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姜洁晶: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2-04-16
字体: 打印
分享: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是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始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宁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积极践行。虽然他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但是他始终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宣传与普及,并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列宁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回顾总结这些重要思想,对于研究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普及

  列宁极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普及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1](P100)理论才能转变为巨大的现实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主要的任务当然是要在一切人民阶层中进行宣传和鼓动”,[2](P366)“进行这种宣传鼓动一般说来是社会民主党的经常的和主要的任务,而在目前,在最广大的居民阶层已经对政治、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兴趣时,这更是特别迫切的任务”,[3](P6-7)思想政治工作者则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2](P366)在这里,列宁不仅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看到“最广大的居民阶层已经对政治、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兴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具有的群众基础。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积极承担起这一迫切任务,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动群众,并尽力扩大宣传范围,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程度。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灌输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思想。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灌输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于灌输的必要性。列宁认为,工人运动由自发斗争转变为自觉斗争的条件是工人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意识,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因此有必要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2](P317-318)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产生同样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结果,工人群众并不能在他们的运动进程中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①的意识”。[2](P317)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意识不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应该“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4](P33)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2](P363)这种灌输不仅在革命前和革命期间极为必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非常重要。十月革命后列宁发表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文中指出,要“努力把由苏维埃即国家实行监督和计算的思想灌输到群众中去,力求实现这种思想”,否则,“就不能从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从工人监督)进到第二步,即转到工人调节生产”。[5](P488)列宁在这里提到的社会民主党是俄共(布)的前身,他使用的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关于如何“灌输”,列宁强调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他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2](P363)也就是说,“灌输”不能只限于工人的“经济斗争”和“工人同厂主的关系”,即工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必须使工人的斗争突破单纯的经济斗争,摆脱工联主义的影响,从各个阶级关系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意识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列宁还主张在灌输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他要求党的宣传干部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1920年他在《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中强调:“必须学会采取特别耐心和谨慎的态度,以便能够了解每个阶层、每个行业等等的群众的心理特点和特性”。同时他认为,抽象地宣传不利于无产阶级群众理解理论,因此“,必须利用这种压迫的每一个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既然这种压迫是落在社会中各种不同的阶级的身上,既然这种压迫表现在生活和活动的各种不同的方面……”。[2](P343)社会民主党人“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和压迫的现象作出反应……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暴行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2](P364-365)也就是说,正确的灌输方法应当是结合各阶层群众的心理特点,贴近工人生活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利用阶级压迫的“具体表现”、大量生动的事实阐明抽象的理论,使工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具体进入抽象,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见,列宁提出灌输的原则是有着现实依据的。他认为灌输决非是对人们进行简单化的“硬塞”,甚至“强灌”,而应当把灌输对象当作能动的主体,通过启发、引导群众使其产生能动的认知和认同。在灌输过程中应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阐述,而是用大量丰富、生动的事实阐明理论;不但要晓之以理,还应动之以情,从而达到激发人们的激情和意志的目的。

  三、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通俗化

  列宁认为,通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手段。列宁还用公式简洁直观地强调了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6](P46“7)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P468)他强调,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通俗化”“,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一系列重炮”。[7](P89)

  列宁本人在宣传和写作中坚持遵循通俗化的原则。他撰写了大量宣传党的理论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之以广为流传,除了其理论价值外,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也是重要原因。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论列宁》一书中评价列宁“善于清楚、简单、具体、通俗易懂地向工人和农民讲解重要的和严肃的问题,同时又不造成任何的简单化和庸俗化”。[8](P398)1916年1月,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关于美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材料,“我尽可能解释得通俗一些”,“这些材料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并用事实加以论证特别有帮助。我想我已经把这些重要材料给俄国那些日益增多的、渴望了解世界经济进展的新读者叙述得明白易懂了”。[9](P238)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党内其他同志写文章也要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据苏联著名活动家布鲁耶维奇回忆:在创作给群众看的文章、文件或书籍时,列宁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牢牢记住一点——这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检查应当特别仔细,看是否做到了通俗、简明。对于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作品,列宁总是给予或委婉或激烈的批评。[10]针对读物叙述冗长的现象,他批评到:“通俗的叙述也要避免重复。‘大众’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书”。[11](P210)

  列宁在倡导通俗化的同时还坚决摒弃庸俗化。对于打着通俗读物的旗号宣传庸俗观点的做法,列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如《自由》杂志“,翻来覆去地谈论那被有意庸俗化了的、陈腐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做法,列宁严厉地批评道“:这不是什么通俗,而是卑劣的哗众取宠。”[3](P322)他提醒人们,通俗决不意味着庸俗“,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但是,“在庸俗作家的眼里,读者是不动脑筋和不会动脑筋的,他不是引导读者去了解严肃的科学的初步原理,而是通过一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式,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读者连咀嚼也用不着,只要囫囵吞下去就行了”。[3](P322-323)列宁认为,通俗化与庸俗化、哗众取宠有着本质区别。通俗化应当是用大众熟知的材料、事例,引导大众通过推断从这些材料中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注重材料的选择、大众的能动性以及对大众的引导,目的不是让大众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引发他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而庸俗化则无视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以畸形简化的形式将理论“硬灌”给大众,不注重发挥大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结果只能导致大众机械生硬地学习理论而不是真正地深入理解理论。

  四、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传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传播来实现。列宁非常注重通过书籍、报刊、电影等传媒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的一生与党的出版物密切相关。他写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等一系列文章指导出版物的宣传工作。在书籍方面,他主张针对工农群众的特点编写和发行通俗读物。在1918年关于编写工农读物的指示中,列宁特别要求这些读物要贯彻通俗化的原则“:叙述要非常通俗,是给文化程度极低的农民看的”,“该读物提供的材料应当做到可供当众阅读,也可供家庭阅读,可以单篇翻印,也可稍加补充译成其他语言。”[12](P396)关于报纸对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没有报纸就不可能系统地进行有坚定原则的和全面的宣传鼓动。”[3](P6-7)列宁用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创办和编辑报刊的工作,创办了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火星报》,当过许多报纸和杂志的主编,为《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真理报》、《消息报》等写过大量文章,并经常指导报刊的工作。

  另外,列宁还认为,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因为电影生动通俗,极富有群众性和形象性,能够有效地启发和教导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众。他要求广泛利用电影进行生产宣传,同电影局合作,认为“要特别注意在农村和在东部地区兴建电影院的工作,在这些地方电影院还是新鲜事,因而我们的宣传将会特别有效。”[13](P383)1922年,列宁在和全俄教育委员会委员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的谈话中强调“,要摄制浸透着共产主义思想,反映苏维埃现实的影片”“,让好的电影深入到城市的群众中去,尤其是农村中去”。[14](P7)为了更加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还对书籍、报刊等的写作和编辑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理论宣传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他要求报纸“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12](P9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列宁鼓励工人向报刊投稿。1904年,他在《给同志们的信》中指出,最好“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的报纸写稿,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问题,尽量多写些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和工作情况,没有这种材料,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就一文不值”。[15](P86-87)在列宁领导下,《真理报》直接刊载工人们自己的来信投稿,极大地促进了《真理报》的声誉,发行量迅速上升。为了增强同广大读者的联系,列宁在国内挑选优秀工人做报纸的通讯员,并对他们进行政治和业务训练,大量刊载工人通讯员的文章。

  二是要关注读者需求,重视读者反馈。列宁认为,为了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必须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他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放弃“作者管写,读者管读”[16](P93)的错误做法,而是要了解工作对象,关注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非常关心工人的阅读内容,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出版物的需求情况、传播情况及其阅读接受情况。1922年,列宁在给《贫苦农民报》副主编卡尔宾斯基的信中,对他提出如下问题:“《贫苦农民报》接到多少封农民来信?在这些来信中有什么重要的(特别重要的)和新鲜的东西?情绪如何?迫切问题是什么?”[17](P236)为了获取读者的反馈信息,列宁不但经常向通讯员询问读者对报纸的意见,他本人在百忙中也常常反复阅读工人的来信,并把它们作为反映群众情绪的宝贵材料,有的还加上编者按语发表在报纸上。在没有条件接触群众的情况下,为了写出适合读者阅读的文章,列宁经常让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站在不懂术语的读者的角度,来检查稿件。列宁研究读者的方法构成了当时苏联研究红军战士、工人、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阅读需求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0]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正确理解灌输的内涵,还原其本真含义,坚持灌输的原则,注意灌输的方式方法。如前所述,列宁所提倡的灌输并非是对人们进行简单化的“硬塞”“、强灌”,而是由具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素养的先进分子,根据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通过教育、宣传、影响、熏陶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人们积极引导、说服教育,帮助人们理解、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把握主动性,注重引导和启发,激发人们的自觉性,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理论,促使人们认同理论,而不是强迫人们学习和接受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灌输的内涵,坚持灌输的科学性,使工作方式方法不偏离灌输的本意,避免“硬性灌输”。同时要认真研究灌输的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在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实现其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启示二:既要做到理论表述通俗化,又要避免庸俗化。列宁提出的通俗化原则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毕竟属于抽象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对于大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群众来说,如果理论的语言表述过于抽象和晦涩,就会拉大理论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要让人民群众真正看懂、听懂理论,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就要尊重普通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实现理论表述的通俗化。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通俗化就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用中国特色的生动简明的词句、群众性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群众关心的问题及其身边的事例,善于用人民大众常见的、熟悉的、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说马克思主义。

  列宁对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明确论述的,这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尤其具有启示意义。通俗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庸俗化则把理论简单化、形式化,违背理论的科学性。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我们应当避免因片面追求通俗而造成的庸俗化。历史经验表明,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不但会影响人们对理论的认同从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而且还会破坏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甚至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形象。

  启示三:重视对传播媒介的综合合理利用,关注受众。列宁不仅重视传媒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还时常指导相关工作。在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要把各种传媒作为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既要继续发挥好书籍、报刊、影视等传统传媒的作用,又要着眼于现代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利用互联网、手机、多媒体等新媒介,实现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使理论传播更为快捷、覆盖面更为广泛。

  列宁对传媒提出的要求,如简洁通俗、关注读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生活等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传媒。只有了解宣传对象的思维特点和理论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并更加具体化,使群众切实感受到理论与自身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在现实工作中传媒宣传马克思主义应避免空谈理论,而是要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以及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书籍报刊要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影视要做到政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互联网要充分发挥其立体化、快捷性的特点,使传播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更具有可读性、可观赏性。在关注受众方面,书籍报刊通过发行量来关注读者的理论需求。影视广播要通过票房、收视率、收听率等研究观众的喜好。互联网通过浏览量、网络舆情等分析网民的心态,做好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的信息反馈工作,从信息反馈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对症下药。

  注释:

  ①工联主义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鼓吹单纯的经济斗争,主张阶级合作和社会改良,崇尚合法斗争,反对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9]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高长武“.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列宁倡导的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J].党的文献,2008(5).

  [1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列宁关于电影问题的谈话(卢那察尔斯基的回忆)[J].世界电影,1978.

  [15]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