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4-01-05
字体: 打印
分享:
  



  

(课题组由李慎明任组长,主要成员有侯惠勤、徐崇温、张冠梓、辛向阳、吴波、罗红波、魏南枝、吕耀东、赵江林、马军伟、郭志法等。本文由侯惠勤执笔统稿。)

  



  

一、中国梦的缘起和意义

  

谁都可以谈论梦,然而如果离开了“谁的梦”、“什么时候的梦”、“如何圆梦”,梦就可能说不清道不明,更可能让一些政治谬见“借梦还魂”。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里说得很清楚,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依据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主题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历史实践,圆梦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离开这一确定的政治内涵谈论中国梦,就难免走偏,而借着谈论中国梦而兜售“西化梦”,则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宪政梦”之类解读中国梦。

  

1.中国梦的历史缘起和近现代以来的曲折与发展

  

命运引发梦想,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扎根于中国道路之中的中国梦,真正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ZW(〗《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ZW)〗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梦是支离破碎的梦,是艰难困苦的梦,是风雨如晦的梦,是无数仁人志士心酸的梦。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7月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命运得到了改变,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28年的奋斗中得以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的历史任务,也面临着中国要实现什么梦想以及如何实现梦想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初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党和国家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中国的发展遭到了巨大挫折,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这一时期,由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生产力的发展得不到重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梦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同时也应当看到,1949-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制度、理想信念的条件,而且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梦并没有破灭。

  

2.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中国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讲中国梦,不是用梦想代替现实,而是用科学和理想说明梦,通过中国梦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中国梦的热论,本身就是中国道路成功的后果,我们必须充分阐明这一根基,夯实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中国梦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特别是1949年执政之后,率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基础、融入百余年来革命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际金融危机在进一步凸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同时,也在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梦的实现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梦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解放与富强的伟大呼唤。中国梦本质上还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梦:追求富强民主、独立和平、发展富裕。中国梦是与中国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成为引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道路的出现毕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倡导的发展道路。中国梦是与反抗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所向往的。中国梦所具有的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精神力量正在吸引着很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梦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精神体现。中国梦的提出,一方面是要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一个精神方面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梦想,就是要对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梦想又是与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较大的贡献”、“更大的贡献”,除了物质文明方面的贡献,还应当包括精神层面的贡献。而在精神层面,中国梦的提出就是这一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梦之内涵及价值

  

如果只着眼于中国梦的字眼,它必然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其缺乏争论和深入探讨的平台。要深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首要的是确定其内涵。

  

1.中国梦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联系与区别

  

从我们的观点看,今天人们广泛谈论的中国梦,虽然离不开历史积淀和个人想象,但根本上是当代世界对于中国的信心和认同。因此,它必然浓缩着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评价、对于当今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对于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必然涵盖了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因而必然不限于个人的愿望和诉求而显现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

  

这样,在中国梦问题上不可避免存在着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西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梦的颠覆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用恶意诽谤的方式唱衰中国梦;另一是用“普世价值”的方式曲解中国梦。由于中国梦在表述上是感性化方式,在内容上与个人的自我追求相连,容易作非意识形态的解读,因而我们更要防止对于中国梦作抽象化的价值解读。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定位

  

任何梦都是“应然”和“实然”、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现实越来越向理想接近的过程。因此,“应然”是梦的本质,“实然”是梦的支撑。

  

概括地说,中国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是基于“中国发展”、“中国经验”、“中国成就和未来”的肯定上对于开创未来的一种信心;中国梦依托中华几千年优秀文明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基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一种选择;中国梦依托中国和世界日益密切的互利互惠关系,是基于中国和平发展大趋势下吸引全世界关注中国、参与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难得机遇;中国梦依托当前国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态势,是基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总结和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而凝练的话语方式。

  

信心(未来)、机遇(当下)、选择(现实)和想象力(可能)是构筑中国梦的四大要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由此而形成的个人的中国梦、民族的中国梦和世界的中国梦是表达中国梦的三大主体取向;独立、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民族复兴的基本价值支撑,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都好这一共识下的“创业有门、成功有道、幸福有望”是个人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是当代中国展现给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共创、共发、共富、共享”是实践中国梦的核心追求。

  

3.中国梦的现实支点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有力支撑着中国梦。党和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在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迅跑。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已经快要成真,全国人民倍加自豪,世界各国倍加关注。在这一基础上中国梦将更为强劲地影响着历史的未来走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诺言不断兑现有效催生着中国梦。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的不懈追求,也是催生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随着共创、共发、共富、共享这一核心价值追求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不断显现,中国梦正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它将不仅促进中国梦由理想不断变为现实,而且促使中国梦真正成为“世界梦”。中国梦的实质是“大同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要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因此,中国梦要梦想成真,就不仅要得到中国人的广泛认同,还要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令世人向往的圆梦之地,关键在党。因此,要把中国梦的构建和对于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厚实的根基滋养着中国梦。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最早的中国梦是老子的“无为梦”和孔子的“大同梦”。它们传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希望过和平、和睦、和谐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富强之路。相反,由于国家积弱贫穷,“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灾难深重的百年耻辱。尽管中国梦未泯灭,共同表达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追求,但包括容闳的“留洋梦”、康有为借孔子托古改制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共和梦”、梁启超的“启蒙梦”等却接连破灭。这有力证明,中国梦就是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把党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下决心改变现在确实存在的一部分人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但却从内心不认同该制度的反常现象;要通过思想建设和制度设计,真正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坚强的、决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命运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便于中国梦表达和传播的独特话语方式,演绎和培育相应的文化符号。

  

三、中国梦和其他梦之比较

  

将中国梦与其他梦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客观评估中国梦的现实影响、优劣态势和可能空间,以利于更好地引领中国梦。

  

1.中国梦和“美国梦”之比较

  

中国梦和“美国梦”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核心价值观,往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美国梦”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奋斗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都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展现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前景。正因为如此,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和中国梦的日益兴盛相反,“美国梦”呈现出日渐式微的趋势。

  

“美国梦”存在着严重的梦境与现实的反差,导致幻灭感的产生。“美国梦”具有“一体两面”:一方面勾勒出美国机会均等的美好图景,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努力奋斗就能成功。但是美国梦照不进现实。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计入通胀因素,占人口1%的极富阶层收入1979-2007年几乎翻了两番,占人口19%的较富阶层增长了65%,占人口60%的中间阶层增长了37%,占人口20%的低收入阶层只增长了18%。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破灭了“个人奋斗”的梦想。

  

“美国梦”还有深厚的根基,不会迅速破灭。据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初民调结果显示,其一,2/3美国民众认为贫富阶级之间存在强烈冲突,比2009年大幅增加了19个百分点,显示美国人对于贫富差距、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不满情绪加大;其二,对于造成现状的原因,民调结果和三年前基本一致,大部分人仍自觉地将财富的多寡归结为工作能力、勤奋程度的高下,显示“美式思维”的传统仍在延续。这就是说,“美国梦”在“个人奋斗至上”的层面遭到了质疑,但在“社会环境公平”上则依然稳固,“美国梦”的影响力还在。 2.中国梦和“欧洲梦”之比较

  

“欧洲梦”本质上是“欧洲复兴之梦”,即恢复其昔日“世界中心”的地位和辉煌。因此,“欧洲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本质的区别。“欧洲梦”存在两大矛盾:“欧洲统一”和民族主义的对立;摆脱对于美国的依附而成为世界一极的平衡作用和依仗美国称霸世界的扩张倾向。“欧洲梦”因而具有摇摆性和不确定性。

  

“欧洲梦”对于中国梦影响力的增强有可资借鉴的方面。“欧洲统一”的愿望和现实中的步履维艰,可以成为我们抵制美国霸权主义和反对分裂势力、珍惜国家团结统一的有益借鉴;“欧洲梦”的危险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参照。

  

3.中国梦和“日本梦”之比较

  

相比较而言,“日本梦”的内在冲突更为明显:从价值观上看,存在支撑“一亿中产”的整体主义和建设“重视个人的社会”的个人主义间的冲突;从政治诉求上看,建设“正常国家”背后包含着摆脱美国控制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复活军国主义的称霸野心。这决定了“日本梦”的前景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4.中国梦与“四小龙梦”之比较

  

无论从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社会规模,还是从现实影响、发展前景和整合力量上看,“四小龙梦”和中国梦都缺乏可比性。但是,善于把握机遇发展自己、善于在融入西方掌控的世界市场中发掘儒家思想构建共同价值观、善于维护民族和国家认同等,可以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四、中国梦实现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复杂的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对于中国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虽然面临着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但从总体上看来,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国际机遇与挑战

  

1)全球化深入发展,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凸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居于支配和统治地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条件下,全球化的本质依然是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野性扩张。基于上述分析,对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来说,全球化所带来的既不是完全的机遇,也不是完全的挑战,而是机遇与挑战兼而有之。从机遇的方面讲,一是有利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二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提升,三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参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一系列挑战与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具体说来,一是对外开放导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逐渐加深,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必然对民族工业产生强烈冲击。二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投机性游资增加,利率、汇率、股市、金融衍生工具滥用,必然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三是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的条件更为便利地推销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加紧和平演变的步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机遇的一面和挑战的一面都充分而鲜明地显示出来。

  

2)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西方多数国家目前都处在衰退之中,发展中国家团结和合作逐渐增强,力量逐渐上升。虽然如此,但“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发端于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世界经济危机,标志着世界经济步入较长时期的衰退期。从目前西方各国应对危机的主要举措看,更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后头。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虽然可以局部、暂时地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无法克服经济和社会危机。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可以预言,只要战略制定及实施正确,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必将继续为我国的加速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3)美国已经将中国作为遏制重点,战略重心正在东移,但其东移部署频遭阻力。霸权主义是美国的本质之一。美国认为,目前全球主导权的挑战主要来自亚洲,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被美国视为一个重要竞争者。由此,美国开始将战略重心从欧洲大西洋向亚洲太平洋转移,把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看作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主要保障,从而将自己的未来更加紧密地与亚太联系在一起。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东移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频频遭遇阻力。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政局激烈动荡,牵制了美国战略部署的进程。

  

总体而言,历史的车轮已开始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开始直到本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前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长期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

  

2.国内机遇与挑战

  

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所取得的理论和制度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和发展起来。面对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1)贫富差距在逐步拉大。在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阶级阶层共享改革成果的短暂蜜月之后,发展成果在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中的分配就出现了极端的不合理。在短短30余年时间里,中国就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世界上贫富分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导致水环境状况严峻,矿产资源短缺。

  

3)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任务仍然异常繁重。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两个现象是:其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从理论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政治地位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滑落,导致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逐步削弱。其二,当前执政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日益蔓延,党群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社会意识领域消极现象有蔓延之势。具体表现在:价值观由多元差异并存向冲突对立发展的特征愈益强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加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严重弱化。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完善密不可分,中国道路的未来探索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国梦想。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梦一步步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如何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体现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两个重大现实课题。对于前者,未来的探索需要始终避免大规模私有化的改革主张,努力维护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后者,需要努力展现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价值,切实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存在方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需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不断缩小财富分配上的差距,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公平。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和苦难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运行方式,努力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之于社会主义的侵蚀。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情和社会属性,这是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的三个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始终坚持自主性的立场。这种立场基于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正确对待西方民主而不是采取全盘照搬或简单排斥的态度。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并以之推动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张扬理想主义旗帜,展现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矛盾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需要克服和消解的文化矛盾。

  

加强公民的精神文明教育,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道德精神食粮。

  

探索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路径,追求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融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新文化。在当前整个世界思想观念和价值文化陷入困惑和混乱的状态下,中国文化全球转播的目标在于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和相互包容的文化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和教育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必须依靠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战略和政策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掌握主动权。

  

目前,中国教育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迈上了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和人人成才的观念。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和重要基础性任务。要明确战略目标。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国梦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空间中寻求实现的途径和机会。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方针,可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作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策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方针并非权宜之计,无论综合国力是否强大,都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导引。

  

“韬光养晦”决定了中国坚决不“当头”,始终坚持把重点放在自身的发展上,以自身的健康发展来影响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在确保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不被侵犯的基础上,尽可能不与别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直接的全面对抗。

  

“有所作为”的核心要义是尽其所能,主动担当。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基于全球利益的客观存在,倡导和担当全球责任,坚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六、中国梦与人才发展战略

  

1.中国梦与国内人才发展战略

  

党的高级干部的政治家集团建设。加强党的高级干部的政治家集团建设是21世纪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某种意义上也是关键所在。加强以党的高级干部为主体的政治家集团建设是关系到中国今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强党的高级干部的政治家集团建设,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塑造出一批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政治家。要努力使我们的高级领导干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使他们能够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变化,这样就可以避免事务主义、实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泛滥,使我们的发展始终扎根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大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与全球视野的思想理论专家队伍。这支队伍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要使这支队伍认识到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把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高举共产主义理想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支队伍具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其他种种旗帜界限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命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能不能造就一支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理论专家队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中国梦实现的程度。

  

大力培养讲政治、有预见性的战略人才队伍。首先,他们忠于人民的事业,所作的各种预警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作出预警不是为了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观风险、发预警,切实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其次,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善于从各种变化中发现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未来发展的动向,特别是善于辨别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再次,他们敢于直言,能够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既要做到实事求是,又要做到求真务实。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要大力造就更多更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大力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科研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第二,要大力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力度,争取在十年内基本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培育出一大批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大家;在重大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完成一批高质量成果,在世界上的理论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和对策研究、应用学科明显加强。第三,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型、融合型人才。要大力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结合。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把对方“总括在自己下面”,为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群众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技术革新的经验,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研究建立国家层面上的、专门面向工人阶级进行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奖励制度,通过奖励制度的实施,带动新时期工人发明创造新高潮的到来。

  

2.中国梦与海外华人人才发展战略

  

用中国理想感召海外人才。所谓用中国理想感召人才就是要用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为我所用。第一,大力弘扬中国梦中的理想主义精神内涵。中国梦中的理想主义既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玄想的,而是具有一种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理想主义是可以吸引那些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才的。第二,持之以恒地总结和宣传百余年来中国出现的为理想而回归祖国的人才群体。第三,不断把民族理想、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建设成为实现个人理想的深厚的基础与平台。要使那些投入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我们党的理想而奋斗的洪流中的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示范效应。

  

用中国机遇吸引海外人才。所谓用中国机遇吸引人才就是要发挥好中国发展所具有的人才成长优势,吸引海外的各种人才。第一,把中国机遇清晰而透亮地描绘给世界。第二,列出中国的机遇清单。通过深入研究,列出今后5-10年中国发展带来的100个左右的成功机遇所在,给世界人才一个清晰的图景。这些机遇清单主要是研究中国发展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诉求是什么,满足这方面的诉求可能出现的成功机遇是什么,以及成功后的结果会是什么等等。这是一张具有很强含金量的清单,也是其他国家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清单。

  

3.中国梦与国际人才发展战略

  

用内化中国梦的中国制度激励人才。所谓用制度激励人才就是通过建立中国的世界性评奖制度,用中国的奖励来吸引世界性人才。第一,设立像诺贝尔奖那样有影响的科学技术奖;第二,建立国际汉文化联盟,其性质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性质。

  

用中国梦建立的中国组织来激活人才。所谓用中国组织来激活人才也就是通过构建中国主导的世界性科技组织来发现和引进人才。第一,在现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组织中加大中国的分量,包括提供一定活动资金、主办会议和论坛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第二,用5-10年的时间构建起2-3个在亚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合作组织,如亚太新能源合作发展联盟、亚洲航天发展合作组织等。第三,用10年左右的时间筹备2个左右的世界性科技组织。这些联盟和国际组织都可以成为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平台。

  

用中国梦确立的中国项目带动人才。用中国项目带动人才也就是设立一些带动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项目,把世界上一些顶尖人才吸引到项目上来。第一,设立一些涉及自然界最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吸引各国积极参加,甚至是自己拿钱、拿资金、拿人才参加。第二,设立一些涉及人类发展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如美国在搞的人类基因项目。中国应当在诸如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方面设立一些高水平的项目,广泛吸引世界各国人才参与研究,共享成果。第三,应当由科技部出面组织一次征集影响人类未来发展重大项目的活动,筛选出一批有价值、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列为中国项目。

  

用中国梦塑造的中国公司吸纳人才。简单讲就是通过不断走出去的中国公司来吸纳人才。第一,通过中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来广泛吸纳一大批世界各国的高级人才。第二,通过中国公司设立一批科研项目或者奖励制度来聚集一批高科技人才。

  

七、中国梦与世界的未来

  

1.中国梦的可靠现实性会影响发展中国家人民对发展道路的选择

  

中国梦立足于现实的发展之中,扎根于中国道路之中,依托于中国制度之上。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梦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得以实现。3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超额实现使中国梦呈献给世界的是一个具有真实景象的梦想。再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促使中国梦逐步得到实现。

  

中国人的梦想正在国家梦的实现中不断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梦想就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一梦想在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过程中实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的梦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梦想就是: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这些梦想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进入21世纪,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挣大钱住别墅,领着车队娶媳妇。随着中国现代化在新世纪的推进,这些梦想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中。

  

2.中国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会影响世界人民的选择

  

中国梦的现实性恰恰根源于它的人民性。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梦,而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同创造中共同拥有的梦想。中国梦强调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创造美好未来的观点。离开人民的国家梦不是中国梦。中国梦强调人民共同分享所创造的财富和精神产品,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特别是在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让全体人民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梦的远景目标,是要为每个中国人创造最大限度的机会和条件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并为每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证。幸福感的追求既要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同时也需要人们对社会有信心和对自己有信心。这种信心应该基于对社会复杂性的理解,对个人期望实事求是的判断和理性评估;也来自于一种自我认同和对社会的认同。

  

我们党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有”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这“五有”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2020年的基础上我们再用10-15年的时间做到“五应”:学有应教、老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五应”的基础上,再奋斗10-15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优、多、良、乐、宜”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3.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性给世界的发展带来希望

  

中国梦既着眼于现实,更着眼于长远。中国的发展既有三个“一百年”的理想,又有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发展的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2021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个一百年不断实现着中国人民的追求,也为世界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不仅如此,中国的发展还有更加长远的目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380页。)这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需要的时间就是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样一个长时间段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应当是有巨大号召力、影响力的制度。

  

(编辑:张晓敏)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