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谭劲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和坚持践行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发展方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居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本文将从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深化对创新理念科学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不同于一般技术层面的创新,也不只是科技经济领域的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理念,涵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创新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特殊重要性。
(一)深化对创新理念科学内涵的认识
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首先要正确把握创新理念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居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创新理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从内涵看,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科技经济创新; 二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载体的制度创新; 三是以思维方式、观念理念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创新。从外延看,创新理念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创新,也涵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创新; 既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创新,也涵盖思维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二)深化对创新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习近平多次反复强调创新理念的特殊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他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瓶颈制约、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国家要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首先,创新理念是党引领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引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如果理念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势必妨碍发展全局,影响发展效果,即使是付出最大努力,也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习近平强调指出: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党指导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创新”居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高度把握创新理念的特殊重要性,把创新理念作为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创新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以创新理念推动和引领发展。
其次,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强调: “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创新发展并非一般的方针政策,而是高居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理念,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战略而言,事关当下,影响长远,关乎全局。当下,创新关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济发展; 近期,创新关乎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从长远看,创新决定第二个百年能否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战略性眼光和全局思维,不仅要看到技术的演进规律,也要看到技术和产业的互动。实际上,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高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与发展,也需要在创新驱动和FDI、企业规模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关系。因此,需要进行长远规划、全面布局和配套政策。
再次,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实质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有强大的动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动力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老动力不足、新动力缺乏。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解决动力不足和动力创新问题,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要面对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结构转型的艰巨任务; 又要面对世界科技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发展第一动力,才能化解“三期叠加”风险、破解产能过剩难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跟上世界科技革命步伐。只有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创新转换老动力,用创新培育新动力,使老动力焕发新活力,让新动力层出不穷,以增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
创新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当下走出经济发展困境根本出路在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在创新。习近平说: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要有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复兴之梦,主要路径还是在于提质增效。只有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才能积极转换动力,培植新动力。我国现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动力疲软,动力不足,缺乏新动力引领,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动力不足是当下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突破“瓶颈”唯有创新。用创新培植发展新动力,就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经济创新主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以往的发展基本上靠要素投入、低成本劳动力拉动,属于典型的数量规模型粗放式发展。粗放式发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大而不强。今天靠要素投入已难以为继,凭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单靠传统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明显不够,而应着力实施“科技创新、要素质量、结构优化”的供给侧“新三驾马车”。当下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强烈而紧迫。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前途在创新,关键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发展动力不足“瓶颈”制约。将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方面需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领跑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经过新中国成立6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观,科技创新实力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跟踪主要靠学习借鉴与模仿,并跑领跑则要靠创新,要有原创、首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格并跑、领跑,非但如此,还有可能错失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机遇,拉大同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差距。从国际发展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要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发挥并跑、领跑作用,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多出原创、首创科技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并跑、领跑的实力。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动力。“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既负有推动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的使命和责任,也有与时俱进、自我创新的要求和任务; 既要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作用,又要重视国家治理体系自身的现代化和创新。
(一)以国家治理体系创新推动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
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需要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虽然现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全面推动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妨碍、耽误甚至扼杀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创新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卡在“最先一公里”上无法开启; 有的创新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畅被搁置在“最后一公里”上无法推进; 有的创新由于体制机制的缺陷胎死腹中。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首要的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和现代化,用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社会创新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提供保障。从国家治理体系层面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培植社会创新动力,开拓社会创新空间,搭建社会创新舞台,疏通社会创新渠道。
(二)国家治理体系要与时俱进自我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要在科技经济与思想观念创新上发挥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国家治理体系要通过自我创新提高现代化水平。
首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和现代化要精简机构,下放权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弊端是机构过于庞大、权力过于集中、办事效率低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下决心精简机构,推行大部制。长期以来,政府机构设置职能交叉,分工过细,重复设置,机构庞大,相互掣肘,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不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在政府瘦身和转变职能。瘦身重在建设精干政府、高效政府、强势政府、权威政府。转变职能重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监管功能、决策引导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该政府管的事要抓住不放,管严管细一杆子管到底,不需要政府管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手不管; 该政府集中的权力要高度集中和强化,把权力用好,用到位,该下放的权力要坚决下放,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还权于民众。通过合理设置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优化社会政治资源配置,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具有促进创新驱动的内在功能强点,但也可能催生投机主义,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亦即创新驱动的“市场失灵”。
其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立足于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其中不乏反映社会治理共同规律的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创新过程中,应该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治理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但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使是西方先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也要有所选择,加以改造消化,而不能简单移植和嫁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和现代化要警惕“西化”陷阱,防止有人打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和现代化的幌子,兜
售“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制”、“军队国家化”等私货,反对党对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反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以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为动力推动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推动创新的前提,创新需要思想解放。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在创新上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试。没有思想解放,不仅创新迈不开步,而且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和潜力有可能被人为压抑甚至扼杀。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需要以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
(一)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推进思想解放
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同思想解放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既是思想解放的标志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动力,没有思想解放就很难做到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和思想创新,需要破除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克服“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创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思想禁锢、思想僵化、思想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创新非常艰难,也很难产生新观念、新理念、新思维。
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提出的创新理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创新发展。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在解放思想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今天还要不要继续解放思想,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经过30 多年的改革,思想解放得差不多了,现在主要是统一思想、稳定思想了; 有的人认为,解放思想不能没完没了,有的人甚至认为解放思想过头了,到了该收的时候了。受此影响,一些人在解放思想上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激情消退、斗志松懈、思想疲劳等现象。这对于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极为不利。
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解放无止境规律。人类的思想活动始终是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解放和创新。一方面,社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决定了人类思想解放和创新永无止境。人类思想活动始终处在新思想不断取代旧思想,先进思想不断战胜、淘汰落后思想的自我解放、自我扬弃、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提升的永续运动过程之中。人类思想活动永远不会停止和凝固。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一经形成,就不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改变而迅速改变,也不会随着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实践的消失而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形成了一定的看法、认识、观念、思想、理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坚持它、维护它、稳定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容易导致思想保守、思维僵化、思想禁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思维定式的存在和影响,使得人的思想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迟钝性和滞后性。思维定式是妨碍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最大障碍。社会发展和创新无止境,决定了解放思想没有终点、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永续前进的永恒主题。
(二)以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引导和带动社会创新
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无论是科技经济创新,还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的国家治理体系创新,都源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理念创新,都需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理念创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培养自我超越的思维方式。自我超越就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一个安于现状,不想超越、不敢超越的人,就没有创新冲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不可能创新的。唯有创新,才能超越自我。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要培养自我超越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培养自我变革的思维方式。创新源于自我变革,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自我变革,自我变革需要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人最容易按常规行事,按习惯思考,惧怕变革、墨守成规。这是妨碍创新的最大障碍,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要培养自我变革的思维方式。
再次,要培养敢为天下先的思维方式。创新主要来自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动力。怎样才能做到为天下先? 唯有创新,唯有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理念,才能抢占先机,走在前列,占领制高点,引领发展方向。不创新不仅难为天下先,而且会落后于时代,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所淘汰。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甘居中游、惧怕出头、不敢冒尖的思维方式,是不会去思考创新的,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要培养敢为天下先的思维方式。
五、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条件
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培植创新土壤,打造创新国家和创新社会。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明确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使创新不仅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且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以全面创新、全方位创新、全领域创新、全员创新理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成为科技进步之源、社会发展之源、时代活力之源。
(一) 培养创新人才和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劳动者
人才是创新之本。要使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创新人才、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劳动者。我国之所以创新动力不足,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人才,尤其是重大创新的领军人才; 劳动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要从培养劳动者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入手。
首先,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社会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需要有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已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高,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当今世界高端创新人才济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我们要通过优惠政策去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尤其是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中的优秀人才。要处理好培养和引进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两手抓。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无论是自己培养的还是引进的都要一视同仁,都要重视和尊重,为他们搭建工作平台、帮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困难,给他们提供优厚待遇,用事业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用感情温暖人,让所有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使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要培养和激励劳动者创新思维和创新积极性。广大劳动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坚持和践行创新理念,基础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新意识,提升劳动者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一要激励就业在岗劳动者的创新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物质鼓励等途径,支持和保护劳动者创业创新积极性,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挖掘创业创新潜力,让敢于创业创新的人先富起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二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每年有上千万青年学生进入中高等学校,他们是劳动后备大军。中高等学校要按照中
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要求,重视和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创业创新能力,使他们走上劳动岗位后能扛起创业创新大旗,成为未来创新创业生力军。鼓励他们成为“未来创新突破的探索者、创业创新的践行者、世界创新潮流的弄潮者”。
三是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注入和培植创新基因,从根本上变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使教育真正服务服从于国家创业创新。
(二) 强化社会创新激励
创新需要激励,激励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要努力健全完善社会创新激励机制,把全社会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创新智慧发挥出来,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实践表明,原始创新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能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要保持原始创新的持续动力,不仅需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兴趣、好奇心、学术竞争等内在动力,更要重视需求牵引、国家政策推动和激励等外在动力,共同推动原始创新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在工资待遇、奖金、税收、成果转让等方面健全完善创新
激励机制。厚待创新、重奖创新,让创新成果得到应有奖励,让创新人才得到丰厚回报。使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收入多起来,生活好起来,率先富起来。另一方面,要使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得到社会尊重和褒扬,使创新人才成为各行业学习的榜样,根据他们创新贡献的大小授予相应荣誉称号,予以重用提拔。让大众创新积极性迸发,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如泉喷涌,让全社会创新活力四射。
(三)营造推动社会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创新需要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需要培育孕育创新的土壤。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要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沃土,营造创新氛围,努力培植创新光荣、创新可敬、创新致富,推崇创新、敬重创新、羡慕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创新的社会风尚。
首先,要营造推动大众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思想重视程度有多高,工作支持力度就有多大,创新取得的成效就有多大。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创新就很难取得成效。各级党委政府,既要从科技经济层面去重视创新抓创新、从增加资金投入上支持创新;更要从党引领发展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推动创新。
不仅要加大对创新的财政投入和物质支持,而且要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制度安排上支持保障创新,更要从思想认识、领导精力上重视创新,把创新发展提上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程,贯穿党委政府工作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局面,使人人都有创业创新出彩的机会,个个都有展示创业创新才华的平台。
其次,要营造推动大众创业、创新的舆论氛围。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要努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创业、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舆论、一种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创新、褒扬创业创新、敬重创业创新、支持创业创新、积极投身创业创新的强大舆论和社会风尚。
(四) 健全完善推动和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经济创新和理念观念创新,需要科学、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制度推动和保障。社会只有建立在科学、文明、民主的制度之上,才能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也只有这样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成员才会心情舒畅,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干,解放思想,求新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在民主严重缺乏的社会制度下,人人自危,个个谨小慎微、担惊受怕,担心因言治罪,必然是一言堂、家长制,万马齐喑、思想禁锢、社会沉闷、缺乏活力。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只有建立在科学、文明、民主的制度之上,才能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才能引发观念理念创新和科技经济创新。当人们的思想不敢越雷池半步时,何来思想解放,又怎能奢谈观念理念创新?
综上所述,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要深刻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第一要素,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主线,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践行创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风尚,让创新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使创新之光普照中华大地,让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 年第1 期
网络编辑:保罗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