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和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1-07-09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创立一百多年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他们学说的著作也浩如烟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思想观点或流派,于是如何准确把握和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编写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基础理论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就变得十分重要。新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科社概论》)由于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了这个重大而又困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途径等方面,全面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从而大大提升了这本教材的科学价值和学术含量,产生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理论亮点。
一、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认识
《科社概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联系起来,指出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面对剥削压迫制度所产生的各种罪恶、苦难和仇恨,不断有思想家发出抗议和批判的声音,提出过多种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这些构想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求生产发达、生活富裕,一个是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在吸收、借鉴这些优秀思想成果,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历史上的这些思想家提出的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是作为早期无产者思想反映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避免。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又必须具备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必须有马克思恩格斯所做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
《科社概论》首先从社会化生产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爆发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突破了仅仅从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水平这个视角来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中较有新意的是:第一,把社会化生产的形成作为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逻辑起点,这就突出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强调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是由于它符合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当社会化生产已经形成,并成为普遍的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的时候,必然要求突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和限制,而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势必造就代表其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现代无产阶级。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第二,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剧烈爆发。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在19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时英国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法、德、美等国的产业革命也正在进行,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但已经形成,而且从年开始剧烈地爆发出来,出现了大致十年就发生一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充分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和破坏作用、对广大群众带来的苦难尖锐地显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才有可能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当然《科社概论》对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它在19世纪中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个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十分重视,并没有因为强调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面忽视这方面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通过两大发现,即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课题。《科社概论》科学论证了马克思如何发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历史发展的解释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接着又论证了马克思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科社概论》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区分,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制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翻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就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和变革道路,从而解决了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块基石。
《科社概论》把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地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这一切都表明,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与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指导工人阶级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武器。《科社概论》还充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指出它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二、科学地对待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指明了人类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和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指导,又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这就必须准确把握经典作家未来社会思想的精神实质,科学地对待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描述,这些理解和描述有些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有的则是后人的发展或附加。《科社概论》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和他们关于不凭空设想未来的原则,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概括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1]”的社会;是将“最终废除私有制[2]”的社会;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要求自觉地组织生产的社会;是消灭了剥削、真正实现社会平等的社会;是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是消灭了阶级与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之,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它彻底实现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种静止的终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概论》根据马克思的思想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联系与区别,并强调指出,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划分为我们科学把握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并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开辟了道路。从实践上看,它对我们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的重大区别,不要把它们混同起来,以防止犯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科社概论》着重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强调指出: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书中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见未来社会的态度和方法归结为三条:第一,依据历史规律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认为,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指导。第二,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一方面,他们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从反面揭示未来新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从正面对未来新社会的特征作出预见。他们在预测未来时,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形式区分开来,把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具体细节区别开来,只限于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作出预见,而把未来社会的具体形式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留给后人的实践去回答。第三,反对把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恩格斯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3]我们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展望未来社会,不把一些具体提法当成现成的答案,甚至作为剪裁当今实践的标准。
三、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科社概论》以辩证的思维论证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辩证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趋势的最终实现和完成又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只看到发展的必然性而忽视长期性和曲折性,容易犯急于求成和超越阶段的错误,只看到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而看不到历史的必然性,就会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
《科社概论》在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中,着重回答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点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书中指出,“两个必然”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阐述了这种必然性内在包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必然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两个决不会”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条件,而在主客观条件基本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所以“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的确认、补充和完善。它表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实现是需要有历史条件的。
第二,辩证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道路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世界性的现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应当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而社会主义的世界进程是通过各民族人民的奋斗来实现的,由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社会主义兴起的过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只能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科社概论》在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中,突出了东方落后国家与西方先进国家的不同,专门介绍和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价值,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从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东方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问题,探求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人民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三,辩证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的关系。指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自然界运动的必然性,虽然就其客观性来说是共同的,但在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然界的运动是自发的,它不借助于人的参与而自发完成。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社会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社会发展必然性得以实现,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追求,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四、全面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问题,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途径问题进行了研究,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科社概论》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创建社会主义新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和精神文化巨大发展;三是消灭阶级差别和由这些差别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及思想观念,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要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组织起自己的革命政党。这个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所组成的,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是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三种主要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能否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具备许多主客观条件,这种转变在一些国家里将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长期不懈的努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组织成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标志。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夺取政权,但革命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根据一般规律,需要通过暴力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把暴力革命绝对化。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不应当排除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思想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不存在固定的模式。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既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不排除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通过渐进的和平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策略,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正确的战略策略,可以加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胜利;错误的战略和策略,则会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甚至失败。《科社概论》明确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主要归结为三条:一是当前斗争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三是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和策略的灵活性。
第三,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不可能立即进入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以改造私有制为前提,而且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改造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关系而且要改造一切社会关系;不仅要改造一切社会关系,而且要改造文化,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思想观念。由此决定了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4]。这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5]。但是无论过去和现在,对于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存在着各种误读和曲解,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只要专政不要民主。针对这种误读和曲解,《科社概论》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国家概念,是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政权。它是无产阶级争得的民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与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的结合,其实质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广大人民群众对极少数人的专政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保卫人民取得的民主权利和革命成果。《科社概论》重申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38、687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48、10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
(作者: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