身求解放的科学,是已经被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是完全正确的,就如同1+2=3一样不会过时。当然,马克思主义是生动活泼、不断发展的科学,但理论再创新、再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发展成为1+2=4,就连1+2=3.1也不行。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条件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了,但它基本的东西决不会过时。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战略》第114页)这样一种分析和论述,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又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以势压人,而是入情入理、以理服人,可以很好地发挥启人心智、导人方向的作用。

  在《战略》一书的扉页上,印着作者题记:“学者今天的所言所著,如同领导干部今天的所作所为,都必将接受明天历史和人民的评说。”这段话,既表达了本书的宗旨,也体现了作者的一贯追求。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满怀殷殷忧国之情和拳拳报国之志,为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奉献智慧和心血,这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也是《战略》一书给予我们的珍贵启迪。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