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王永浩: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4-06-12
字体: 打印
分享: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持续推进管党治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1. 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形成发展的思想源头。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治理,提出过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思想建设上,强调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很大优势“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列宁提出,共产党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其二,在纪律建设上,强调必须实行铁一般的纪律。1859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也明确主张“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其三,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强调要同贪污腐化现象作坚决的斗争。1891年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更是把贪污受贿作为共产党员面前的三大敌人之一,强调“只要有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上述这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同时强调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邓小平也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反复叮嘱:“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江泽民明确提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胡锦涛也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这些管党治党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继承发展我们党的党建理论、总结创新我们党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形成发展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智慧。比如,他用“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告诫党员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他用“吾日三省吾身”,号召党员干部要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敢于自我批评;他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表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再比如,他引用《道德经》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来提醒领导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增强抵御形形色色诱惑的能力;他借用清代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勉励领导干部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正是在汲取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己正人、民惟邦本、德法并用、廉洁奉公等思想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而且深刻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1. 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问题,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现象,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在全面。
  “全面”主要体现为对象全面、内容全面和过程全面。对象全面,就是要覆盖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全面从严治党是面向全党的,全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无一例外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对象,都必须贯彻执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允许有任何游离于全面从严治党之外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要真正做到管全党、治全党,不留任何死角和空白。内容全面,就是要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建设是一项包括多个方面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全面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过程全面,就是要贯穿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必须坚决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现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驰而不息地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贯穿管党治党的全过程。
  3.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严。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着力抓紧抓好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使严的基调、严的举措、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切实扭转和纠正那些“何必当真”的观念、“得过且过”的想法、“干一下得了”的心态,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4. 全面从严治党的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既要管又要治,要害在治。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抓全面从严治党是本职、不抓全面从严治党是失职、抓不好全面从严治党是渎职的理念,自觉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担子担起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坚持做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另一方面,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各级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要带头尊崇党章,把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所辖范围内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总之,全面从严治党,就要牢牢抓住“治”这个要害,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以严肃问责推动责任落实,做到权责对等、失责必问,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环环相扣,不断拧紧管党治党螺丝,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为在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1.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党同志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削弱政治的倾向,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和基础,决定制度治党的性质和方向;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巩固思想建党的经验和成果。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二者一柔一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一方面,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另一方面,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只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使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才能形成管党治党的强大合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就必须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在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一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正是因为有了铁的纪律,我们党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强化纪律执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不断取得纪律建设新成效。
  4.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不是简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孤立的三个环节的排列,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内因和外因、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要在不敢腐上持续加压,始终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防止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前移反腐关口,深化源头治理,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健全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只有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才能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政工学刊》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