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杨仁忠: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方案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发布时间:2023-07-19
字体: 打印
分享: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如生态危机、金融危机、资本掠夺、战争冲突等恶果严重阻碍着人类文明前进步伐。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本身的关系是人类必然要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解决两种矛盾关系的“和解”方案,“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两个和解”思想,为协调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和解”方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科学意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旨在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事关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与本身的和解关系到自然界的生态发展。“两个和解”既针对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中的“天人关系”,又针对人类改造本身活动中的“人与人关系”,两者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是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整体。“两个和解”思想为人类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开辟了“和解”之路。
  (一)“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充分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活动的角度来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以何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启了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序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将物质自然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指出自然界不依赖于思维而存在,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看待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却又使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体现在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不得不打破自然界原本的状态,从自然界索取自然材料的同时,改变了原初的自然状态。当然,人类与自然又是同一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论证了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进化而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殊生命体,人类从属于自然。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主宰下的发展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起初,人类只是从自然中直接获取食物来维持生存,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提升,获得的劳动产品逐渐增多,这种超过人类自身生存需要的产品剩余使财富私人占有成为可能。资本家为夺取更多的私有财富,就产生了激烈竞争和垄断,这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必然进一步发展为劳动者丧失财产,同时一切财产越来越集中在不劳动的人的手中”,正是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真实写照。资本家热衷于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不断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向自然界“进军”。以西班牙为例,为了获得肥料养育咖啡树以获得利益,人们通过烧毁树木获得木灰,这种不计后果的毁灭性破坏,使土地在遭受暴雨冲刷后变成赤裸裸的岩石。(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诸如此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昭示着人类将自身置于自然之外而不断压榨自然,自然界被视作获得生活资料的对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殃及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家的疯狂逐利,对财富的贪婪使他们只看到眼前最直接的利益,对自然界的未来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使人类仍不足以更全面地探究自然规律。恩格斯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将逐步了解自然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作用所产生的较近或较远的影响。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同时还要提升自身对自然界的认知,运用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更深入理解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不断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人类本身的和解”:强调人与人和谐社会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人类之间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存在着对立冲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人,还是处于“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在人类这个群体中,人类与本身的关系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同时也影响人与自身的关系,反之亦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使人类与本身对立的直接原因在于异化劳动。一方面,这种异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相对立,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另一方面,人与自身相对立,即人无法自由自觉地支配自身。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现实的人是从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身关系的。然而,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活动是为“异己物”服务,“异己物”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导,人由于无法掌控自身而与自身相对立。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与本身对立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无论是工人或是资本家,仅仅是异己的存在物,人类与本身之间矛盾的激化归根结底是由于私有制,它将人类分化为财富的两极。恩格斯明确指出:“任何法律,土地占有的任何分割,资本的任何偶然的分裂,都无济于事,这个结果必定会产生,而且就会产生,除非在此之前全面变革社会关系、使对立的利益融合、使私有制归于消灭。”恩格斯已认识到,只有消灭私有制,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才能化解人类与本身的矛盾。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消亡的必然性,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必然会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彻底根除私有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直到“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只有彻底根除私有制,才能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才能使每一个个体获得平等地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权利,按照提升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从事各种劳动,使人类的体力和智力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人类与本身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和解。
  (三)“两个和解”的实现路径及价值指向
  “两个和解”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两个和解”是在全部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一方面,要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消除阶级对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正蓬勃发展,恩格斯在《国内危机》中指出,1842年英国遭遇的几次罢工浪潮使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被压迫、被剥削者必然要通过革命改变现状,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认为,无产阶级在获得公共权力之后,借此将社会化生产资料由私有的转变为公共的,而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才能通过政治统治“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使人与人之间得到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劳动实践来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阐述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从蒙昧到野蛮时代,由于人对自然的认知极为浅薄,人类的劳动实践是从自然中直接摄取满足人类生存的生活资料;进入文明时代初期,人类初步地利用自然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为私人占有留下空间;在文明时代中期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不断提升。恩格斯指出,必须在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人干预自然所造成的或远或近的后果有科学的认知。也就是说,人类科学地认识并调节自身的劳动实践,使自身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
  “两个和解”以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两个和解”的实现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其一,满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提升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人类社会每一阶段的生产力都是在前一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达到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且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生产关系成为这种生产力的桎梏时,私有制也将随着联合起来的人对生产力的共同占有而消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二,保障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作为人的自然,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中,有其客观发展规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也必然学会预见自身生产生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影响,通过调节和控制自身的实践活动,促进自然万物和谐发展。其三,实行自由人联合的社会制度。恩格斯认为,不仅要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要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一同变革,与“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虚幻的共同体”不同,“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将消灭竞争,而代之以联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必然要在建立民主国家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地消除私有制,保证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不断改善,直至劳动力不再成为商品而作为属于人类本身可支配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发展的关系,并且自由地联合起来。
  总的来说,“两个和解”实质上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层面,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最终使人类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两个和解”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无限逐利性,印证了西方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化模式难以平衡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发展,无法使人类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方案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人民,是要不断为人民幸福作出贡献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致力于平衡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类本身的和解”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
  (一)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两个和解”思想体系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终极指向是自然的解放。马克思指出:“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自然万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然而作为人类的劳动对象和“无机身体”,其发展必然将人类的改造活动容纳进自身,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生命体,其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诸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想,片面地强调自然因素或人的主体利益来看待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实则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并未把握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制约性。“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则强调人类要与自然万物和睦共处,把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作为自然的人能够科学合理地与作为人的自然展开物质变换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创新与发展。由于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会对自然造成影响,肆意向自然索取的恶果最终将由人类自身来吞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才能逐步消解。然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资本主义”以及倡导“生态优先”的“绿党社会主义”等,试图化解生态危机,但由于这种倡议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在面临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冲突时,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后者,因而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环保主张并不能消除生态失衡问题。相较于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一方面,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平衡,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坚持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紧密联系,人是自然资源的消耗者,也是保证自然界永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在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生态自然的破坏。此外,科学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之下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同时也维护了人们自身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二)从“人类本身的和解”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两个和解”思想体系中,“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终极指向是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作为“类”的存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每个人都拥有同等发展自身的权利,随着分工的精细化,人类的这种“无意识”的平等发展被打破。到私有制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矛盾激化,原初的那种人人平等状态荡然无存,无论是在精神、智力还是肉体方面,人类的发展均受到限制。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一些学者试图化解人类与本身的矛盾,着力于在资本主义政治层面、思维层面等进行改良,却未撼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基。“人类本身的和解”强调,只有通过彻底地革命消灭私有制,解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关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才能迈向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通途。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类本身和解”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之后,成立了新中国,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根本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聚焦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朝着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落脚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动力,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一方面,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一切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实践证明,人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身、社会以及自然,人周遭的一切事物就在多大程度得到转变,人民作为实践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科学合理地调节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发展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使全体中国人民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体力智力层面,公平公正地享有一切发展权利和一切社会发展成果,使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也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对“两个和解”思想的原创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的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归根结底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不断推进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伐林造田、开采自然资源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积累的环境问题也日渐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社会长久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是加快构筑美丽中国、推动共建美丽世界的绿色发展道路。从人与人关系的向度来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加之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口布局差异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亟须解决的巨大难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方面需求,同时还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有一切现代化发展成果,(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此外,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存在着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发展程度等的巨大差异,这决定了现代化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谋求本国发展,同时也维护着世界和平,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内在要求着解决好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两个和解”思想,科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两个和解”思想强调通过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来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人类与本身之间的发展,是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强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融合发展,拓新了“两个和解”思想,这为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时代“和解”方案,即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动构建“两个共同体”。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西方现代化虽使物质生产力得到提升,社会得到了发展,但资本主义的趋利性发展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盛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自身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前提。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的生命至上,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置于第一位,人的生命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维系人自身肉体的生存,才能保证对人这个种类不至灭亡的生命接续,满足人的生命需求是进行一切生产活动进而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力和权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历史是无数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反复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主力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坚实的根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切发展要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推进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发展,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受益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福利;不断完善文化事业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精神文化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全体人民整体的现代化水平。
  (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恩格斯告诫人类切勿欣喜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资本逻辑下现代化发展已然超出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载的限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个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
  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一,要秉承科学态度,不断提升个人的生态道德素养。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延续的生产生活环境,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将自然视作自身的一部分,善待自然万物,加强对自然环境的道德关怀。因此,要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深入思考生态的多重价值,从而不断提升人自身的生态素养,培育良好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可循环意识等,促进个体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二,要遵循并合理利用自然发展规律。自然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风能、太阳能等是自然存在的力量,人类应该理解并运用这些自然力量造福人类。因此,要在充分认识自然力量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合理地利用自然。其三,要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人类是自然变迁的责任主体与承担主体,在享受从自然获得生活资料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维护自然发展的义务。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一方面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是无可替代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万物为相互依存的整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生态格局的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禁止从自然中无度索取、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同并进,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保证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作为生命的象征是自然的底色,面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严峻形势,要坚持全局与局部关系、长远与眼前发展相统一,系统地、统观全局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大自然的本初颜色,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命运与共,倡导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人、自然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的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协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建设性实践。具体的践行路径是从人类这个劳动实践主体出发,科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从人的发展需要来说,积极推进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以自然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强化科学技术的可循环性、低碳性、高效性、低成本性等,并将其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相结合,使绿色科技融入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创造更多新型绿色产业,(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倡导绿色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以环保、节俭、低碳为主题,提倡人们使用绿色产品,引导人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等,节约资源,减少人们在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说,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人类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要从整体上正确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自然的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综合考量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控开发自然的限度,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因地制宜地、因势利导地协调各地区发展,高质量、高效率、可循环地将有限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从社会现实的需要来说,切实推动政府为主导、人民为主体的生态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一方面,政府是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顶层设计者,要以公平公正为根本原则,统筹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治理目标和规划,协调组织各地区和各群体具体落实。另一方面,人民是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发力者和受益者,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参与度和行动能力决定着生态治理的具体成效。因此,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构成生态治理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四)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各民族是命运休戚与共的整体,倡导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是“人”,它将全人类不区分国家、种族、阶级、性别等划定为同一“阵线”,以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协调人类与自身的创造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全人类共处于地球家园,共同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了世情、国情和党情,以宏观的视角将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视为相联系的统一体,强调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倡导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尽职责以应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携手共建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形成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建设新型的国际关系,促进人类共同的、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具体从经济层面上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调节国内供需关系,在稳固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胸怀与各国共谋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政治层面上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加强同支持中国社会发展的各国政党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谋划人类进步事业。从文化层面上说,要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广泛开展与各国人文交流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中国风范。从社会层面上说,坚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在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更加民主化,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方案,同时也积极借鉴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他国良好的社会治理经验。从生态层面上说,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工作,加强与各国合作开展生态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污染治理等工作,维护生态平衡,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前,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霸权主义等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持续紧张,人类的现代化道路面临重重阻碍。“两个和解”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量度,追求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方向。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两个和解”思想,(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人类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两个基本维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要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这体现了新时代的“和解”路径重在建设,着力于通过人类科学的实践活动来解决人类与自身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和解”思想的原创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世界意义。从人类与自身关系来看,它指导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与自然关系来看,它指导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杨仁忠,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