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谭培文:马克思劳动意义的文明视野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0
字体: 打印
分享:
  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吸收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成果,仅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而完全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意义。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不重视劳动的文明进步意义。但是,在我国学术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鲜有涉及马克思基于文明进步高度的劳动积极意义阐释。以《手稿》为例,探索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文明进步意义,对于肯定劳动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批判资本主义以“强迫劳动”对中国污名化,以及纠正21世纪我国仍存在的劳动负面理解等,都有其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劳动的积极意义
  劳动并非一定具有积极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劳动是在消极意义上使用的。《圣经》认为:“在伊甸园,亚当犯错误之前,过着愉快的生活,后来才受惩罚(laberat)。”中世纪是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劳动就有受惩罚而使人不快之意,而游手好闲却是“神圣的”。西方近代以后,劳动被逐渐赋予积极意义,而洛克最早将劳动与财产权联系起来。在《政府论》中,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土地、资源等一切都处于共同状态,一切为人们所共享。他说,我的劳动“确定了我对于它们的财产权”。洛克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将劳动看作私人财产权之事实来源,是财产权确认的根据。
  在政治经济学中,劳动的积极意义最初出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总序开篇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黑格尔将斯密的劳动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黑格尔吸收了斯密《国富论》的成果,仅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而完全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意义。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对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由是,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劳动当作精神活动的唯心主义错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充分肯定了劳动的文明进步意义。
  1.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等同于人的本质。自我意识不仅等同于人,也等同于意识的对象,而对象也就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黑格尔将劳动看作自我意识外化的一个环节,并用劳动来论证自我意识的对象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自我意识异化、外化一类的唯心主义胡话,吸收了劳动的对象性活动的思想。马克思说:“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由是,劳动的对象化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将自己的需要等对象化,按照自己的目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手段,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劳动是对自然的改造与占有,它是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须臾不可分割的活动。劳动对象化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人类一般劳动,即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指的劳动。
  2.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
  马克思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的劳动范畴,赋予劳动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科学内涵。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劳动的结果。人之所以成为人,追问的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根据是什么,人作为存在物之存在意义是什么,人的本质确证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根据是劳动。人作为存在物存在,只有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才是一个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存在。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第一对象即自然。人们要存在,首先要生活,要吃穿住行,就要依靠自然的对象来解除饥饿、寒暑冷热等问题。而将人的自然需要与自然的对象联系起来的中介,即是劳动。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按照人们自己需要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对象,创造一个人所需要的对象,使自身解除饥饿、寒暑冷热等问题。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根据是劳动。
  第二,人作为存在物之存在意义是创造。作为存在物,人之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意义绝不在于消费。人作为存在物之存在意义是创造。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外化设定为物性,物性即自然,而人的对象性本质即自然意义上的物性。物性由自我意识设定,它是外化的自我意识,是纯粹的创造物。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主体,而对象性存在物主体的活动,即是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本质是物性,这种物性不是抽象的纯粹的物性,不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而是对象性活动的创造对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劳动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外化创造物性的唯心主义错误,把自我意识转换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主体,人的对象性活动即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物性的自然界的创造活动。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历史,亦创造了人本身。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存在,是以劳动为对象化活动的存在。创造不仅是劳动的对象化活动的外化,也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之存在意义。
  3.人的本质确证根据是对象化活动的自我确证
  “对象化与自我确证”是一个“历史之谜”。对象化即指劳动的对象化,自我确证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在中世纪,人的本质确证是上帝赋予的。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本质是上帝先于人的存在规定的。人的本质的实现需要通过上帝赋予来证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虽然将上帝逐出了经验领域,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用善良意志代替了上帝,人的本质只有通过善良意志来证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性的人理解为人自己劳动的结果。他所说的人是人的自我意识,他所谓的劳动只是自我意识转化为绝对观念的一个必要环节。人的本质与其说是通过劳动对象化来证明,不如说是通过绝对观念来证明。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有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自然力、生命力,既具有主观能动的创造力,又是受动的。因为就其欲望的实现对象而言,又存在于他之外,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与人自身能力水平等对象条件的限制。人的本质确证的根据,既不是主观上的自我意识,亦非客观的对象条件,而是联结二者的对象化活动的自我确证。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劳动是实践的原初形式。劳动实践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通过他所创造的世界直观与证明自身。劳动对象化的创造物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活动的自我确证。劳动是人的本质自我确证的根据。
二、劳动的消极意义及其典型表现
  黑格尔站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立场,仅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而完全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意义。这一失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积极意义的误读及其原因
  黑格尔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在他看来,劳动异化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及其复归的必要环节。劳动是劳动主体对象化的活动,劳动的第一对象即自然。在黑格尔那里,劳动只是自我意识外化为物化自然,然后在抽象的自然中陶冶主体自身,最后通过自我意识的否定之否定,回归到自我意识。从而,自我意识的对象化转变对象化的自我意识,劳动作为自我意识的基本环节,对象向自我的复归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形式。对自然而言,精神才是绝对第一性的东西,它能够通过自身达成自为存在的观念。概念既是观念的客体,又是观念的主体。黑格尔通过劳动的对象化,把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但是,他忽视了劳动的对象化同时包含了其消极意义。劳动的对象化或外化,并非自我意识的异化,并作为自我意识的扬弃同时为自我意识所占有和回归的一个阶段。马克思认为,在客观的现实劳动中,劳动的现实化却表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这就是说,以自然为对象的现实劳动,对象化就是以自然为对象的劳动,劳动对象化即是自然对象成为劳动主体相对立相外化的对象,抽象的精神劳动通过概念的否定之否定在意识限度内实现了自我回归,而在现实化的劳动中,劳动的现实化却表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意味对象与主体分离。劳动的对象化恰好为他人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以及生产产品的活动本身等提供了可能。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劳动的对象化是对象的现实化,而对象的丧失则使其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这即是劳动的消极意义。
  黑格尔为什么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意义?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误读了亚当·斯密的劳动性质。《国富论》肯定了劳动的积极意义。他在生产理论中以劳动为前提,但在其分配理论中,却将私有财产作为前提,以私有财产决定分配。斯密的经济学在实质上不是劳动经济学,而是私有财产经济学。如果说劳动的对象化为对象的丧失、对象为他人占有提供了可能,在黑格尔哲学还是理论假设,而在资本主义,这种可能却变成了现实。在资本主义私人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者的劳动表现为对象或劳动成果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劳动本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结果转变为对人的本质的否定,转变为劳动者失去自己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本应是对对象的改造与现实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由是观之,劳动并非一定具有文明进步意义。劳动的意义究竟如何,取决于劳动的性质。
  2.劳动消极意义的典型表现是资本主义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劳动的消极意义,但劳动的消极意义并不等于异化劳动。劳动的消极意义是黑格尔对劳动本身的唯心主义辩证分析,而异化劳动则是一定社会劳动消极意义的典型表现。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破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笼罩在劳动对象化上的灵光,揭示了现实存在的劳动消极意义。他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此为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异化劳动并非人类的一般劳动,而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劳动,是由资本支配的一种强迫劳动。资本主义私人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者劳动不仅不能实现对对象或劳动成果的占有,反而表现为对象或劳动成果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占有与劳动成果的占有。占有表现为异化,是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还是作为劳动成果的资本,都是劳动的创造,而这种来自劳动者劳动创造的成果被资本家占有以后,就成为资本家统治劳动者的强制力量。马克思说:“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资本主义的劳动是私人资本强制下的异化劳动。所谓异化劳动,即是强迫劳动。
  3.资本主义劳动消极意义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的劳动是具有强迫性质的异化劳动,其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现代大工业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但是,资本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生产资料为少数寡头资本家所占有、所垄断。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成为无产者。无产者为了生存,除了出卖自己劳动力以外,获得的只是强迫劳动。在资本家看来,有卖就有买,资本家拥有资本,无产者作为劳动力,资本家用货币买到劳动力,以物换物,自由交换,各得其所,在交换形式上似乎看不到强迫。其实恰好相反,强迫劳动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人对人的强迫,而资本主义社会是物、金钱、资本对人的强迫。资本主义通过物的交换为强迫劳动披上了自由的伪装。资本主义是一个以交换价值为交换目的的社会。古代人从未超出道地的城市手工艺范围,而资本主义不同,它把农村整个地纳入交换价值的生产。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此亦是把农村整个土地纳入交换价值的生产这种过程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这种交换价值的生产,既为货币买到劳动力提供了客观条件,亦为能用货币从已经失去土地所谓的自由工人那里,换到活劳动本身。用货币买到的劳动力商品,不同于任何其他商品。用货币买到的其他商品,只是为了收藏或消费这个商品。而用货币买到劳动力商品则不同,资本家在市场上通过购买劳动力而获得劳动力商品——活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换进的这种劳动是活劳动,是生产财富的一般力量,是增加财富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货币与工人劳动力的交换是这样一种交换:工人通过这种交换,就像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一样,他把属于自身的劳动创造力作为生产财富的力量被迫转让出去;“而资本把劳动作为这种力量据为己有”。这即是说,资本通过所谓的等价交换,剥削了劳动力劳动的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强迫劳动力的秘密。资本主义强迫劳动的方式虽然与古代社会不同,是物、金钱、资本对人的强迫,但是它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强迫劳动,在性质上并无区别,是更为残酷与隐蔽的强迫。
  是以,劳动消极意义的典型表现是异化劳动,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隐藏了双重秘密:其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以存在异化劳动,是因为资本主义通过异化劳动才能创造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离不开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成为资本主义创造私有财产的必要手段。其二,异化劳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想要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只有通过资本对劳动的强迫才具有可能性。由是,作为强迫劳动,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获取劳动价值的现实路径。实质上,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制。
三、社会主义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劳动对文明的消极意义不代表劳动的一般,它是特定生产关系的产物。劳动在实质上是一种对象化活动。马克思说,劳动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劳动者的目的。劳动对象化是劳动通过目的设定,选择与利用劳动资料或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在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劳动对象化是蕴含于生产力之中的人类社会一般劳动,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不再具有劳动的双重性质,社会主义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劳动异化的经济根源
  异化劳动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对象化本应是对人的类本质的自我确证。但是,私人资本逻辑却剥夺了劳动对象化所创造的对象,使之反过来成为支配与统治劳动的异己力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大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劳动消极意义的经济根源。在私人资本统治下,劳动是不自由的异化劳动。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消灭了异化劳动的经济根源,劳动成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劳动异化是不受劳动者意识支配而只为满足生存本能需要的谋生手段。自由是人类文明追求的共同价值。自由作为劳动者自由发展之首要前提,是劳动者得以实现劳动解放的重要表征。劳动者的劳动解放即劳动成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活动。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资本统治下不自由的强迫劳动。消灭异化劳动就要消灭以资本为统治力量的经济制度,建立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就是说,任何自由皆是以一定共同体为前提的自由,不存在超越社会共同体的虚幻自由。在封建社会中,每个人臣服于封建皇帝专制统治,不存在个人自由。资本主义是以物的依赖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金钱、物成为支配个人力量的统治手段。在资本主义共同体中,无产者因不能摆脱物的力量支配而陷入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自“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是以,要消灭这一现象,只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在物的支配下的强制分工或强迫劳动。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未曾触动过的革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人民当家作主人,既摆脱了封建社会人对人的统治,亦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金钱、物对人的统治。每个人通过社会主义联合体,获得了全面发展的个人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实现了和谐统一,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劳动。
  2.社会主义劳动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社会主义劳动的积极意义究竟指什么?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社会主义劳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由于劳动,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动物的类存在物,因此劳动是自由的、有自觉意识的活动。社会主义劳动是自由的活动,是因为人作为类存在物,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劳动作为原初形式的实践活动,谓之劳动实践,其逻辑展开为目的、手段(工具)与结果三个环节。目的是劳动的逻辑起点,目的体现为理想、意图、愿景等意志的自由,目的虽然要通过手段(工具)在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中实现自己,但是这个结果首先在目的设定与自由选择中,或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的主体是人,劳动目的是通过对人的体力和脑力之发动,并在对象化活动结果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之物,不仅表明劳动主体自己为自身建构了目的,而且劳动主体总是遵循作为规律的目的而行动,实现目的意识的自由创造。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在于“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3.社会主义劳动创造了“五个文明”相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美是和谐。美是以劳动为原初实践活动创生的意识与对象、目的与手段、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的文明进步状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即不和谐状态。美好生活是以和谐为标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劳动奋斗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为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实践活动坚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逐步消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和谐状态,创造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仅内含了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以社会主义劳动开创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境界
  全面实现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最终根源于劳动有目的的创造。只有劳动奋斗,才能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必将开创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境界。
  1.以社会主义劳动开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
  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指涉的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按照美的规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出现物质生产力概念,但这不能说明新时代改变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叙事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逻辑证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因此,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开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首先,深刻领会习近平对劳动的文明进步意义的论述,树立“四个观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通过艰苦奋斗的辛勤劳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实现平衡、充分的和谐发展。其次,正确处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一种能动的矛盾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是支配劳动的主体,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服从与服务于劳动主体支配的客体。利用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旨在弘扬劳动的文明进步意义,抑制资本异化为主体本质的野蛮生长,以劳动为资本的主体本质,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最后,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以美丽劳动建设美丽中国。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劳动是原初形式的实践活动,人只能凭劳动实践活动来构造。劳动按照美的规律建筑了美丽的城市和乡村。弘扬劳动的文明进步意义,就应以美丽劳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开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
  2.以社会主义劳动开拓美好生活新境界
  在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美好生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涵盖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诸多方面。美是和谐,如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人与自然等的和谐。美好生活实际是指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协调的新生活。美好生活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与愿望,但是,美好生活都是辛勤劳动奋斗,按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结果。劳动作为对象化活动,是一个艰难的奋斗过程。首先是劳动的目的设定。劳动的目的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的规律不是主观的筹划,而是经过反复实践与调查研究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劳动的目的只有符合美的规律,劳动才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活动。其次,劳动是一个合目的合规律的过程。劳动目的的实现,必须选择合目的合规律的工具与手段,如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数字化技术。最后,按照美的规律,通过辛勤劳动的循环往复的体力与脑力的付出与自我确证,在劳动的结果中实现美好生活新境界。
  3.以社会主义劳动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境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境界指什么?马克思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社会化的人类即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但“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这即是说,社会主义劳动对象化成为人的本质实现过程,而不会使对象成为异己的对象与劳动者自己相对立。社会主义劳动使对象成为社会的对象,当人在对象化中获得社会性本质的时候,人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在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性统治下,人被异化为原子式孤立的个人与社会相对立。但是,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因其交换价值的普遍交换,有利于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的形成,客观上推进了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与全面的能力体系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人的社会化准备了物质条件。马克思说:在摆脱以人的依赖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金钱、物的个性张扬,而人的自由个性被扼杀,成为资本统治中的奴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是个人全面发展,二是社会生产能力是社会成员共同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不是由个人资本垄断的私人财富,而是一种有利于每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共同社会财富。以个人全面发展与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作为共同社会财富为基础的人,即是自由个性的人。这就要求,在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劳动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首先旨在塑造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以普遍交往实践为基础,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素质与全面能力体系的和谐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劳动是以普遍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劳动,通过劳动实践的陶冶与证明,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素质与全面能力体系的和谐发展。其次,塑造具有自由创造个性的人。所谓个性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创造活动个性。这即是说,社会主义个人全面发展与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人的自由创造个性提供了基础。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创造个性实际是以自由自觉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创造个性。换言之,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才能创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境界。
  (作者简介:谭培文(1948-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与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