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与无神论

王飞 台合语 :​观“星”而动:大学生网络占星的精神困境与纾解之策

——基于2100名大学生星座、塔罗牌占卜行为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31
字体: 打印
分享: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更加个体化的认同方式在年轻一代中兴盛起来,深刻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信息吸纳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为传播载体的星座、塔罗牌占卜在青年群体中的热度逐渐升温。以青年用户活跃的综合性视频平台 Bilibili为例,关于“塔罗”话题浏览量超过1600万,其中部分塔罗牌占卜互动视频播放量高达到392. 1万次;关于“星座”话题浏览量超过1900万,播放量超2亿。借助百度指数对于人群画像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针对关键词“星座”进行搜索的网民群体中, 19岁及以下的占比为13. 77% , 20至29岁的占比达41. 64%,可见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代表的青年正是星座学说的主体关注人群。以星座、塔罗牌为典型的占星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其作为西方意识形态与互联网文化杂糅的数字平台产物,展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与超验性特征,是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表现。大学生通过星座或塔罗牌占卜获得一套关于现有状态或焦虑问题的“合理说辞”,为自己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这一行为将现实生活的成因刻板归结为命理、天意,引导大学生以碎片化的方式解构并重建自我,从而达到对于网络占星的盲目崇拜与对自我能力的矮化与弱化。
  在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的双重驱动下,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大学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其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必须提高防范化解青年理想信念风险的警惕与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既是对于当前社会信息流激增挑战个体信仰形成与维持局面的有效回应,又是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部署。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其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关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社会调查方式,致力于客观分析网络占星遮蔽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重表现,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多方主体出发针对性提出相应建议。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来自大连部分高校的2100名大学生(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大学生网络空间中星座、塔罗牌占卜情况调查”作为调研重点。问卷共设计25道问题,其中前4道问题关注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剩余21道问题则从知、 情、行三个维度逐级考察大学生对于网络占星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缘由(见表1)。
  调查问卷共发放211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为95. 2%。调查样本性别结构比例较为均衡,男生占48. 87% ,女生占51. 13% ;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人数占37. 86% ,党员人数占38. 26% ,群众人数占20. 58% ,民主党派人数占3. 28% ;学历分布上,本科生占95. 24% ,硕士研究生占3. 86% ,包括文、理、工等学科,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占卜实践以及行为动因(见表2)。
 
  其二,采用访谈法,进一步准确地把握大学生进行星座、塔罗牌占卜的真实想法与心理需求。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选取20名带有典型特质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性8人,女性12人;年龄在18 ~ 24岁。针对受访者采用“序号-性别” 的格式进行编码,如“01 - F” ,男性采用“ M”作为后缀,女性采用“ F”作为后缀(见表3)。

二、网络占星渗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危机检视
  理想信念关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其成长成才的思想后盾。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隐含其对于未来职业、社会角色和个人价值观的期望与追求,深刻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作为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环节,知、情、意、行紧密贯通,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过程,而星座、塔罗牌占卜以其迷惑性、超验性和隐蔽性,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之中,易催生三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对于超人间力量的崇拜与信从,增强其对于“预见未来”的心理依赖性并逐渐弱化其理性思考的内驱力。网络占星既从情感态度层面削弱大学生的自省与探索精神,又加剧大学生对于虚幻未来的依赖,从实践层面瓦解其对于现实美好未来的追求行动,通过话术引导,暗示大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错觉, 进而导致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行为出现偏颇,理想信念面临“软骨病”风险。
  (一)认知维度:以标签化符号建构自我
  认知是理想信念养成的重要前提,关乎“信”与“行”的未来履践方向。大学生借助带有玄学色彩的星座、塔罗牌占卜,以强烈的个人主义省视自身、展望未来。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通过星座、塔罗牌占卜提供的标签化符号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行为与命运,并以此来认知和定位自我。其一,大学生在星座、塔罗牌占卜这一话语体系下,用抽象、片面的话语为自己下定义,既消解自身的独特性,又养成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在问到“您会因为星座、塔罗牌占卜的建议特意去做某事吗”时, 7. 7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 50. 7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会。此外, 53. 24%的被调查者认同“了解自己运势等各方面特点后,能扬长避短” ; 40. 7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从接触星座、塔罗牌测试,了解自己的占卜结果后,变得更加相信星座、塔罗牌能够测试运势了”。星座、塔罗牌占卜借助抽象且笼统的描述充当人格模板,致使受众在模糊定义的诱导下,主动把自己归入不同类型的“套子”之中。大学生对星座、塔罗牌占卜的精巧言辞深信不疑,将关于自身性格的抽象表述加以内化,把自己塑造为星座定义所描绘的概念化的自我,以期望通过此种方式为自己寻觅一种相对清晰的自我定位与人格建构。其二,塔罗牌通常被占卜者视为探索个人内心世界的魔法钥匙。依托塔罗牌,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潜在的动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影响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当问及星座、塔罗牌占卜是否影响决策时, 50. 78%的被调查者认为星座、塔罗牌占卜有时会影响决策, 7. 75%的被调查者认为星座、塔罗牌占卜会影响决策。一旦大学生在星座概念或塔罗牌占卜中寻找到与自身相似的契合点,就会据此认为自己的确从星座、塔罗牌占卜中窥得自己的未来运势,从而误导自己的判断、决策。其三,崇拜星座、塔罗牌占卜的大学生也会以此彰显个性、寻求同好,为自己打上标签。例如,一个认为自己是“狮子座” 的人可能会接受狮子座的特质,如自信、领导力强等作为自我标签。星座、塔罗牌以富有心理暗示色彩的正向话语消解大学生的心理戒备,营造出群体归属与精神共鸣的假象。标签化的语言符号既是抓取典型性特征的言语表达方式,以抓取共性来简化认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一种群体或圈层的交流方式,体现了群体的共同思维,可以迅速拉近交流距离。星座、塔罗牌占卜恰到好处地运用标签化语言符号这一交流媒介,引导大学生信仰者以碎片化、 刻板化的形式实现自我建构。
  (二)情感维度:以赋魅式崇拜弱化科学精神
  星座和塔罗牌在情感层面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复杂且多维的影响,其通过提供情感支持的隐秘手段,潜移默化地弱化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成为盲目崇拜超人间力量的温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然而,沉迷星座、塔罗牌占卜的行为是对于虚幻、超验的“迷信”,是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对其本质的背离,使之再次回到巫魅的枷锁之中。首先,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学发展、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均抱有迷茫情绪,星座、塔罗牌占卜借此机会以预测未来的名义,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缓解未知感、对抗风险焦虑的方法,成为其探索和塑造未来的主要工具,从而窄化大学生迎接挑战、拓展未来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其次,大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学业与就业压力,其在多重压力的驱使下,以星座、塔罗牌占卜为媒介寻求心理慰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自身寻得意义阐释与经验价值。星座描述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帮助大学生获得被理解感,进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这种认同感促使大学生将自己大到未来发展, 小到今日运势的生活现实,都归因于普通又神秘的占卜力量,使其在本应磨练意志、锤炼品格的关键时期,既忽视对于自我的内在剖析,又无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大学生正处于离开原生家庭庇护,独自在外求学、生活的时空场域,其在遇到日常问题或人生困惑时难以与父母及时有效地沟通,寻找纾解问题的途径。这种沟通的滞后或缺失亦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排解,进而出现部分大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星座和塔罗牌来指导自己的情感和决策的现状,极容易影响他们对理想信念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发展成熟。 在问到“您认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星座、塔罗牌测试,关注星座、塔罗牌测试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时, “存在依赖、侥幸、好奇、跟风心理”这一因素的平均分为3. 51。星座、塔罗牌占卜的作用原理是使信仰者对笼统的、一般性的概述深信不疑,从而使自身获得心理安慰,实现一定程度的压力纾解。在这样的相互角力下,星座和塔罗牌可能成为大学生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帮助他们逃避现实问题。然而,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忽视实际行动和现实挑战,从而影响理想信念的实现。面对星座、塔罗牌模糊不清的占卜结果,大学生不但难以用批判的目光甄别信息真假,而且还自发地为其笼罩上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盲信盲从占卜结果,缺乏对于占卜结论与现实生活的有力反思。
  (三)行为维度:以超验性信仰解构实践
  命理信仰的运行逻辑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主线”,为其信奉者组建起对宇宙构成与运行世界变迁与发展、个体际遇等施加影响的理论体系,这也顺其自然地成为大学生对于个体际遇乃至周遭一切的重要归因。作为一种超验性信仰,星座、塔罗牌占卜神秘力量无法用经验事实证明,在实践层面是架空状态,而在占卜实践过程中预设主体的实践结果,以无法用科学规律佐证言说的方式妄下结论,抹杀主体的实践能动性,从而造成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解构,产生复杂且隐蔽的危害。一方面,星座、塔罗牌占卜本身有较强的心理暗示作用, 易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不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在面临一些难以抉择的事情时,我会选择参考星座、塔罗牌占卜所给出的信息。(05-M) ” “星座和塔罗牌占卜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予大家一些‘精神支撑’ ,给了我们一些行动上的指引。(20-F) ”在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在遇到困难时,虽然相信自己的力量,但也会参照占卜给出的意见。古老的占星学披上实用主义的外衣,成为富有神秘色彩的话语体系,聚焦于个体独特问题的模糊化叙事,从而忽略对于组织、团队力量的解读与概括。正因受此封建糟粕话语体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易对歪曲话语产生认同,将主观的创造性及努力归功于玄之又玄的话语,进而割裂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衍生出一些带有精致利己主义色彩的大学生个体。另一方面,星座、塔罗牌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某些星座被认为更倾向于团队合作,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关注星座确实会影响我平时的生活,比如星座说我今天的幸运色是橘色,那天我又有特别重要的事,我就会很刻意地去整一件橘色的单品穿上,然后还挺灵的。 再比如说我是巨蟹座,我就很喜欢水象星座,如果我遇到水象星座的人,我心里首先会给他加分(13-F)。”星座、塔罗牌占卜往往语言细腻且能自圆其说,存在“安慰剂效应” ,结果准确时产生的认同感会被无限放大,结果不准确时产生的失落感则会被人们忽视。基于此, 部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与星座、塔罗牌占卜产生类似于亲缘关系的认可与紧密联结。80%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查看占卜预测的分析后,会不自觉地接受它传递给个人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有极强的代入感,很可能导致主体行为按预测结果发展,呈现出二者具有强烈耦合性,由此行为结果便会更加符合预测结果。当大学生频繁参与星座、塔罗牌占卜,并反复得到积极的反馈时,就会更加确信这一行为能够正确指导自身实践。长此以往,这种依赖倾向极易歪曲大学生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会忽视自我的个性发展,造成理想信念缺失,亦是个体与自我发展异化的一种表现。
三、网络占星介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原因透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向纵深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多元信息的渗透。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下大数据与新媒体推波助澜,各种意识形态交织并存可能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面临新的境遇。个别尚未形成理性判断能力的大学生面对丰富各异、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发生主流价值判断的混乱。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既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骤增,又引发个体的自然节律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的张力失衡。寄情于星座和塔罗牌占卜正是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困局的典型表现。关于占卜何以流行,学界已经从心理学角度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比如巴纳姆效应、幸存者偏差等,而相较于占卜何以流行,更应该关注大学生青睐占卜的原因,从主体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动机。
  (一)占卜的形式:契合自我意识的身份建构
  Z世代亦称互联网世代,指生于1995—2009年的年轻人群。从物质条件来看,这一群体经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从情感渴求来看, Z世代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依托网络寻求自我意识认同;从技术条件来看, Z世代在青春期阶段已
  经全面互联网化,广泛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Z世代的大学生由于成长阶段的物质条件较以往世代而言较为富足,所以更加看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塑身份需求, 追求兴趣圈层、情感诉求及自我实现,而网络占星恰巧契合大学生有意识地身份建构追求。 从传播形式看, bilibili、抖音等视频平台中有关于占卜的短视频一般时长为3 - 5分钟,根据不同的牌组解析还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播放区间,完美契合了大学生的短视频浏览风格。从审美形式看,星座、塔罗牌有着不同的牌面图案,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能够衍生出不同的卡牌风格,彰显出这一群体独特的审美品味。从社交形式看,以星座、塔罗牌占卜为话题中心可以在线上线下延伸,成为大学生的交流焦点。星座、塔罗牌占卜原本根植于中世纪的宗教话语体系,却通过其含糊而富有弹性的表述,巧妙“转型”成为现代社会个体性格、群体关系和情感状态的一种延伸和表达。大学生会围绕星座、塔罗牌定义的性格模板、选择倾向调整自身行为,进而在其塑造人格、日常交往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占卜体系所塑造的预期和框架所限制,从而在自我认知和社交互动中经历了一种人为的割裂。一方面,网络塔罗牌的占卜内容往往会在视频的评论区引发激烈讨论,将占卜者分为三或四组按图索骥,能够引发群体共鸣,使其具有社交存在感与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在线下社交中星座、塔罗牌占卜也成为大学生破冰寒暄的首选话题之一,能够更快拉近大学生个体间的心理距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悄然改变传统的社交模式,虚实难辨的媒介景观潜移默化地组织、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交往模式。围绕星座、塔罗牌占卜展开的社交话题,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彰显。作为网络亚文化的新兴代表,星座、塔罗牌占卜蕴含着大学生群体间独特的社交意义。
  美国学者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 星座、塔罗牌占卜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就在于其贴合大学生自我身份建构的社交需求,在数字社交场域中营造出独辟蹊径的自我景观。一方面,自我景观源于社会交往中的人际互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呈现是借助社会交往中主客体互动而得以生成、发展,是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的直接反映,凝结着自我与他者的交织渗透。星座、塔罗牌占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兴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方兴未艾,大学生通过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来完善自身追逐时尚、契合潮流的身份标签。另一方面,自我景观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产物。作为“镜中我”的个体想象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并且想象他人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由此形成了某种自我感觉。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社交中渴求他者的认同与赞美,星座、塔罗牌占卜既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他人目光注视的不安与难以琢磨的情感态度,又能够使其基于此打造自己前卫、先锋的社交人设。社交媒体介入下的社会交往中,星座、塔罗牌占卜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话题,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本身和使用媒介所处的情境中获得满足,促进对占卜行为的正向期待。
  (二)占卜的内容:彰显审美品味的社交符号
  数字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交领域已然突破现实界限而向网络延伸,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相互嵌合的社交功能正日渐月染地重塑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交范式以及互动模式。星座、塔罗牌占卜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占卜模式,而是与短视频、大数据结合,以微信公众平台、小红书、抖音等APP为网络载体,转型为网络占星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交话题。网络占星作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话题之一,是“社交方式的延续,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途径”。调查中,在问及“您使用星座、塔罗牌占卜的原因是什么”时,明确表示“扩大社交范围、寻找社交话题”的受调查者占24. 47%。星座和塔罗牌占卜拓展了社交的话题与方式,作为受众的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上与星座、塔罗牌占卜相关的内容进行点赞、转发、评论,这一看似基于个体意愿的独立行为,其行为本质依然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交往方式,将大学生的社交场域从现实延展至网络空间。以星座占卜为例,关于不同星座,互联网上各大星座博主有着不同的性格解读与运势分析,甚至可以详细至年、月、周、日,不同时间单位的分析预测,而不同的星座有着不同的性格,水象星座细腻,火象星座热情,风象星座多变。在接受这些讯息的过程中,大学生打造着自我社交形象,形塑自我审美品位,建立起符合自身个性、适合自身兴趣的虚拟社交关系。星座、塔罗牌占卜行为本质上是大学生一种助其排解焦虑、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方式。大学生通过星座、塔罗牌这种亚文化行为去形塑自我,彰显个性,通过寻找话题共同点,来实现融入集体的目的,摆脱游离群体之外的不安全感。
  网络占星作为大学生彰显审美品味的社交符号,更像是青年虚拟交往空间的“线上通行证”,不自觉流露出大学生的群体划分倾向。大学生只有掌握这种盛行的社交符号,才能更好地融入群体之中,缓解身份认同的焦虑,向他人证明自身的存在。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有关于网络占星的话语实现自身的话语生产和情感上的交流。情感体验是信仰方式的重要方面, 任何信仰当中都必然存在着对信仰对象的感情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这些流行的社交符号来展现自己的身份特征,力求彰显自己个性化和独一无二的存在。德裔学者韩炳哲认为: “社交网络中的‘朋友’承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个体的自恋式自我感受。他们构成了一群鼓掌喝彩的观众,为自我提供关注,而自我则如同商品一样展示自身。” “赛博信仰” 语境下的大学生自我存在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与他者产生联结,相反,个体之间交往的目的仅是自我展示与确证自我价值。网络占星的流行成为独属于大学生青年群体之间的符号解码, 以此来确证彼此的社交身份,从而达到意义上的共通和情感上的联结。网络占星以贴近青年生活的外衣伪装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看似是娱乐消遣的网络亚文化,实则是新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现代犬儒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的集中表达。这些伪装成潮流舆论、刻意迎合青年群体心理的社会思潮侵袭,与星座、塔罗牌占卜等娱乐文化内在结合后,网络占星这一行为就不再是寻求慰藉的消遣,而是成为蕴含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的价值表达,改写大学生的生命内容与存在方式。
  (三)占卜的目的:舒缓心理压力的缓冲渠道
  在迅速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时间焦虑情绪席卷个体生活,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颇具代表性的社会心态。优绩主义将效率与勤奋定义为成功的秘诀,社会内卷化倾向明显。韩炳哲认为, “当下社会已经由规训社会转为功绩社会……工作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社会主体基于一种完善自我的信念,心甘情愿地压榨自身。在这一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也不自觉地在此动机的驱动下,陷入内卷化的漩涡。大学生的占卜呈现出“迷而不信”的现状,寻求星座、塔罗牌占卜杂糅了年轻人焦虑、向往、迷茫、纠结等多重心理状态,也指涉了当代年轻人在时代转型中的现实困境与生存境遇。正处于拔节育穗期的大学生,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未经过严格实践考验,也更易为虚无缥缈的占卜话术吸引,选择寄情于虚无缥缈的命理信仰,以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伴随着激烈社会竞争出现的负面压力反应是大学生转向命理信仰寻求心理安慰的重要原因,借虚幻的信仰来化解在现实中遭受的精神阵痛。大学生理应秉持科学精神,对星座、塔罗牌占卜持否定态度,然而调查事实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星座、塔罗牌占卜怀有不同程度的热情。“塔罗牌和星座在调节我自身心态上起到了主要影响,它的很多占卜解析使我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12-F) ”时间焦虑成为大学生的群体性情绪,为了调节个体的自然节律时间,使之与社会时间重归平衡,大学生选择以星座、塔罗牌占卜为媒介,通过未卜先知的形式释放内心压力, 调和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时间逐渐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打上规则秩序的烙印,进而引发个体的时间焦虑情绪。在科技力量的作用下,时间已不再仅是个体记录光阴流转、安排自身行为的尺度, 更是与机械装置紧密结合演化出工具理性,成为资本衡量效率的绩效工具。大学生渴望能够高效利用时间,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也因此加剧内心的时间焦虑情绪,难以忍耐时间虚度。网络占星将耗时长、程序繁琐的传统星座、塔罗牌占卜简化为线上占卜,不仅简化流程、省时省力,而且超越时空限制,使得信仰者更快速地获得占卜结果。网络占星既切中大学生的时间焦虑心理,又能够有效抒发其内卷压力。这既来源于竞争强度之高,更在于他们认为高强度的个人努力并不一定与更高的人生成就挂钩,从而转向情绪宣泄式的消极抵抗。在内卷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需要正常的减压与疗愈渠道以获得精神慰藉,以星座、塔罗牌为代表的网络占星应运而生,成为某种减压缓冲机制缺位下的“代替品”。受访的绝大部分大学生也明确表示自己深知求助玄学并非最好的选择,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切的答案,只是希望能够在压力与奋斗下,获得一个温情的安慰,拥有支撑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
四、新时代解蔽大学生理想信念迷思的应对策略
  调研发现,网络占星以其形式简单快捷,内容契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且能够发挥缓解焦虑情绪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社交与情感需求。大学生借助星座、塔罗牌占卜认知自我,寻找并确定“我是谁”的答案;沟通朋辈,建立亲密关系,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难以恰到好处地把握关于星座、塔罗牌占卜的方向与尺度,容易在神秘力量中迷失自我,产生轻视实践能动作用甚至是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风险。鉴于此,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星座、塔罗牌占卜亚文化现象亟需高度重视与持续关注,既要时刻关注这一现象的发展动向,加强方向引领;更要深入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缘由,从源头发力,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无神论宣传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其对于星座、塔罗牌占卜的“祛魅”与“解蔽”。
  (一)完善全链条式无神论宣传教育
  无神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与重要立足点,其宣传教育工作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囿于网络占星精神困境的原因在于其理想信念出现迷思,具体表现为无神论世界观薄弱,故而应匡正大学生对于星座、塔罗牌占卜等亚文化的错误认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①,将无神论宣传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实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全链条、各环节的持续发力与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作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覆盖大学各年级, 将其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融合无神论宣传教育,是遵循育人规律的应然之举。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融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精神内核,如结合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内容,设置相关议题批驳有神论蕴含的消极避世态度,注重在大学伊始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以辛勤劳动绘就出彩人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融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介绍中国共产党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原则、策略,以及在革命过程中带领人民破除封建迷信的显著成就。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应融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而言, 可立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等知识内容拓展讨论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帮助大学生剖析网络占星等现代有神论的虚幻本质,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穿透有神论的精神迷雾。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宗教与无神论的理论政策,帮助大学生明晰网络占星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间的悖谬之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则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内容,使大学生明确加强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势与政策”课可结合大学生关注星座、塔罗牌占卜的现实境况,透彻解读其中蕴含无神论知识与意识形态风险,提高该群体对于网络占星等有神论的警惕意识。此外,在研究生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也应深化无神论宣传教育,推动其教学目标和育人效果的连贯性、一体化,使大学生日臻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强调精神健康、人生乐观与人际和谐,既是一种反对唯心主义、批判有神论的唯物主义,更彰显着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推动其在思政课堂走进、走深、走实,是有效缓释当前大学生借助网络占星寻求自我、彰显身份、舒缓压力的对症妙策。
  (二)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体性
  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辩证理性思维与弘扬实践科学精神并行,大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强化大学生主体性,其实质是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育其理性思维以提升其理想信念坚定程度。现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亟需通过主体性强化来扭转不足和低效局面,要尊重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性,将其与大学生精神发展的内在要求统一起来,才会切实可行,有所成效。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主体性的增强不仅要推动知识层面的祛魅与价值判断的解蔽,更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入脑入心。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夯实理论根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作为信仰主体的大学生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世界观,明确星座、塔罗牌占卜的麻痹性与伪科学性,实现对其祛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大学生之所以被星座、塔罗牌占卜迷惑,就在于不能科学理性看待这种乱象。对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领航,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方向指引,帮助大学生用真理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大学生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正确认识星座现象与塔罗占卜的文化渊源,明确这一文化现象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蒙昧产生的命理信仰,而非能够预测未来、定义人格的绝对真理。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大学生要坚持科学精神,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指引与内蕴力量。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既要体现在学理层面能够对其进行知识性的阐述,又要表现在实践层面以崇高信仰为价值指向。作为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星座和塔罗牌占卜具有迷惑性,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入侵的文化工具,其传递的宿命论观点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抹杀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归根结底是历史虚无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变种表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体性强化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大学生要保持慎独之心,在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行为等方面时时勤拂拭,实现自我理想信念的一尘不染。
  (三)加强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涉及舆情管理、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在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兼顾理论灌输与实践指导,注重文化熏陶与科学宣传相结合,努力实现思想引领与行为引导双效发展,使学生自觉扬弃星座、塔罗牌占卜内含的腐朽思想,规避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与毒害。高校要落实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个体化、生活化理念,强化精神文化引领, 帮助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避免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人生经验较少的大学生缺乏心理准备,难免望而生畏,这也是大学校园“星座、塔罗牌热”盛行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高校不应一味批评、指责大学生囿于虚无、迷信的思想困境,而应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供技术性指导与预防性培训。高校要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协同力量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要充分发挥协同力量构筑理想信念教育共同体,既要着力强化传统课堂教学的育人载体效能,又要合理开发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自主选择合适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知识点进行“融入”教育将思政小课堂充分融入社会大课堂,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影响力与个体感染力,帮助大学生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交融中达到高层次的价值观认同。 大学生在亲历实践中体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特质,进而淬炼志气、骨气、底气,清醒觉察星座、塔罗牌占卜所营造的“美好”幻象,匡正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渗透的不良认知,做到心怀理想、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四)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育人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有助于浸润式引导其铸牢理想信念根基,在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中勇往直前。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全社会应协同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精神文明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协力引导其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社会思潮风向,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凝练,又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二十四字要义提纲挈领地点明中国青年的道德要求与实践准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星座、塔罗牌占卜以亚文化为名探讨意义、解读运势,其隐含的西方意识形态与不良社会思潮内嵌于占卜的行为过程与结果导向之中。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帮助大学生抵御落后社会思潮的侵袭,使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无神论观念,面对此类不良思想文化渗透时擦得亮双眼, 经得住考验,抵得住诱惑。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日常生活、思想动态与互联网信息密切相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囿于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之中,一旦点击和星座、塔罗牌占卜有关的某个链接,类似推送便会铺天盖地袭来,从而越陷越深。此外,“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对此,应积极掌握并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化解信息茧房带来的封锁性影响,着力将更多正面主流声音与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呈现在大学生的网络视野中。将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扩展至网络服务和网络文化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高地,以共产主义理想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坚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结语
  受篇幅的影响,本文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仍然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星座、塔罗牌占卜的情感态度与行为选择。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星座、塔罗牌占卜迷而不信,将其视为日常的消遣,他们明确意识到星座或塔罗牌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却渴望借助命理的指引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其占卜的目的就在于消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身处内卷社会之中,大学生面临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激烈竞争,由此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既对于自己能否恰当预判并应对外部世界的变迁心存疑虑,又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的加速向前节奏,反而出现滞后发展的状态。大学生害怕在竞争浪潮中迷失自我,成为受资本驱动的“单向度的人”。当大学生的正常发展欲望长期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与心理负担,也因此借助玄学的力量消解自身的生长痛。尽管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辨析网络占星内蕴的情感色彩与价值倾向,但是也并不能对于这种现象放松警惕,认为这单纯是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现象。大学生以星座、塔罗牌占卜作为精神寄托,为自我在激烈的竞争场域中寻求心灵平衡点,试图以此来消解个人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塔罗牌或星座给予的占卜解读只是镜花水月的梦幻泡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此类逃避式的应对方式不仅无益于大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复杂难题,寻找新时代与新挑战下的成长破局之路,更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以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为导向,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鉴于此,必须推动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协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明辨社会思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理性思考,务实笃行,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简介:王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合语,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