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面向2035年,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

发布时间:2021-03-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新社北京34日电 题:面向2035年,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

作者 张蔚然 余湛奕 李京泽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显示,会议将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面向2035年的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现代化征程在何处?中新社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

现代化将带给人们更多超级功夫

对普通人而言,现代化是个略显抽象且众说纷纭的概念。人们应如何认识现代化?林建华认为,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要产业的变化,也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化被认为是西方化的代名词。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几乎所有日常用品都被冠以字前缀,诸如洋车子”(即自行车)、洋油(即煤油)、洋火(即火柴)等。在这种条件下,就出现了人们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来描述现代化的情况。

今天,以信息化为标志,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成为新的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近年来中国在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前沿领域甚至出现爆发式发展,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跨界趋势愈加明显。林建华说。

他指出,现代化既是静态概念,更是动态实践。在新时代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现代化,就是一以贯之地追求国家大而强、富而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使文明呈提升状态、社会呈进步状态,使人与人和谐、社会美好,使人与自然和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

投射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人们更多享受自主化、自动化、便利化、快捷化、品质化、安全化、人性化、愉悦化等。比如,手机具备智能化功能功用,由此人们似乎具有了一指禅的超级功夫。未来现代化还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超级功夫,我们对此抱有期待。林建华说。

面向2035,中国现代化进程有

西方现代化历程用了几百年时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中国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面向2035年,中国现代化征程在何处?

林建华认为,各国现代化进程既有共性内容,也有不同之处。中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面向2035年,中国所开启的征程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充分体现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的现代化。所谓基本国情是指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具体实际是指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4亿人口,要在这些现实条件和基础上真正做到大而强、富而强;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聚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现代化没有千篇一律、普遍适用的教科书。林建华说。

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再版”“翻版,而是原版

随着中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将成为未来15年乃至30年中国发展的高频词。林建华认为,人的现代化是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这里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作为个体的、孤立的人,而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的中国人民。林建华表示,中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回溯中国现代化探索之路不难发现,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是后来者,但创造了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和现代化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面向2035年,中国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版。林建华说。

他表示,中国现代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网络编辑: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