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俊华 裴棕伟等: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创新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而以云、大、物、移、智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产业格局重塑,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基于此,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探讨赋能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关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现代化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在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些学者就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杜传忠(2022)总结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提出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林木西和王聪(202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发现在考察期间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部和西部地区排名逐渐上升,东北地区出现下滑。赵祥(2023)揭示了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存在着部门结构不够优化、高附加值功能不强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提出新时代我国要从推进部门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刘志彪(2023指出,当前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除了复杂的外部因素还有一些内部因素,如实体经济基础脆弱、创新缺乏长期资金支持、顶尖人才匮乏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脱节等挑战。
关于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魏鑫(2023)认为,数字经济从成本节约、规模经济、精准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创新赋能五个方面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曲永义(2022)认为,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包括:生产要素赋能机制、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机制以及产业组织变革机制等,提出加快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以及推进数据要素集聚等建议。潘启东等(2022)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盛磊(2020)阐释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及驱动机制等,认为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延伸产业价值链、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以及构建全球产业新格局等。魏晋童(2023)研究数字经济赋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认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推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焦勇(2020)提出,数字经济从数据驱动、创新驱动、需求驱动以及供给驱动赋能制造业转型,推动价值重塑迈向价值创造。另外,一些学者探究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发展(梁树广等,2023;刘丽等,2022;陈素梅等,2022)、产业链韧性(刘伟,2023;梁琳和金光敏,2023;苟建华和孙卓,2022)等赋能作用。
关于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的研究:钞小静(2023)认为,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推进数实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途径之一。汪寿阳和刘颖(2023)、姜兴和张贵(2022)认为,数字经济以其高度创新、广泛渗透和全面覆盖的特点,深刻改变了实体经济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理念,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白雪洁(2023)提出,数字经济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机制为:数字产业化的“出新”机制和产业数字化的“焕新”机制。孙莹(2023)认为,数字经济通过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数字经济作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进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化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然路径,也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力。本文阐释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基于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数字经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稳固、产业整体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构成了全球独一无二、门类最丰富、配套最完善的产业体系。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不仅表现为产业本身的发展质量和对经济的实质性支持,还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配套和融合联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需要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些国家因为没有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而走向衰落,坠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总体上处于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阶段。此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仍有差距。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将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技术,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不能把握住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会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性和战略主动性。
(二)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而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断巩固支柱产业发展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高质量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统筹安全与发展、应对各类风险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逆全球化思潮也在蔓延,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中低端分流和高端回流的“双向挤压”局面:发展中国家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极力推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促进制造业的回归。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应加快建设具有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当前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可能风险的关键支撑。
三、数字经济助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机制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TIMG2023)》,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国之间追赶态势愈发明显。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塑世界发展格局、重构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的方式,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
数字产业化已经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是将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依赖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等经济活动,具备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和广泛覆盖的特点。一方面,数字产业化激发了数字要素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非稀缺、非排他以及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融合数字技术催生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创造价值,丰富经济业态,做大经济“蛋糕”;另一方面,数字产业是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时代产物,国家统计局基于数字经济统计分类和国际准专利分类,将数字产业细分为4大类核心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及数字要素驱动业①,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
(二)以产业数字化赋予传统产业全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对产业体系的重塑
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2023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了9.2万亿元和4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的规模远远超过数字产业化,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使数据要素具备生产属性,也深化了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推进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就具体产业而言,2022年,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以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分别为58.6%和77%。工业数字化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以数据要素和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算法模型和仿真工具的应用,推动企业精准研发、智能生产,实现供需均衡以及生产服务和价值创造的相统一(王薇,2023)。这些都加快了以工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网上零售业不断发力,网上零售额高达13.79万亿元②。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服务模式的变革,催生了平台经济,进而推动虚拟网络的集聚发展,弱化地理及空间局限、扩展服务范围的同时,也促进服务需求量提升,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另外,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数据要素与传统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拓展了云旅游、云文化馆等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任保平和巩羽浩,2023)。
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链条不断优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四、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的创新性、竞争性和产业链韧性,实现产业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现代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前沿,不断改变着实体经济的要素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并激发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既是实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
(一)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产生以及数字技术变革、推广应用的基础,其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发挥着关键作用。
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5G、光纤以及IPv6等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度提升,为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但在一些经济薄弱的偏远地区仍需进一步提升5G的覆盖广度,推进光纤的扩容升级以及IPv6的部署及应用,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虽然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但距离排名第一的美国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软硬件升级,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算力,推进数字产业的扩容提质。
2.完善数据基础制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旨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但在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治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仍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推动数据基础制度不断丰富完善。
(二)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算法、算力、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数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发展,但在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方面仍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当前,国际发展形势日益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1.牢牢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制度、体制以及市场优势,聚焦核心电子元件、核心工业软件以及云计算等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聚力量推进数字技术攻关,把发展数字经济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习近平,2022)。
2.引领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不仅仅是补齐技术短板,也要对已有数字技术成果加强锻造,应加快推进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此外,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位于科技和技术革命的前沿,深刻地塑造了实体经济的资源要素、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我国实体经济规模巨大,包含多样化的行业,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迫切需要积极促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实融合”其本质就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推进数实融合实际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纵深化发展。
1.推进数字产业化纵深发展,构建多元数字产业链。以数字企业集聚化发展和数字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扎实推进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发展。丰富多元高质量的数字产品不仅可以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也可以提升数字产品服务质量,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关键,数字技术集聚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高质量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产业涉及数据要素及其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整个链条,应着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探索数字应用场景,创新数字发展模式和业态,实现数字产业链不断向纵深化拓展,铸造更加多元的产业链条。
2.推进产业数字化纵深发展,重塑产业生态。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多元,应深入推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发展,加快智慧农业、新型工业以及智能化服务业全面发展,实现产业生态重塑。另外,加快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经济新业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连俊华 裴棕伟 郑跃朋)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网络首发论文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