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常庆欣:新质生产力的意蕴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4-05-28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地方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过程、基本内涵、核心标志及本质特征作出了系统性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征程上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所作出的关键指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意蕴与价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找准生产力的革新方向、优化领域,在这一基础上“以点带面”开辟出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
新时代创新发展成功实践的科学凝练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趋势,谋划实施创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这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过几十年积累而具备雄厚物质基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一方面,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数字革命孕育发展的新时期,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处于流动和共享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受到冲击,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容易遭到“封锁”和“堵截”,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更加严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世界现代化趋势及其与中国发展的密切联系,统筹时代特征和比较优势,强调“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不断促进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把握战略主动”和“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中,我国不断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步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及组合、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涌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层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出现了“大的跃升”。
  正是由于牢牢把握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等。这说明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日益凸显,也正是在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成功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时代的伟大经济建设历程,不仅展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其“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洞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关联与历史趋势、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新时代以来以创新为核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具有高度涵盖性、深刻科学性和巨大实践效能的创新范畴。
展现创新系统内涵的原创性范畴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生产能力。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范畴,对创新在生产力基本内涵中何以体现、创新如何推动分工协作与生产协调等作出了科学解释和规定。这种科学的解释和规定,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与建设重点。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创新因素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表现在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上,其次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上,更集中体现在对生产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贯通与融合上,是递增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结构性创新的系统集成。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在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层面,这种“跃升”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技能程度、劳动工具的专业程度、劳动对象的复杂程度所作出的进一步要求。具体表现在:劳动者超越了高度重复的机械化作业,劳动对象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向,劳动资料具备了数字媒介化和信息化特征。通过科技含量的提升,充分激发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同时,这种“跃升”还表现为一种优化组合意义上的“跃升”,意味着要素组合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从根本上造就出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使生产力发展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在实现生产力跃升上的巨大作用,“使用机械辅助手段,特别是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新质生产力包含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其成果,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少生态环境的负担,降低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新质生产力既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也在技术进步、生产发展和产业升级三个领域以及彼此关联与相互推进中展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推动着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未来产业的布局奠定了坚实根基。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因素,贯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全过程,促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科技创新持续有效地推进完备产业体系发展、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机高效互动。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基本规律与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凝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原创性范畴。它符合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同时也“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是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减排不是减生产力”等重要内容的进一步升华。新质生产力形成并体现在我们走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新质生产力形成并作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从而构筑起“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也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蕴藏和发挥着巨大的势能,能够使“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总和彰显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一国现代化的关键推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图景愈加真实具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