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争取在“三大体系”建设、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适应理论创新的要求,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叠加世纪疫情,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际问题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
第一,加强理论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贺信精神,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以更加宏阔的理论视野,站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高度,明确今后国际问题研究的重点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布局。《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强调,要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提出和发现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要透过复杂的现象追本溯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争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第二,加强专业视角的支撑作用。为了使研究工作能够更加深入,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区域国别研究为例,这是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需要加强跨专业、跨领域研究,逐步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要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就必须拓展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在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上多下功夫,广泛汲取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充分体现跨学科、前沿性的特点。应根据专业方向整合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项目,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扩大不同研究所和不同学科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第三,加强智库建设的政策咨询作用。《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智库研究要体现及时性、针对性、应用性,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政策领悟能力。评价智库成果的基本标准,应该是能否切实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服务。当前国际热点频发,“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而中国的对外交往和战略利益也快速拓展,给国际问题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情况反馈与过程描述,而要能够把握基本的趋势,增强研究的思想性、战略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在院级智库中独具特色。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中俄思想库交流机制,并已得到双方外交部的高度认可。
第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合作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在打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双多边交流合作平台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的各个研究所拥有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为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每年都要举办各种高端论坛和经常性的专题研讨会,发布中英文联合研究报告,围绕重大节点出版文集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增强国际传播的穿透力、说服力,还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交流方式。比如,我们与对象国有关机构合作进行联合民调和专家访谈,有效引导舆论,这一方式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也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认识到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的重要意义。《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又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使我们有了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问题研究既突出了主攻方向,又兼顾了各个学科的平衡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殊学科形成良性互动,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不断优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高质量学术成果还不够多、国际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成长还难以满足科研任务需求等。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契机,争取尽快补齐短板,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全国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独特优势,以一流的专家、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平台,充分展现“国家队”水平。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