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魏波 李夏洁:坚持问题导向

发布时间:2023-06-20
字体: 打印
分享:
  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途径,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发展就需要深刻认识时代矛盾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问题导向则是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路径。
一、时代之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
  人们创造历史是通过回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来实现的。时代需要反映出时代问题,时代问题体现了时代需要,把握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要便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切入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把握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要?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人类新文明,认识这一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便是时代的需要即是时代的大问题。对此问题,人们的认识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完成了认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信息“爆炸”让人类的知识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态势,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快速扩展。在知识分工细化的时代,不计其数的论著、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似乎意味着知识的快速增长以至于论者感到“词穷”。然而,如果从主观出发裁定世界,认为已经穷尽了真理,则与事实不符,而且从起点上阻止了人认识的进步。实际上,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途中”。世界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也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复杂的未知世界,探索人类历史的新道路、开拓社会主义新文明,人们正面临艰难的认识难题。
  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2000多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也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都不能给中国提供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相反,这些理论、方法和经验恰恰要求人们结合实际进行试验性的探索和创新,包括不断总结经验、排除错误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在实践探索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要复兴中华文明,要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根本局限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这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全新创造。这种新文明创造的基础是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探索并践行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凸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知识体系、新价值观,以此作为新文明的内核和基础。这其中必然包括对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改造,在现代社会生活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创新性发展,尤其包含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显然,这构成了认识上的挑战,即要求人必须在实践探索中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探索构建符合新文明方向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不论从量还是质的层面看,这都需要认识的突破。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论创新的关键内容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意味着直面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以这种本土化的知识创造指导实践;时代化意味着直面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可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统一的机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今天,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复杂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不断回到起点,遵循认识的规律,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
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认识革命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在认识和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认识革命,在创造本土性知识的同时贡献普遍知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崭新试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五千多年中国文明的新生,这必然需要并必将创造一整套新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此意义上说,这将构成一种“认识革命”。
  认识革命指对自然、历史以及人自身展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实现认识上的突破。认识革命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即在长期积累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上的突变,常常表现为对基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形成新认识。认识革命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同时,它又是过程和行动,即认识主体以革命性的思维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新知的思想历险过程和行动。这里,“革命”常常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容易走向“意志主义”的泥潭。需要强调的是,认识革命首先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意愿,它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主体的意志,但作为一种客观现象,需要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这里所讲的“认识革命”的内涵是认识的“进步”“发展”,尤其突出了“革命性的”“突破性的”进步和发展。同时,“革命”还意味着一种思想方式,即以“革命性思维”看待世界并发现既有认识的局限。正如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人类认识中存在这种辩证逻辑,人以辩证法的批判方法看待现实进而发现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
  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知识进化基础上的认识革命。在轴心时代,以苏格拉底、孔子、佛陀等为代表,人类在认识世界反思自我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模式、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构筑了古代文明的思想基础。及至近代,在各种体现“现代性”的力量共同作用下,西方率先实现了对传统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估,在持续不断的认识革命中走出了传统基督教统治下的观念世界,最终实现了思想启蒙和科学革命,进而推动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诞生,这种认识革命构成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可见,人类新文明诞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正是认识的突破。放眼人类文明史,认识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动力。近代以来,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是西方现代文明兴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认识革命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由此形成了跌宕起伏的世界文明史。
  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看,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适时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是知识进步的根本规律。在对西方科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库恩总结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科学革命的规律,这其中一个关键机制是:在一定条件下现有的科学认识无法解释新的现象和问题,由此引发的危机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具体表现为理论范式的转变。{3}库恩提出,科学革命并非如恩斯特·马赫等所设想的那样是思想竞争的结果,而是由接受或信仰这些思想的科学家们导致的。{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便是一次认识革命,同时,它又在新的世界观基础上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认识论。借助对以往启蒙时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全面系统的继承,尤其是辩证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既往思想的超越,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极大启发了世人特别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这种革命不仅体现为实践中的政治革命,还首先表现为认识上的哲学革命。这是因为旧世界的旧制度同时为旧的观念体系所维护,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化人的思想而使其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因此革命首先需要将人从旧思想观念的牢笼束缚中解放出来,让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如此才能走向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裂”的思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现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5}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停留于意识、哲学批判的局限,而是将它们融入实践活动中,如此才找到了现实的道路。
  不同于以往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实践认识论的新思维,揭示实践中的时代问题、以实践推动认识发展进而解决时代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方法论。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对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突破。这样就将实践和认识打通,主张在改造世界的行动中获得认识,以彻底地变革世界作为认识的目的,从而与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飞跃。认识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神要旨,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是在变革世界的行动中不断深化认识、进而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这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关系中揭示了认识革命包括科学革命的机制。人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现实中社会生活的矛盾导致出现认识危机,这也体现于库恩总结的“理论的危机”{6}。这种危机和冲突驱动人寻找解决出路,由此推动了认识的进化和革命。因此,社会生活和生活实践才是推动认识革命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革命的理论具有革命性,还表现为它要求以批判性的立场看待自身,直至启动“自我革命”,对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认识予以批判性的审查,反对走向独断论的自负,从而在向社会实践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认识的进步。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实践认识论体现出对待真理的革命性立场:主张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反对任何对“终极真理”“绝对真理”的迷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7}。
  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这是一条根本规律。列宁领导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突破资本主义薄弱链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革命,进而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列宁主义。到了中国,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便是认识革命的集中表现。
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事实看,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把握时代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规律。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理解世界改变自我命运的主导性思维,其中就包含以革命性的思维冲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进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这是全新的时代问题。在过去70余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其中的规律是总结经验教训,在试错性的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知,进而推动认识的阶段性质变,最终实现认识革命,每一次认识革命都是对过去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局限的克服和超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走向共产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抱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美好愿望,毛泽东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经验,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虽然过程中也走了弯路,但这种弯路也是探索的一部分。正是在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得以启动。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中包含了一个逐步认识到改革与革命内在同一性的能动过程。邓小平讲,“改革,实际也是一场革命”{8}。面对现实中的强大惯性力量,面对广阔的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新路?一方面以革命的精神破除陈旧观念和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另一方面便是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去摸索新道路。正是在反思总结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痛定思痛反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突破了长期形成的思想僵化等束缚,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由此实现了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因此,自我革命不仅体现为对自身肌体中的腐败成分予以疗治,还体现为不断输入新思想、新认识,从思想上保持生命体的创造活力,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推动实践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进步。江泽民提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集中回应了新时期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付诸实践、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创新理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总结的,“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9}。
  从理论自身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恰恰是破除各种主观教条的和僵化的模式,以大无畏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进而在革命性的行动中发现新认识。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地上展开全新的创造,从技术、知识到制度、文化都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其中就包含深刻的认识革命。如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不仅局限于知识界,还表现在社会民众的普通认知也已焕然一新。
  认识革命不是书斋里的概念游戏或者人们随心所欲的主观想象,相反,它总是最为集中地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深刻矛盾,充满了张力与冲突。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尖锐的现实矛盾必然包含并体现于思想的冲突中,观念领域的斗争也就十分激烈。然而,这种剧烈的冲突也具有积极的创造性意义,它可能孕育了新思想。事实上,人类的认识革命恰恰是通过思想与现实、新观念与旧观念的电闪雷鸣的激烈冲突迸发出来的人类精神之光,有时甚至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才能产生。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新的认识革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此时,面对变化了的世界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新的认识革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经长期发展之后进入了新阶段,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下诸多深刻矛盾,而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直面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便是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时代问题。在经济领域,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克服两极分化的趋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尤其需要探索既有效率又保证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根本难题。在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私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力量迅速积累起来并日渐成为主导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力量,这不仅带来社会两极分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政府鼓励和利用资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正如马克思认为的,“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社会权力”{10}。资本本身是一种权力,它自身的扩张实质上也强化了自身的权力,进而对政府产生实质性影响。英国华威大学学者约内斯·佩特里等通过对中国经济数据及其世界影响力表现的数量分析,证明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化、深入化,比如2018年中国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总影响率已经达到40%以上,而这一数值在2000年只有5%左右。“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际化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1}。在政治领域,如何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民民主?从现实看,如何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关进笼子里”,如何建立有效的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这些都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完善。在文化领域,如何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面貌,这是经济发展之后面临的更大问题。
  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挑战,人们的认识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事实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中国复兴的规律,人们的认识依然存在众多盲区,对此需要清醒看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2}。
  对于时代问题,需要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直面时代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的根本体现。马克思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感”,他反对一切从主观出发、粉饰现实、掩盖矛盾、逃避问题的倾向,而是以最大的勇气直面问题,以最强烈的问题意识叩击时代,进而以坚决的行动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和行动都面临各种束缚和阻力,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去直面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在大的历史转折阶段、面对大的社会历史矛盾,认识与实践的冲突尤其剧烈,这时便需要突破性的认识变革,否则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认识革命也成为现实的需要。人类探索理想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中国要走出一条新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还需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这意味着构建现代中国的国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现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价值认同基础和信仰体系。从知识基础来说,基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吸收借鉴人类思想的先进成果,“开万世之太平”,其核心是构建现代中国的世界观基础。从价值体系构建来说,建立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既符合历史进步方向又能够融入中国人日常伦理日用的价值体系,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支撑。这些都不是碎片化的应景性的理论解释所能实现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创新所标志的认识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需求。
  认识革命是突破自我的过程,即对自我持有的旧观念给予反省性的认识,在“破”的基础上“立”,这常常需要克服自我固有的自负与自我中心的局限,因而也是“自我革命”的过程。革命在这里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即以彻底的科学精神直面事实,以革命的勇气涤荡陈腐错误的观念,以刮骨疗毒的精神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从而推动实现自我认识的飞跃。推动认识革命是自我革命的直接体现。自我革命是新时期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这不只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约束,还首先包括观念的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和认识的革命又是推动所有工作的前提。所以,倡导自我革命首先意味着与属于旧世界的陈旧观念作彻底的决裂,扫除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的各种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过去,实现自我的改造与新生。所以,自我革命本质上首先要求进行认识革命,勇于突破陈腐观念的牢笼。之所以以革命来描述这种变革,是因为旧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扎根到人的无意识之中,更由于人类集体行动的相互塑造而导致集体无意识十分强大,非有革命的勇气和意志不足以改变它们。在一定阶段,一些陈旧的观念和现实的利益结构相互支持,形成某种稳定的保守力量,成为进步的阻力。这时,认识革命便是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和思想先导。通过解放思想打破思想僵化的束缚,这种认识革命最直接地体现了自我革命的精神。
五、历史条件与现实路径
  人类的观念本身具有很强的惰性,观念不仅具有自我维护的本能,而且还为权力和利益左右,成为维护这种现实的利益和权力结构的力量。所以,观念很难自己否定自己,自我革命也就容易停留于口号。认识革命并非是人主观想象的产物,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飞跃。只能在一定条件具备时,认识革命才能发生。这种条件包括社会历史的客观要求、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等等。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社会历史主体则要积极行动去推动它的实现。
  认识革命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物质条件以及社会矛盾的演化,及至一定条件下,在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时,认识革命就成为现实的强烈诉求,进而也具有了实现的基础。在这里,实践与认识的矛盾是推动认识革命的决定性动力。在实践中人们遭遇新问题遇到新矛盾,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由此导致认识上的危机。这时,在反思已有知识局限的基础上奋力破除思想僵化推动知识创新便成为客观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推动认识革命是变化时代的客观趋势。关于认识革命有各种不同认识和判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疫情、地区冲突、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都困扰着世界,而信息媒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将人带入新的生活世界。在各种因素相互激荡不断刷新人们观念的背景下,人的认识也在历经深刻震荡,一场认识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时代在飞速发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常常会落后于现实,如此便形成了认识上的脱节甚至错误。在这个充满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需要考察的问题是:现有的诸种认识之中有哪些是落后于时代的?有哪些需要被理解与反思的社会存在还没有被认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制度、文化等成为总的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快速学习西方的知识、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国民的知识素养,对于西方文明的引入和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问题在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原创性知识还不够多,这也成为中国知识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凸显出来,对知识创新提出了空前的要求。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即这种知识、人才、技术、经验的储备正在酝酿一种思想文化上创新的爆发。在各种条件具备时,各种创新要素相互激荡会迸发出创新的动力,直接表现便是认识的革命性变革,由此推动知识的系统性创新。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为这种精神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涂尔干发现,11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思想的欢腾,一个表现便是大学的产生。这种思想文化的发展正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13}快速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下足够的经济剩余,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游刃有余地从事精神生产,推动知识创新和认识革命。
  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概念的组合,核心机制还是坚持问题导向、付诸实践的创新探索,在实践探索基础上总结经验,验证理论,最终发展新理论。
  首先,在全面审视、批判和改造已有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包括对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性改造,在全面总结已有思想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这本质上是解放思想,表现为冲破旧观念创造新知识的志趣和动力。人类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牢笼,借助于文化传统和教育传播而渗透到每一代人心中,直至形成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前提和途径,认识面临既有观念系统的强大阻力,而这种观念系统又与既有利益结构密切关联,所以触动旧观念常常引发特定主体内心深处的激烈反抗。因此,新旧观念的冲突便是常态,面对强大的旧观念系统,非有革命的精神意志不足以动摇旧的观念,作为摧枯拉朽地撬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革命是贯穿于认识始终的一种认识立场、方法和精神。
  其次,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冲破陈腐落后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思想方法。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新挑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廓清已有认识,坚持对的,纠正错的。历史经验说明,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会在冲破思想牢笼中实现认识的突破,从而解放组织和个人的手脚并推动事业的发展。然而,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每个民族都会积淀下深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都形成非常稳定的观念体系,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意识世界乃至无意识之中。所以,改变人的认识经常比触动人的利益更为困难。观念又总是与利益或权力结构相互支持,形成更加难以触动的稳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中自然包括与旧世界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这无疑是触动灵魂的工作,需要“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总结的:“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4}
  最后,遵循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在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也是认识革命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一条认识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民众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总结实践经验进而形成新认识、发展新理论,最终以理论的创新实现认识革命,进而以创新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这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动的认识辩证法。更重要的是,认识革命要求首先付诸行动的革命,在实践中增加新知,进而奋力实现认识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要求遵循认识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根本规律,将认识革命和现实变革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大胆试验,勇于试错,以革命性思维去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以突破性的认识推动实践的突破性探索,形成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互动。
  认识上的进步不是在歌舞升平中轻松实现的,相反,认识的进步是在新旧观念的冲突、变革现实的实践、风雨激荡的历史变革中实现的,其中必然包括思想的震荡、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升华。因此,人类认识上的大突破常常伴随剧烈的社会变革,认识革命引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由此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允许鼓励人们进行试验性探索,在思想争鸣和交锋中探求真理,则是推动认识进步的必要条件。
  (作者简介:魏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夏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