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曹泳鑫: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认知偏差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9日 发布时间:2013-05-06
字体: 打印
分享:
  

  这里讲的社会认知,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知,主要指官方和专业研究之外,在社会上较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念、看法、态度等。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早已深入人心,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不利因素挑战,社会上依然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错误认知,甚至出现随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

  其一,将马克思主义仅仅与阶级斗争、平均主义、“左”、保守等联系在一起。这种错误认知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恐惧、害怕,甚至反感、厌恶情绪;二是避谈马克思主义或尽可能回避政治;三是把理想信念等同于虚伪,将谈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看作唱高调、走形式。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前的极左路线和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有些人至今心有余悸。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有些人观念中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极左路线很好地区分开。

  其二,将马克思主义仅仅与追求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进而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目的所在。这种错误认知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一是追求单向度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即社会成就的金钱标准和俗文化泛滥;二是单向度的人性张扬,其人性所张扬的就是个体动物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原理往往被看作已不合时宜;三是信仰偏失,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和物欲盛行,忽视人类的精神文明,必然造成精神空虚。即便是强调人文精神,也多局限于个体的自由个性和物质权利;即便是从民族传统中吸取精神汁液,也多局限于宗教信仰或醉心于封建迷信。这种不良认知状况说明,在有些人身上存在着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偏颇体认,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舆论导向也存在失误,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宣传力度不够。

  其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开来,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两回事,中国已经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难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等。这里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缺少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还不够大众化。二是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

  上述错误认知,都涉及到如何认识、理解、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说明社会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还存在严重偏见。改革开放以来,尽快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走出贫穷、走向富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渴求和一致认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有了一定的淡化,各种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也日益复杂,价值观的多元化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对“道”的追求很容易淹没在物欲之中,于是人们信仰领域开始出现真空。但人毕竟不会只具有一般的动物本性,精神领域的空虚必须予以填补,于是有一些人将宗教、迷信、邪教作为追逐目标,有一些人则过着荒淫无度的腐烂生活,精神堕落,有一些人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胸无大志,整日无所事事。这种精神上的危机表面上虽然还无关大局,但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人不能缺少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社会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在于造就高尚的精神文明,体现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培养造就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人格追求、充满斗志的新人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是形成人们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石,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食粮。在马克思主义失去阵地的地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沦为笑柄。这将是一种悲哀。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