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陈建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体系初探

发布时间:2024-09-03
字体: 打印
分享: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一个著名观点:“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对改革以及深化改革认识的产生、实践、比较、提炼、升华、发展、创新以及新认识的进一步创造、实践、反复、提升、发展乃至螺旋式的再创造、创新,必然形成科学的理论特别是认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生活的人,是实践着的存在、生活着的存在。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宏阔、持续、深入的社会实践,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规划了路线图,制定了任务书,安排了时间表,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认识主体: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论”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条原则。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全过程,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不断取得胜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总之,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的最根本内容。
  任何认识都是认识主体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4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主体是集体主体,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主体、设计主体、领导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因此,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主体、设计主体、领导主体合一,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胜利、不断发展的优势所在、秘诀所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原则、重要指示,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特别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切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改革共识。
二、认识客体: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论”
  认识离不开认识客体。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的认识客体。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二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是建立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任务和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6。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制定,紧扣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思路,为坚决破除各种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战略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统筹引领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7其中,“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无论改什么、如何改,在方向上不能出现偏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的行动指向,就是要通过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9。这七个“聚焦”,规定了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对于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同时,七个“聚焦”属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分目标领域的范畴和举措。这个“总-分”目标结构,是确保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的重点指向和基本遵循。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确定正确方向,离不开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0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目的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更高质量地持续发展。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少人站在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上,开出了各式各样的所谓“改革药方”。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明里暗里要把改革引导到西方道路上去。如果改革在认识上出了问题,在前进方向上出了偏差,那么就会走入死胡同,如果不及时纠正必定导致失败。全面深化改革的敏感性、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我国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历史来看,方向就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苏联东欧改革的历史悲剧,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三、认识方法:全面深化改革的“矛盾论”
  矛盾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解决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11“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12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结的。只有当其能够纯熟运用辩证思维去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人、民族或政党的思想觉醒、实践有效、理论成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对各种矛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发展,我国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就要直面矛盾、认清矛盾、解决矛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人口结构转折性变化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各种风险、矛盾和新问题交织在一起,给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挑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是因为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从现实出发,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找出其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改革的重点任务,把握住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进展。比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又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必须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好。再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突出重点,牵住改革“牛鼻子”带动全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点领域。但是,这些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深化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密切地配合。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为其他领域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棋局的“全盘活”。
四、认识工具: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论”
  认识的工具包括物质性工具和精神性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掌握的物质性工具越来越丰富,例如生产工具、实验设备、信息技术等。而精神性工具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并科学运用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的特别重要的思维工具。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突出特点,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运用系统观念,明确提出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高度重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改革的互联互通,着力处理好物质和精神、政府和市场、数量和质量、发展和安全、生产和环境以及中国和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深化了改革的系统性认识,推进了全局性创造,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认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1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4,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等关系。同时,还需要统筹协调各项改革,形成合力、持续推进。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环环相扣、形成合力。
五、认识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动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人民群众,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持久的伟大事业,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其中。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15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更好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政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实现“呼”和“应”的良性互动。从实践来看,全面改革就是人民群众之“呼”和深化改革举措之“应”,两者不断作用、不断深化、相互促进、往复上升的过程。这里的“呼”和“应”,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共同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起点、推进逻辑和价值指向,这就是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的宝贵经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多更大更新的成就。
六、认识跃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论”
  创新是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质的跃升。“新的观念和知识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巨大的动力,去推动实践模式的更新,去指导人们从事新的创造。”16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对守正创新作出了“三个不动摇”和“两个敢于”的科学论断,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和“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17。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不断落地,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激活。“2012至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18这是守正创新的成就,也是守正创新的体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创造性提出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命题,鲜明体现了认识的传承、发展与创造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生动过程。
  守正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总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9,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僵化的守正;没有守正的创新,是盲目的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新方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取得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效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是坚持守正前提下的创新。要坚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造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之新,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之新,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认识构型20: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论”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制度是认识世界的产物和体现,也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1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民主、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发展进步、形成竞争优势、彰显道路自信的有力体现和重要保障。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自信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2。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也具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要求。“制度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其获得既依赖于客体的存在状态及其发展程度,也依赖于主体的认知能力。”2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科学地总结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制度建设摆到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党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高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例如,在生态建设方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正式施行《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4。新时代以来,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要制度成果,是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认识取得的制度建构结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坚实保证。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就是在科学认识基础上开展制度层面的外化、呈现、生产、组合、调适、创造、定型和发展,即“构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例如,具体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这些不仅体现了制度的完善,也体现了认识的深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2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2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等。这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类建设内容,同时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在制度建设领域特别加以强调的重要方面。
八、认识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论”
  坚持人民至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主体人民性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评价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标准。全面深化改革为了谁、服务谁、依靠谁,答案就是人民群众。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26,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再如,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7,等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是依靠人民。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进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以及期待期盼,把保证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到第一位。全面深化改革,要是没有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离开了人民群众推进的改革,即使是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貌似取得一些进展、获得一些效果,也是不会持久、不会有真正成效的。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把让人民赞成、满意、高兴作为一条根本的标准,把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和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的根本价值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更舒心的日子。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要“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注重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持久地惠及全体人民。
九、认识转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论”
  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归宿都脱离不开实践。认识也要转化为实践。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构建起以能动反映论为特征的认识论体系。真抓实干,是中国共产党成就历史伟业的一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推崇实干精神。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就带着梁家河村的乡亲们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把想法变成了现实。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谋大事、干实事,注重调查研究,针对当地区位特点,大胆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把正定经济带入快车道;在福建厦门,真抓实干,“放水养鱼”激活厦门港、“三步走”探索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打响整治环境污染的硬仗等;在福建宁德,深入基层,调研开路,实干开局,逐步建立“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福州,提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高效工作作风;在浙江,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面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八八战略”;在上海,7个月的时间里,展开密集调研,足迹遍布上海各区县各行业各领域,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以发展实绩获得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这些实事求是、拒绝空谈、雷厉风行、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干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化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实干精神。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29。202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30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实干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实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成就明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3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改革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锚定改革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保证改革取得实效、达到目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2024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32。这“四个迫切需要”充分说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认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必将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作者简介:陈建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2ZDA0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资助(项目编号:DF2023YS01、DF2023ZD03))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