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辛向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哲学性

发布时间:2019-01-29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理论, 是能够说服人和掌握人的理论, 是具有逻辑彻底性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物质力量性、彻底性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哲学。所谓历史哲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历史现象, 分析历史过程, 把握历史规律, 预见历史趋势的思想和方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思想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 其主要理论领域处处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时, 明确讲到“三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在“三个坚持”中, 历史唯物主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 坚信人类历史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坚信人类社会形态向着共产主义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不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贯彻群众路线,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而且认为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 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观察中国的改革开放, 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持续深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推动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更多领域、更广尺度、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既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 又要跳出“金德尔伯格陷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作为思想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要通过学习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首先, 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要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013123,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更好认识国情, 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 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3]。做到“三个更好”和“一个更加”, 要掌握好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国情特别是认识发展的阶段性, 更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学到家。2017726,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指出,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4]。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就能够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次, 历史唯物主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018423日下午,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6]。作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复杂关系, 并不是简单的、单线式的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依据这一点, 我们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 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 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 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7]。再次,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不断迈向共产主义提供了方向和现实条件。201854,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8]。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也是由一个个阶段构成的。我们要把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 把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结合起来,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科学,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始终以历史哲学的宽广视野把握各种历史、现实及未来的重大问题, 用历史的望远镜观察历史变迁, 用历史的显微镜寻找历史发展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哲学的维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与特征。201792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 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起, 世界社会主义已经经历了502年的历史。马克思诞辰200年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已经诞生170年了,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也有101年了。从这502年、200年、170年、101年的历史维度看, 科学社会主义正处于生机勃勃的青春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大过渡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这个大过渡时代中的一个关键时代。站在这样一个角度看待新时代,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 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激烈竞争的时代, 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成长的时代,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磅礴力量冲决一切阻碍并赢得未来的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在这个大过渡时代的关键时代, 我们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辉煌的未来迈进, 这个大时代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大有能为。这个大历史时代也为我们坚守政治方向提供了力量源泉, 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一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大时代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哲学的广度看待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从大航海时代以来, 世界市场是怎么发展的?世界市场经历了什么样的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这种发展中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都是深层次的问题。习近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思想做了回答。2016118,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科学地概括了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 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 随着冷战结束, 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 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 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10]与之相对应,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 先是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 后是成为被掠夺的商品倾销地;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 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这是具有历史哲学视野的概括, 不仅透彻地概括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迁, 而且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看待人类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国际形势。20186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习近平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 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 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 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11]。有了正确的历史观, 就能够透彻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客观状况。20171, 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描摹当前世界图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金融危机阴云不散, 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兵戎相见时有发生, 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 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2]有了正确的历史观, 就能够把握问题的实质。在日内瓦的演讲中, 习近平引出了“日内瓦之问”: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依据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结合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在访问之前, 习近平就在瑞士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我这次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是想同各方重温历史, 弘扬各方公认的外交理念, 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命题, 就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聆听各方意见。”[13]习近平把握了国际关系历史演变的客观规律,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找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说: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 (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 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14]。这一论断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视野。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古人说:“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告诫我们: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 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 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否定我们党的合法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 重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 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97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19454,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对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作出正式结论, 有力地统一了全党思想, 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且为随后召开的党的七大奠定了基础。1981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 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误, 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 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正因为如此, 2014101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5]。为什么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因为我们看到, 人类历史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既有可以跨越的雪山、草地和腊子口, 也有不可跨越的“卡夫丁峡谷”。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就会把历史看作杂乱无章的记录, 史书上不是草莽英雄, 就是才子佳人。不仅如此, 我们深深懂得, 中国梦是历史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梦想。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还深深明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镜鉴中走出来的, 是从1840年以来近180年的摆脱奴役、走向独立的历程中走出来的, 是从中国共产党97年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走出来的, 是从新中国近70年的建设发展中走出来的, 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创新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5000多年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近180年的近代史、近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史、近70年的共和国史、改革开放40年史, 有深厚的历史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对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201651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 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6]历史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18441,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 “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 甚至比黑格尔, 都更重视历史”[17]。列宁曾经在19197月发表的题为《论国家》的演说中讲道:“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 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 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8]201315,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 习近平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离开了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 就无法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创性、优越性在哪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危害。在习近平看来,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 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 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有巨大的现实危害。苏联解体、苏共亡党与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密切相关。习近平在20131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 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 否定列宁, 否定斯大林, 搞历史虚无主义, 思想搞乱了, 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 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 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 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9]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背离马克思主义, 大搞历史虚无主义。19875, 戈尔巴乔夫在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卡达尔的一次谈话中说:苏联自1929年以来的经验全部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苏联的经验有四分之三是令人怀疑的, 应该予以否定或纠正[20]。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是苏共的亡党。

参考文献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6065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8.

[3][7]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光明日报, 2013-12-0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6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3.

[6]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18-04-25.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

[9]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 2017-09-3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399.

[11]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8-06-24.

[12][1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7-01-20.

[13]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 2017-01-14.

[15]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光明日报, 2014-10-14.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

[18]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3.

[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13.

[20]黄宏, 纪玉祥.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2:51.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学习论坛》2018年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