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候署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蕴

发布时间:2023-08-31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创作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成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高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反映。由此,马克思深刻阐释了要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面对当今复杂多变而富于挑战的局势,借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更好地坚持和贯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种种弊端、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进行了批判地吸收、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形成了科学的异化劳动理论体系。
  (一)批判地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种种弊端
  马克思从解剖市民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批判性地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的迷信及其对资本运行“合理性”逻辑。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终将演变的结果是两个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国民经济学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资本主义早期国民经济学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进而占有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及商品的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没有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就没能真正地区分清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资本主义早期国民经济学对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如何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原因没有诠释,也没有解释劳动和资本是怎么从结合在一起而走向分离的。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严重缺陷及其局限性,明确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如何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规律。同时,马克思解剖了劳动和资本是如何分离的?他指出:在封建社会中,劳动者拥有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一无所有,与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是相分离的状态。劳动对象和工人没关系,劳动产品和工人没有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工人并不占有劳动工具,也不占有劳动对象,更不占有劳动结果。这和封建社会是正好相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是分离的。马克思由此得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凸显出来,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无法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时,终将会被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全民共同所有所取代。马克思正是在对国民经济学抽象本质的批判性考察中,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财产的存在。
  (二)批判性吸收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早期是“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但随着对现实的深入考察及深刻研判,对黑格尔思想的“非现实性和非革命性”的本质内涵有了新的更深刻认识。
  马克思在阐释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辩证否定的运动是“对人的形成发展的抽象思辨的一种逻辑形式的表达。”同时批判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把人等同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观点,将人的劳动实践局限于抽象的精神劳动,由此否认人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过程。由此得出结论:“要克服人的现实异化就只有在纯粹思维领域就可以实现的一种思辨意识活动。”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实践观向度出发,剖析了“自我意识的异化”和“现实的人的异化”本质,用“现实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精神劳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合理内核”,完成了对其哲学的超越。
  (三)批判性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创立唯物主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对其哲学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费尔巴哈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把人仅仅看成为孤立存在的抽象的产物,没有在主体上理解和分析人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性观上表现为历史唯心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客观对象世界中,人由此“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样,马克思将人的“社会实践”引伸到自然界,肯定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丰富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动物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部世界,即是一种“本能活动”。而人则是一种自由的“积极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真正和人的本质相符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生产结果考察,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本,因此工人只不过是会生产劳动产品的机器,这样,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就越来越成为廉价的商品,工人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生产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劳动产品,它不属于工人,而是一种与工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存在物,即产生了“物的异化”。
  (二)从生产过程考察,劳动过程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由于“物的异化”,劳动对于工人而言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这种外化劳动成为工人的负担,工人无法也不可能自由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是精神上的卑贱和痛苦,肉体上是无尽的折磨和极大的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以外才能享受到自己的愉快、保持良好的状态及获得身心的满足。
  (三)从“人的类本质”考察,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即“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异化
  由于劳动产品来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广袤的自然界,因此,“物的异化”的结果必然导致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与此同时,“自我异化”也终将致使“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动物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部世界,即是一种“本能活动”。而人则是通过自己的积极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念、自己的信仰融入到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中,让世界适应自己。但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劳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变成一种异己的本质,这样的结果必定会引起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从“人与人的关系”考察,即“人对人”的异化
  上面阐释的三重规定的直接后果是人同人的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身异化和人与他人异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通过自身的劳动活动生产出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奴役和压迫,这样的直接结果是自我异化。另一方面,“社会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因此,“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条件下,广大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增加,工人生产出劳动产品,创造了大量的劳动价值,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人的存在被否定。异化劳动使得资本家越来越富裕,工人越来越赤贫,资本家更加残酷地剥削工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规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体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种从物的关系逐渐延伸到人的关系的丰富的必然的内在逻辑性。第一个具体规定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具体规定是对第一个规定的深层考察,劳动过程的异化是最根本的,对其他三个规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个具体规定是对前两个具体规定内容深层次考量和凝练,而第四个具体规定是前三个具体规定导致的必然结果。其中,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非人性和反人道性。在深入分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异化的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是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但对我们洞察当今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仍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些丰硕的成果为我们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观察视角和深邃的思想理论基石。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凸显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同一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我国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现代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全体中华儿女都是实践主体、劳动主体。作为劳动者,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劳动成果拥有享受、享用的权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劳动者得到了其“人之为人”的生活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尽享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以资本为中心的不公平分配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重视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劳动者的个体利益分配方式的超越,由此构建起了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即实践主体的人逐步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一致性,决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凸显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价值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鲜红旗帜上,“坚持人民至上。”把广大人民群众放到了最高位置,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这里得到极大显现。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现代化、畸形现代化、“一元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我们走的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康庄大道。这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能最大限度施展自己的才华、调动自身最大潜能和创造性,并能得到身心的愉悦,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劳动者获得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满足,绝不会在自身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异己”的存在。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高度关注劳动者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属性,致力于让广大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个性解放。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踏上了实现现代化的征程,西方现代化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主要特征就是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集中在经济领域,是一种“异化”“单向度”的现代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强调现代化的总体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只是在经济领域的片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现代化,它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更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使全体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实现个体发展、个性解放,“人人都有出彩机会”,即实现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统一性”。“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不断改善亿万劳动者的生活。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面对百年变局和疫情巨大冲击,中国经济这条巨轮逆流直上,乘风破浪,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彰显中国广大劳动者的民主保障和人权尊重。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及其类本质相统一问题上,做到了目标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劳动者与自然、社会的“共生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人民徐图自强、赶上时代的精神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劳动者对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人的类本质的同一性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全方位的共生和谐,实现了对“异化”的扬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马克思阐释的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一致性的体现,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和谐的理想范式。一方面,从人与自然关系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超越了旧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从人与社会关系上,“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内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聪明才智,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以天下为怀的胸襟。不断满足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目的,凸显了人民至上和人民中心的人民观。提出要给资本设置“红绿灯”,打破了旧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唯“物质主义”及“消费主义”思想束缚,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展现。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来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对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必将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和具体实践方略。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