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框架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1-07-09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今我国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解读马克思哲学,关键要确立一个接近于马克思哲学本来面目的较为合理的解读框架。可以确立这样的框架: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三种形态: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所谓“形态”是指:由哲学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内容、表述形式、涉指主体和运思方式所呈现出的哲学形象。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大众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以大众哲学形象出现的,是为大众立言的;马克思又是一位以学术支撑思想的理论哲学家,他建立了作为解释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还是一位从哲学上言说政治、从政治上谈论哲学的政治哲学家,他的哲学还是以政治形象出现的,即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

  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其核心和特点,马克思在研究和阐释哲学时也各有侧重,但也具有内在统一性,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马克思开始其哲学活动,最关注的就是人民大众的生存处境与发展命运,期望建立一种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为大众立言、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头脑”或“精神武器”的大众形态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必须通过分析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通过分析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建立起来,这就需要从哲学上系统研究问题,并建立起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理形态的哲学;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还必须建立一个能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且用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使这个政党组织和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需要确立起政治形态的哲学,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勾勒出马克思哲学的完整图景。

  运用“三形态”的解读框架,既可以解读马克思哲学,也可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三种形态呈现出不同演变,也出现了一定的分离:政治形态不断强化;学理形态虽然为政治形态服务,但没有获得真正的完整和独立;且政治形态和学理形态一定程度上疏离大众,未真正赢得大众的认同,即大众形态未真正确立起来),还可以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即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断得到倡导,但没有真正实现;在当今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日趋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突出;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要进一步赢得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形态”的统一则三者相辅相成,反之则三败俱伤。如果其大众形态不能得到政治形态和学理形态的支持,就难以真正实现;如果学理形态疏离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就会失去合法性和生命力;如果政治形态脱离学理形态和大众形态,就会失去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不能满足大众需要、实践需要、政治需要,且不能说服群众、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会被历史终结。当今要跳出单一形态的苑囿,从结构视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的重新解读和建构,注重三者“三位一体”、“彼此映照”,以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