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肖楠 张小平: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9-26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党史教育作为“四史”教育之首,与思政课改革实现深度融合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从遵循根本指导、提升融入度和创新教学方法三方面共同推进。

一、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要遵循“八个统一”作为根本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统一”,对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导。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是对高校学生开展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等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党史教育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全部历史事实,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重要党史人物的重大活动过程、主要的思潮演变等,属于客观的事实陈述;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知和评价,包括阐释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评价重要党史人物、解读党史中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属于主体认识的价值判断。推进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在“八个统一”的指导下,根据党史教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进行相应改革。

  从党史教育的客体性来讲,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党史教育需要用学术讲政治,用思想赢人心,确保基本的党史知识严谨可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党史教育的学理性;党史教育需要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实现课上课下联动;在教学中还需要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党史教育内容;更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赋予党史教育更多时代化的内容。

  从党史教育的主体性来讲,需要进一步加强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主导性和主体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党史教育要立足学生主体,针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讲清楚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思维和建设思维,全面辩证地看待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问题,科学处理党史上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避免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二、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改革的全过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各大高校都在加强落实党史教育。为了提升党史教育和思政课的融合度,实现让党史“活起来”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首先,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之中。一方面,党史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统的编年史教学思维把党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等阶段,有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党史知识,从客观上掌握党史发展全貌。但也应看到,这种传统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固化思维,难以推进党史教育创新发展。在思政课改革中,应当在已有的党史教育基础上,充实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党的历史中所包含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的“三位一体”叙事模式,引导学生树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大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另一方面,正确评价党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从国内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历史知识薄弱以及人生阅历不足,对于其中的错误思潮缺乏辨别力,各种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在利益驱动下肆意篡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丑化党史中的历史人物以博得眼球、换取流量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国际来看,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和激烈。西方敌对势力有意抹黑中共历史上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典型,无中生有捏造党史事件,通过资本力量助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这些都是党史教育中需要格外警惕和关注的问题。

  其次,把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留下了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学习与研究价值。在思政课中,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党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上的重要党史人物,利用当地的博物馆及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和党史人物故居等实貌,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苦难辉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责任感,争做时代新人。

  再次,把党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思政课作为公共课,不如专业课受学生重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如专业课教师更为直接。一旦专业课受到西方资本逻辑的潜在影响,必然会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因此,发掘党史教育和专业课的结合点,把党史教育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让专业课教师也成为党史教育的一线人员,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精神熏陶,增强高校学生的信仰、信心、信念,才能取得良好的党史教育效果。

三、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问题意识和互动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伟大的教学法……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和厌恶,而是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它是彻底地而不是肤浅地、浮华地进行教学的艺术,这种教学能导致真实的知识、文雅的道德和最深厚的虔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加需要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应当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哪些困难、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困难,通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的理解与认同,使他们认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第二,增强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如果只有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则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应当以互动教学为手段,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党史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在进行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兴趣,采用实地考察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党史知识理解方面的互动交流。

  第三,积极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新技术的运用也是教学方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产品迭代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也应当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搭建党史教育的学习平台,整合党史教育的素材和资源,基于新媒体展示党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不断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快捷方便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既奠定更加扎实的知识基础,也能增强价值引导的积极效果。

  (作者单位:肖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小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