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贡献及现实启示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并从“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这一大背景下,研究邓小平金融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金融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了理论贡献。系统回顾和梳理研究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有助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原创性贡献。本文旨在探讨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理论贡献,分析其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关于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学术界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国内学者追溯了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不同时期理论的发展情况。杨世宁研究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财政金融思想,包括领导建立新的金融秩序和平衡财政收支两方面,指出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战略观念、全局观念和从实际出发。 梁营详细梳理了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其理论发展分为理论初创、理论充实、理论深化、理论完善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邓小平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核心要义。杨其广从分析邓小平的“金融核心”论出发,从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用外资等方面阐释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 袁友军从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作用、借用外资、货币政策目标这五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指出了其对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秦池江从金融和经济的关系、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金融要为大众服务、金融必须立足全局、金融改革任重道远这五个方面来阐释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 高长武从金融的地位、抑制通货膨胀、合理利用外资和银行改革等方面,探讨了邓小平金融改革思想及其方法论。
三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现实影响。杨大光强调以金融改革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指出邓小平金融思想在新世纪金融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高长武从分析金融改革方法论的视角,对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现实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邓小平关于金融改革思想中蕴含的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保证了我国金融改革平稳推进。贺全胜则从理论特征、基本内容和实践经验的角度,探讨了邓小平金融安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尤其是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发展。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贡献及其现实启示,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开拓意义
(一)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金融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工作中的指导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他指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他对金融工作的理论分析中,反映了他对金融问题的深刻洞察。他在分析金融现象时,始终强调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例如“要使国家物价稳定,生产能够发展,首先是工业能够发展”, 这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观点一脉相承,体现了生产在金融稳定中的关键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货币、信用和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了货币和信用在生产和实现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明了金融在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性,指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邓小平金融理论中体现了马克思金融理论的基本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
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经济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邓小平金融思想是在指导金融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他多次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到金融思想中,他在谈到物价改革问题指出,“这就要求我们每走一步,都兢兢业业,大胆细心,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就做些调整,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他提出的一系列围绕金融工作的论述,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些论述涉及对金融本质的认识、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等方面,构成了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理论要素。
(二)主张金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利益
邓小平多次强调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金融应当服务于经济建设。早在1940年,在《在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发言提纲》中,他就批评当时银行在贷放押汇上失之太紧,不能适应恢复经济生活的需要,必须纠正,并且明确指出“银行的作用在于帮助和刺激国民经济发展” 。此后,邓小平始终重视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担任晋冀豫边区负责人时,他领导冀南银行发行的冀南钞票,大批贷给人民并投入生产,不仅强化了对敌经济斗争的实力,有力保障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受到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而且也为邓小平后来有关金融定位、宏观调控和金融治理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同时,邓小平也特别关注金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早在1929年,邓小平作为中共代表在广西创建了左右江根据地时,就提出了设立农业银行来帮助贫民的构想。此后,邓小平在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的指示中指出银行在组织生产、支持生产时,要借助工商贷款集中力量优先恢复和发展“对人民生计和军需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金融要直接服务于民生领域,通过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来改善民生。1950年,在分析货币发行时,邓小平指出,货币发行不能过量,否则会导致物价上涨,“到头来还是人民吃亏,这当然不符合人民利益” 。1993年,邓小平在同江泽民谈话时指出,“什么时候政府都要管住金融。通货膨胀,人民受损失” 。这些论述强调了金融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邓小平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注,也阐明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邓小平金融思想不仅为当时的金融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邓小平金融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针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他也作出了很多重要批示,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 “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等。这些论述强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体现出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政治性。由于金融部门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邓小平强调金融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动摇政治的基础” 。1993年6月22日在同江泽民谈话时,邓小平赞同他提出的加强宏观调控突出抓金融工作的建议,并指出,“什么时候政府都要管住金融” 。第二,整体性。邓小平强调对于深化改革,始终需要整体考虑,“综合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波动,但改革要坚决地干下去” ,“没有这样一个整体思想,零零星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三,开放性。邓小平倡导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学习国外金融业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的金融工具和管理经验,同时强调外债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对借外债要作具体分析,要学习其他国家“勇于借外债的精神”,同时要注意“借外债要适度” ,并主要用于发展生产。这些阐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贡献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思想强调了金融的功能定位
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这一论述明确了金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定位,阐释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
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阐述了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资本在不断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在资本循环和周转中实现资本增殖,这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货币资本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运动,反映了金融和经济之间交互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理论更强调生产的第一性,将交换、分配和消费放在次要位置,所以金融居于从属于地位。1986年,邓小平对当时金融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思考,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时指出,“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对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金融体制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变革。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参加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的时候指出,“是不是设想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更新技术的杠杆” 。这一论述不仅说明了银行通过提供资金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还说明了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强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盘活经济中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丰富。
在明确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邓小平还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和财政的联系。邓小平在《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中指出,“金融不稳定,财政不可能稳固” 。这一观点强调了金融稳定对财政稳固的基础性作用。此外,他还探讨了财政和金融的协调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和金融表现为“大财政、小银行”的特点,财政在经济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通过财政分配资金,实现资源配置,而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则相对受限,在资源配置中自主性相对较低。伴随金融体制改革,邓小平对财政和金融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地探讨,推动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和财政功能的重新划分。他指出,“国家今后对企业的建设项目不要用财政拨款的办法,而要用银行贷款的办法,收利息” ,并进一步指出,通过银行贷款取代财政拨款的形式有利于解决产品积压问题。
(二)“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引领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
为了使金融成为现代经济核心,邓小平提出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改革思想。这一思想是在指导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理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开端。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将过去公、私银行逐渐纳入,形成高度集中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1954年至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参与中国绝大多数金融活动,既从事金融管理,也负责具体金融业务,金融宏观调控则以指令性计划方式为主,金融业务以存贷款业务为主,银行信用以外的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较少见,总体采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这一金融体制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适应,为国家快速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动了长期经济规划的顺利完成,但也存在信贷分配误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信息不充分等问题。邓小平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主张通过改革金融体制,使银行成为项目管理主体,发挥其在资金配置、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方向,而且推动了金融核心地位的真正确立,引导中国金融从“大一统”模式向现代金融体系转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1979年开始,国务院发布系列通知,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组建建设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存款种类,扩大了贷款范围,增加了信托业务,改革了银行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和对外金融管理制度,初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系。1993年,国务院推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制。整体来看,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银行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非银行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外汇市场改革等方面。经过一系列改革,中国建立了由中央银行体制、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体系构成的完善的金融体系,发展了多种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发展了金融市场,不仅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宏观调控与物价管理的思想丰富了金融治理理论
邓小平高度重视金融部门的宏观调控,尤其关注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提出通过合理的宏观政策来控制物价,防范金融风险。
第一,对宏观调控的探索。早在1940年,邓小平在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发言中就强调银行必须了解市场并加以调剂,他指出“法币要保持其信用”,“以后要有组织地贷款,有计划地收回” 。这种对宏观调控的早期探索,体现了邓小平对金融市场健康运行和经济稳定的高度关注。此后,邓小平在指导金融工作中不断丰富了有关金融治理的思想。首先,强调要管理资金流向,指导资金用途。邓小平指出,“对贷款要进行指导,指定用途”,“钱贷出去以后要检查,使之用到适当的地方” 。邓小平强调,资金应该流向有前途并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其次,整顿资金渠道。他提出了整顿资金渠道的具体要求,例如“不准挪用银行贷款” ,并且对资金的管理要做好监督工作,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维护市场的稳定。最后,他强调在宏观金融治理中要充分考虑社会融资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基建规模特别是非生产性建设规模不能过大”,“还要注意消费不要搞高了,要适度” , 要通过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基础建设,缓解财政赤字。
第二,推动物价改革,治理通货膨胀。邓小平再三强调稳定物价的重要性,指出“平稳物价并不是压低物价” ,物价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邓小平探讨了造成通货膨胀的内在机制。他认为货币发行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发行过多,物资相对较少,货币又很少回笼,那么就会造成物价上涨。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主要是管理不严造成的”,“主要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妥善” ,为此,他提出要通过合理的宏观政策和严格的金融监管,控制总需求增长,控制发展速度,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物价平稳。
第三,防范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也是邓小平关注的重要问题,他在分析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时指出,石油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因素,经济危机包括内在因素,“单从石油问题这个角度来解决经济危机是不行的”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邓小平指出,“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和它们相互间竞争的激化,它们还用转嫁经济、货币危机的办法,加剧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因此,必须防范国际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转移,避免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丰富了金融治理理论,体现了邓小平在金融治理理论上的深刻见解。
研究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研究邓小平金融思想仍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通过回顾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理论贡献,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金融发展中的挑战。邓小平金融思想强调金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利益,提出了诸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深刻见解,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等,这些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通过回顾邓小平金融理论,有助于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原创性贡献,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邓小平金融思想强调金融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利益。邓小平强调政府要管住金融,综合处理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这是对金融工作的政治性的重要认识。与此同时,邓小平金融思想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人民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深入认识这些观点,对科学把握新时代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金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最核心的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化了对金融工作政治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质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方法观点决定的,具体体现在金融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 深入探索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邓小平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思想探讨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科学认识这一关系在当前愈发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复杂。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现象,存在金融过度投机、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给经济发展留下隐患。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探索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邓小平金融思想为分析这一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探索新时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借鉴他关于经济和金融关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习邓小平分析这一关系的方法,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金融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金融体系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标,防止脱实向虚,引导资源流向生产性领域,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强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重要指南,是对新时代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总结。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建设金融强国
邓小平金融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金融体制改革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推动金融理论的创新,在借鉴国内外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贡献,为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等重要论述,强调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些论述为金融改革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加强宏观调控与风险防范,完善金融治理体系
邓小平金融思想注重宏观调控,强调金融体制改革要稳中求进,既鼓励金融创新,又注重风险防控。这一思想在当前全球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尤为重要。特别是他关于稳定物价的论述,为当前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指导。当前,金融创新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风险。为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强调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应对金融挑战的路径和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观察与思考》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