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庄前生 朱鸿军:运用网络科技杠杆 加速推进党的建设

来源:《红旗文稿》2012年17期 发布时间:2012-09-12
字体: 打印
分享: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积极运用网络科技杠杆,是加速推进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观念上:树立忧患意识 ,确立基本价值判断

  
1.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刻不容缓。正确看待互联网、科学管理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可以化挑战为机遇,使执政党既掌握科学理论的武器,又获得先进技术的武装,进而大大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执政水平。

  传统媒体时代,受制于传播渠道的限制,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除非突破其爆发的临界点,一般很难在民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网络时代则大为不同,大量负面信息随时可传至网上,网络运营商为获取商业利益,又非常热衷于搜寻和聚集这类信息。此外,网络的交流互动功能,也易于引发网民之间在这类信息的讨论上激烈的思想和情感碰撞,驱动各种热点信息在舆论场加速膨胀。这时,执政者就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给予回应,否则很容易使自身成为众矢之的。

  2.网络能够在党的建设中大有作为。网络功能的多重性特点,使有些同志往往过多地强调防范和封堵。其实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应该看到:首先,问题的集中暴露并非绝对坏事。腐败问题、官僚化问题、践踏民主问题等都是关涉党的生死存亡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些问题有如党的健康肌体之毒瘤,若久拖不治,必将导致党的执政功能下降,不惟目前的辉煌业绩难以再续,已有的改革成果也可能成为“他人嫁衣”。其次,重堵轻疏,弊大于利。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若过度封堵,反易遭致强烈反弹,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从社会管理学的角度看,防范监管不当,易造成社会“解压阀”功能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三,易给西方敌对势力增加诋毁的口实,陷我国在国际舆论中于不利地位。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互联网已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了宽广的新型纽带,建好、拓宽这一纽带,我们党就可以从人民群众之中获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许多棘手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二、行动路径上:同时开展两大空间党的建设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与现存社会空间有着巨大差别的网络空间,这一空间已成为现代人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新型社会。必须善于把党的建设在两大空间同等重视、同时并举,使其相互支撑,同步推进。

  1. 解放思想 ,大力开展网络空间党的建设。开展网络空间党建工程,对于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的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关键在于让自己的思想顺应时代的趋势,获得新的解放。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和基层单位,已着手开展各式各样的网络党建,一些勇于创新的单位还试行网上表决。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2.加快步伐 ,尽力完善现实空间党的建设。网络时代诸多问题高密度地暴露出来,虽与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有关,但更多缘于现实空间党的工作存在缺陷。完善现实空间党的建设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坚定的信仰是关涉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个执政党的理想信念一旦动摇或缺失,即使依靠原有资源和惯性作用继续维持执政地位,也不会长治久安。现在党内有些人把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作职业奋斗目标,不关心人民的疾苦,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甚至走到了人民和改革的对立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采用大刀阔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服务意识。

  三、工作重点上:主攻五大党建平台的建设

  
1. 搭建网络理论平台,强固执政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执政的理论根基。坦率地说,当前对于利用网络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做得还远未到位。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网站279万个。然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站仅有11个,而且,这些网站信息量不丰富、上网人数少。对此,首先应建立各类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平台,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投资大、收益少的公益性质,需要由党和政府主导,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既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给予直接支持,也可通过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投放政府广告,优先让此类网站承办一些盈利项目等方式来给予间接支持。其次,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权威网站。依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研机构、党政部门政研机构和党校军校教研机构四支力量,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网站。党政部门要给以大力扶持,并以点击量、访问量和传播力、影响力为杠杆,激励这些网站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外,对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民间网站,也应给以资金扶持和工作指导。第三,强化“党媒”的社会责任,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现有的一大批党报、党刊等,可开设专门的网站或论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最后,借道商业网站,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依靠商业网站具有的社会品牌优势和传播经验优势传播马克思主义,凭借这两大优势和高密度的点击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优化网络互动平台,提升党的决策科学性。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执行力,关键在于要与民众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一方面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让民众充分了解决策的意图主旨。在这方面,具有强大互动功能的网络,为执政党和民众之间的充分互动沟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近些年来,随着党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网之后,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平台得以开通。为让这些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创新思想,使互动平台更有活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是网络媒体的一大鲜明特征,而创新不够、活力不足恰恰是现有一些党政部门网络互动平台的一大弊端。表现为:思想重视不够,诸多重要且不涉及机密的党政部门,不仅没有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而且甚至连网站也不设;诸多领导信箱、群众声音等栏目基本是形同虚设,常年不通;渠道形式单一,除了电子信箱、论坛之外(许多政府网站还通常不设论坛),基本没有其他互动方式。怎样让自己更有活力,现有党政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多向商业网站学习。

  其次,放低身段,使互动平台更加平等。平民媒体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鲜明特征之一。网络空间一旦有“特权声音、官场语言”,立马便会招来无数网民“拍砖”。在平等方面,诸多党政部门网络互动平台做得还很不够,对民众反映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不予搭理,即使搭理了也常是语气生硬。网民本来就容易对党政部门网站产生高高在上的偏见,若再加上这些官僚主义的刺激,其传播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党政部门网络平台一定要放下架子,杜绝高高在上,努力在“平”字上做足文章。

  第三,建立机制,使互动平台更加有序。应着重加强四个机制的建设:一是网络民意吸收机制;二是网络民意分析机制;三是网络民意反馈机制;四是重大决策的网络听证机制。问政于民是科学决策的途径,是民主政治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在一些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民意采集和吸纳程序,靠少数人拍板和所谓“精英智囊”的策划,导致漏洞百出,甚至南辕北辙。在付诸实行中又缺乏科学的反馈和纠错机制,造成国家财富的巨额流失和浪费,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威望。建立健全上述四大机制,可大大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创建网络反腐平台,提高反腐斗争的效能。阴暗滋生腐败,丑恶害怕阳光。现在,我国已步入民主法制正常运行的轨道,但群众路线依然是反腐工作取得实效的法宝。网络出现和逐步普及后,借助网络可以让千千万万群众监督权力的运行,使之成为我们党手中一把反腐斗争的利剑。

  首先,施行领导干部财产网络公示制。2009年1月1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对县处级干部施行了财产公示制。归纳起来,该制度主要有几个特点值得借鉴与推广:一是申报财产的内容全面,不仅包括现金收入,还包括物资、房屋、土地等实物形态。二是监督对象宽泛,不仅申报党员干部个人的财产状况,而且家庭成员的财产状况也要申报。三是不限于内部掌握,申报情况会在阿勒泰廉政网上公布,实现党员干部财产阳光化。

  其次,积极推行公务采购电子化。公务采购电子化之所以能有效防止腐败,在于其所有的采购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各供应商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在网上投标,投标结果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排位确定,并自动向社会公告。交易记录保存在系统之中,审查监督非常便捷,实现了整个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人为幕后操控的空间非常小。目前,我国虽然普遍采用了政府集中采购的形式,但电子化采购仍有很大完善的空间。可以肯定,普遍推行公务采购的电子化,对于铲除政府采购和公费支出领域的腐败很有效果。

  第三,健全网上举报制。网络举报的最大特点是将千百万群众变为浩浩荡荡的监督大军,形成无比巨大的震慑威力。近几年来,从纪检监察部门到公检法机构,从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到信访系统,都已经开始接受网络举报监督这一形式。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上举报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的地方还开通了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为了鼓励和规范网上举报,应加快出台系列政策和法规。

  4. 建立网络监督平台,遏制官僚化倾向的蔓延。在社会学理论看来,官僚化是采用金字塔式科层组织结构的现代行政体制很难避免的一大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是改变纯粹金字塔式的科层行政组织结构,使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尽量减少和消除中间环节和层级。实际上,进入网络时代政府行政管理借助纯属扁平化结构的互联网运行,建立对政务进行监督的网络平台,正是有效遏制官僚化的极好手段。

  首先,积极推行党务政务网上公开制。监督者要想对被监督者进行有效监督,有一前提条件,即必须了解被监督者的实际运行情况。否则,监督权就无法有效落实。为此,就必须推行党务政务网上公开制,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所有党务政务,包括决策活动,党员干部任免的条件、规则和程序等等,可以上网的信息统统上网,做到让党务政务在透明的玻璃屋中运行。

  其次,建立党务政务网上评议制。在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行政系统中,由于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影响,被监督者在与监督者交往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程度的等级“位差”,被监督者高高在上,而监督者的权利却大打折扣。为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需要让监督者对被监督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因此,建立党政工作网上评议制势在必行。其方式是,通过相关网站,公布党务政务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设立评价栏,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实际绩效等进行公开评议,并将评议结果纳入对其工资评定、职务晋升的考核内容,借助外在的压力促使党政干部保持公仆本色。

  5. 开辟网络民主平台,完善党的民主建设。逐步扩大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网民直接获得了行使这四项权利的条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

  首先,探索电子选举,试行地方党代表直选制度。逐步扩大党内民主,并由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是全党的共识,也是正确的选择。目前应当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技术,从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由党员直选入手,扩大党内民主的比重。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先行试点原则,二是自下而上原则,三是与时俱进原则。根据党员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增进以及网络技术的更新,不断改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制度和程序,提升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水平。此外,也可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公布各级党委的执政构想和重要文件的草案,及时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

  其次,借助网络选拔,完善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四个环节还有待完善。一是公选的范围还很有限。某些领导干部的任用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任人唯亲、贿权买官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叠、权责不清,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面试环节不透明。对考官的监督不足,容易出现公选不公的暗箱操作。四是考核标准不够全面。重资历、轻能力,重关系、轻人品等现象比较普遍。当前,应该着重拓宽民意表达的途径,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用人失察追究权。

  四、工作布局上:四策并举 ,开创网络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网络时代党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改革之举,也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艰巨工程。

  首先,作为重大战略课题,由有关部门牵头,聚集一批有理论素养的党政干部和通晓社会实践的专家学者,集中力量加以攻克,并拿出循序渐进的操作路线图。其次,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如全国党员基本信息网络数据库、全国县处级党员干部财产收入数据库等等,还应尽快建立全国党建内部互联网。第三,提高党政干部网络执政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党校、干校、高校和军校的良好教育资源和条件,对互联网知识未达标的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分批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素养。最后,抓紧建章立制。要抓紧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规条例,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和手机用户实名制,对网络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严打散布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营造良性的网络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网络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