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非凡格局和气度,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炽热的为民情怀,是党的最新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七一”讲话是我们党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时代宣言,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七一”讲话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重要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是”
“七一”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四个是”全方位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使党的领导作用有了十分完整的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本质特征就是最关键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其他特征都由这个特征决定。最本质特征是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是直接和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抓住了最本质特征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征,但所有的特征都是由党的领导决定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党的领导,这一本质要求实现不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十三个显著优势,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其他的十二个优势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优势: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党总揽全局,统筹各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强调坚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党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党创造性提出和发展了“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党致力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离开了党的领导,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每一个优势的发挥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体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党的领导。党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就会出现各种曲折。正是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我们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领导我们创造的这一切伟大成就使党和国家有了一个光明前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人民的利益能否实现取决于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美日子。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七一”讲话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各个时期,都是在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我们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广大农民最朴素的理想: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广大市民的朴素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广大农民的朴素愿望: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的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二、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一论断不仅鲜明地亮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这是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所要求的。2015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就是要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而这项工作做得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党如果有了自己的特殊私利,那么党的利益就会跟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甚至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与此同时,党内就会形成各种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会结成政治联盟,就会严重危害党的团结和统一。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摆脱了利益集团的影响。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几十个、几百个政党,很多都是昙花一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在追求自己的党派私利,从来不关注广大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权势团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不仅建立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且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民主不仅实现了人民群众的选举权,而且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我们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都有效地防止了权势团体的存在,更防止了权势团体对于政治权力的干预和觊觎,使政治权力始终能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本质上就是权势团体的工具。早在1884年,恩格斯就指出:“在这种国家中,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其形式一方面是直接收买官吏(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指出这一点,是有很强针对性的。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讲到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他特别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特权官僚集团尽管人数不多,但危害极大,他们的特权待遇、特权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破坏。我们党一直强调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党不仅不允许出现特权阶层、特权群体,而且历来坚决反对各种特权作风、特权现象。1956年11月23日,胡乔木在社会主义学院做了一场题为《党的八大的革命精神》的报告,专门谈到了共产党人必须反对特权问题。他说:有些高级干部,自己造成或者被人家造成一种特权的地位,享有特殊的权利,这就“要求领导者,首先要使高级干部得到教育,有一种觉悟,认识到他的地位、权限、身份,他存在的条件,都没有跟老百姓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脱离群众甚至对立的话,那么国家就成了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诚然没有占有什么生产资料,但是因为在政治上、收入上各方面特殊的关系,他们仍然可以跟群众相隔绝。如果这样,那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危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羞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向全党指出这种情况,使所有的领导人员懂得,他们没有权利跟群众脱离,没有权利享有特权和享有特殊待遇。”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反对特权现象、特权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反对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现象,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对于出现的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我们党一以贯之地予以清除,这使得特权阶层在中国不可能形成。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七一”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现在,我们继续推进两者的结合,与此同时,还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意义重大。
这一结合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问题。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者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之所以能够实现结合,原因在于:第一,中华文明所形成的各种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资源。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文明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第二,中华文明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3儒家文化提出的小康社会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建成。《礼记·礼运篇》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这“七有”的要求变成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儒家文化追求大同理想,我们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包含大同理想在内的各种美好理想的凝聚和超越。与其他诸子一样,韩非子也描绘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图景,此所谓“至安之世”:“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韩非子·大体》)治理到极致的社会,法度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纯洁质朴不杂乱,人们心里没有积怨,嘴里没有牢骚怪话。这也是一种极美好的社会。
在这一结合中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三个方面:第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中国将成为文明内涵最丰富、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第二,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在母体上生长起来的,而是在经历了许许多多复杂变化后的变革。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不是以过去长达几千年封建制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更不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发展起来的,而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第三,中华文明吸纳了各国文明的长处,与自身的文明进行结合。可以说,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这样几个重要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遵循了现代化规律的道路。它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遵循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更遵循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2009年9月9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现代化三大规律的认识日益加深。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的普遍的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点。习近平明确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4西方国家用了200多年走过的现代化的历程,我们只用短短几十年就要走完。这是我们对自身现代化规律科学把握的结果。我们的现代化由于遵循了客观规律,既没有在现代化过程中犯颠覆性错误,又没有走弯路,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所以,现代化的推进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也比较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实现和平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要把这一基因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求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我们决不走殖民扩张道路来为自己的现代化铺路架桥,为自己的现代化提供原始积累。这一道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独立、领土完整,确保我们实现的现代化不是丧失了国家主权安全基础上的依附性现代化。这一道路还要求我们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底色和本色。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有人说,共同富裕是一个政治正义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道德伦理的诉求,不是经济规律的要求。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依靠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实现了其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绝不能走两极分化的道路,也不能走平均主义的道路,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不仅能够使资源配置越来越科学,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经济在这种创造中不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协调推进的现代化道路。这种协调性体现在: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自始至终都是在破坏自然环境、掠夺式发展中推进的。现代化成了破坏自然的代名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推进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一个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起来,物质文明发展中要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精神文明建构的过程中要发挥物质文明的作用。第三,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协调。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一刻也离不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既有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又有生产关系的建构和调整问题,这些调整和改革始终离不开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完善。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民主法治的完善,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固的民主基础和良好的法治保障。
到2035年,中国将有14多亿人口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将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世界上有一半生活在现代化国家中的人民将是中国人民;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只用8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4代人的时间,而西方国家用了10代人以上的时间,这将创造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快最高质量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奇迹;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实现了现代化,这会彻底终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先验逻辑和历史标识,为整个人类现代化提供全新的选择。
五、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地概括和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的这四句话32个字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这一精神的灵魂,具有强大科学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宏大愿景性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神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这一精神的红线,它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这一精神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为人类事业进行不懈斗争和作出牺牲,这种斗争和牺牲把一个有限生命的个体融入到了无限崇高的事业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这一精神的归宿,我们共产党人一生奋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伟大觉醒的历史产物,也是民族复兴曙光初现的光芒,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灯塔。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凭着伟大建党精神的代代相传。
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出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这些特质和特点造就了系列化谱系化的革命精神。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所有的源头都来自于伟大的建党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百年共产党人经历的血雨腥风,感受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辛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坚毅。这是一篇曲折辉煌历史凝结成的重要文献,更是一篇吹响新征程号角的重要文献。
注释
1《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论中共党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2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323/c1024-32057954.html.
3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4期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