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由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在老挝万象成功召开。来自中国、越南、老挝、古巴及朝鲜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外交使节,围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和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交流。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朋·微盆言主持论坛开幕式。老挝、中国和越南三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孔桥·赛松坎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但老挝、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依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并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理想社会制度。这次论坛的研讨成果对于老挝、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确定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在致辞和主题报告中指出,本次论坛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艰辛探索和共同努力下,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追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院长谢明俊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面对气候变化、武装冲突、疾病传播、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全球性挑战,亟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不仅要关注短期利益,更应注重可持续的公平发展。中国、老挝和越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显著进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改善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清晰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有效性与力量。
论坛开幕式后,20余位各国学者及官员围绕以下议题作了大会发言,与会的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1.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可持续发展理论
论坛第一阶段的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可持续发展理论”。由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社会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吴莎万、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代理所长皮永祥主持,大会发言者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和各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了精彩阐述。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马来·占塔孟坤指出,老挝人民革命党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老挝民族民主革命的实际中,基于老挝实际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各个阶段的革命方针、战略和策略,使革命一步步取得胜利;而且系统地运用到建设和发展国家中,使国家建设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陈俊峰指出,越南共产党创造性地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越南的具体发展实践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最高目标,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同步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王中保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而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道翁·戏码翁指出,老挝人民革命党深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改进和改变了新的领导计划,以适应老挝社会时代的变化。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浩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共同富裕是全领域、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共同富裕,对其认识和评价应有客观理性的标准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体现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阮氏兰香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越南取得了许多成就和发展经验,同时在当前新形势下也面临诸多挑战,寻找一条既能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又与可持续和谐发展等世界目标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甚至从逻辑和历史层面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彬彬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宝贵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揭示。
2.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本次论坛的第二个议题。本阶段由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代所长布恩习·普塔翁、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秦法主持,七位发言人围绕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本经验与主要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社会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未来文·蓬马占指出,老挝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新阶段,这是老挝社会深刻改革的关键阶段。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善人民民主制度,创造一切条件发展社会主义。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武氏秋夏指出,从宗教研究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越南宗教界拥有巨大的资源,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为建设和谐可持续社会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唐鸣认为,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注重协商;第四,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第五,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赛·塞雅翁指出,老挝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利用机遇和集体力量,创造发展突破,使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确保发展可持续,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新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昭示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阮德雀认为,调动一切资源参与社会政策实施,不仅有助于确保越南在转型和融入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实现综合发展,而且有助于激发国内外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有助于弘扬越南人民始终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致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宝贵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夏一璞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在“人民”,重点在“全”,落实在“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3.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合作
论坛第三阶段的议题是“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合作”。第三阶段由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代所长桥微吉·凯康批团和陈俊峰主持,发言人围绕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葛玛尼·银塔翁指出,老挝把发展合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让从城市到边远地区的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社会更加安全、正义和平等。
皮永祥指出,世界许多地区的不稳定局势以及许多经济体不断加快应用新技术(工业革命4.0的成果)的步伐,对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挑战,要实现人民富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目标,就必须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科技等各方面的国际合作。
徐秦法指出,中国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越南共产党之间通过党际交往,可以有效化解分歧,不仅在国家关系中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还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赛松盆·哈万纳拉认为,合作发展和谐、可持续的文化对于民族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是有革命道德、有工作作风、有生活方式、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力资源的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贺钦指出,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坚定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特色和创新优势。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展萨曼·翁帕戏指出,当前老挝要把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包括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利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老挝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永盛指出,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的方式,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人才培育新模式,形成新型劳动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坛闭幕式由朋·微盆言主持,孔桥·赛松坎、陈志刚和谢明俊分别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作者单位:陈永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