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冯虞章:探究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12-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基于科学技术重大进步、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和社会面貌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和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通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入思考、探究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念牢固确立在对历史大势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向深入。

  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兴起于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之时,加速发展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里在时间上对应的,就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深刻变革和变化。《共产党宣言》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情景有许多生动的描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十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指明这种现代化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同时深刻揭露这种现代化是其推行殖民化的过程。“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斥着多少血腥杀戮、压迫剥削、野蛮掠夺!

  马克思在谈到殖民统治下产生的现代生产力时,鲜明地提出了“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的问题,并预言历史的发展终将经过伟大的社会革命来支配资产阶级时代创造的现代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的另一种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马克思在1853年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说,“由铁路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印度种姓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方式”,但是“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会根本改善人民群众的社会状况“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未来结果”,马克思进一步分析道,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为新世界创造着物质条件,但“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这里,“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等等的比喻,是意在揭露和痛斥殖民统治者在殖民地建立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这种“人类的进步”,是以无数个人和整个民族的流血、屈辱与蒙受苦难为代价的,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殖民统治下现代工业的生产力是归殖民者所有,而不归人民所有。这一比喻,也宣告了终将经过伟大的社会革命来支配和发展现代生产力,开启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使人类的进步不会再以无数个人和整个民族的流血、屈辱和蒙受苦难为代价的历史进程。虽然这是马克思当时针对殖民地国家的状况所作的论述,但其中关于经过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的思想,对于今天引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的发展走着曲折的道路,伟大的社会革命在当年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1917年的俄国发生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对其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危机。在政权得到基本巩固和经济初步恢复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1928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这是实现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的开创性探索。短短十多年间,建立起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击败德、意、日法西斯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6.8%,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1937年的工业产值由1913年的居世界第五、欧洲第四上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与此同时,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教育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提升。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深受严重经济危机冲击之苦,唯独苏联仍然稳定发展。但是,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现代化事业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识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虽然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逐步积累起了在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等方面的矛盾,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党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不懈奋斗,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既立足自身国情,又借鉴和吸取各国经验教训,一步一步成功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首先,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其次,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再次,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同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党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根本性质、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就是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的现代化,一种不断使生产力更好为人民所有的现代化,一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机勃勃地展现了。这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的重大成果。

  从以上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历史逻辑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的启示和体会。

  打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制造的“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是这一历史大势最生动的体现。这种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走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摆脱了对“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必将在实践上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本国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进一步阐述了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等观点,强调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强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并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包括多方面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这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可以预见,各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自主选择、交流互鉴,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必将会在地球上出现。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重要方面,对于人类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前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提升到坚定理想信念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要把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念,同坚定“四个自信”融通起来,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同现实斗争更加紧密结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不曾遇到过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西方敌对势力、霸权主义者秉持冷战思维,力图以打压、遏制我国的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的“特权”。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因素,我们国内少数人迷恋西方模式的倾向也不会自动消失,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红旗文稿》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