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梅:走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道路
历经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追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见,中国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目标和始终不变的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目标与方向,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可以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和守正创新的成果。“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以协调为内生特点,推动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齐头并进。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昂扬于世的物质基础,更不会有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进步。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正是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才拥有了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深厚底气。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为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等一系列不可自愈的顽疾。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一起抓,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认识、适应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贯穿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为此,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撑;同时,还要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经济日报》2022年9月28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