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与无神论

田玉芬:高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抵御宗教渗透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2-03-06
字体: 打印
分享: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颠覆的首选目标。探讨高校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抵御宗教渗透问题,是宗教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一、抵御宗教渗透的现实意义

  抵御宗教对大学生渗透,课题研究意义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双重需要,首先需要明确把握宗教渗透的内涵。

  (一)宗教渗透的内涵

  宗教渗透是指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以宗教外衣为掩护的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以控制我国宗教事务为目的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而不是指宗教方面的友好往来[1]。宗教渗透有两大类型,即政治渗透和传教渗透。政治渗透是指“带有明显的政治图谋,打着宗教旗号进行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进行颠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2]。传教渗透是指“表面上并无明显政治意图,而是出于宗教的普世性,就是要传播宗教、传播福音。通过传教以达到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2]。这两种渗透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其实质,就是要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由于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宗教成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的重要工具。

  (二)抵御宗教对大学生渗透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抵御宗教渗透问题,既是目前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宗教理论建设亟待研究的学术课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敌对势力为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打着‘宗教自由’的旗号同我们争夺人心。他们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某种宗教的影响,更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我们争夺群众,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并严加防范,更加清醒地认识做好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复杂性和紧迫性”[3]。

  1.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3]。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会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会膨胀,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法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2.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敌对势力仇视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仇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不断散布反党、反政府、反社会主义制度等言论,以所谓的“人权”为借口,以宗教传播为工具,干涉我国内政。这会动摇大学生的思想根基,防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稳定,从而,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受敌对势力在宗教外衣蛊惑下控制的大学生,在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出现后极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后果不堪设想。

  3.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是确保社会主义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局势错综复杂,宗教纷争十分突出。特别是反渗透面临的复杂形势,使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长治久安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社会集体思想文化的未来主要承载体。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如果被宗教渗透所俘获,他们在未来就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直接动摇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基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安全统一和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使命所在,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所在。

  二、宗教渗透的基本特征

  抵御宗教渗透,必须掌握宗教渗透的基本特征,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宗教渗透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有的放矢。宗教渗透具有政治恶毒性、文化侵略性、范围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组织隐蔽性、破坏严重性等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政治恶毒性。宗教渗透就是敌对势力以宗教为掩护,以信教自由为借口,用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在意识形态实现和平演变。宗教渗透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颠覆我国政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政治恶毒性是宗教渗透的最本质特征。

  2.文化侵略性。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一直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宗教渗透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其目的就是瓦解或改变整个社会的信仰基础,以及社会成员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直至生活方式,从世界观、价值观上摧毁整个民族的精神信念,实现其“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而实现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目的。

  3.范围国际性。由于宗教具有国际性的特征,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同样具有国际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具备国际视野,对任何国际宗教变化和发展的新动态都要保持敏锐的目光,给予高度的关注。中东的动荡就验证了这一点,虽然其动荡渊源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原因,但这个地区的民族、教派和外部势力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宗教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动荡以后也会持续下去。国际局势常常是国内动态的风向标,需要时刻关注。

  4.手段多样性。宗教渗透手段繁多,常见的有七种。一是借助回国探亲、观光旅游、参观访问、学术讲座等名义;二是假借修建寺、庙、宫、观、堂等宗教场所,建立固定的活动据点;三是把在中国境内投资建厂作为渗透场所或中转站;四是在境内或境外秘密印制宗教宣传品,广泛散发;五是利用现代媒介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六是利用慈善资助贫困学生,为出国留学提供担保等;七是收买邪教组织或宗教分裂势力为其充当工具。

  5.组织隐蔽性。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其组织结构一般都在地下运转,人员具有专业化特征,隶属于某个宗教机构或宗教团体,有着自己的宗教领袖和宗教教义、教规,在行动上遵从于其神职人员的指挥。他们外在表现松散,大都有着正当的职业作为掩护,但机构内部组织严密,开展活动目的明确。

  6.破坏严重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原因,但长期的社会动荡,加之在宗教问题上政策摇摆不定,给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以可乘之机,加速了波兰和苏联社会制度的演变,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宗教渗透的破坏力量十分巨大,稍不注意,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三、正确把握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区别

  正确区分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是做好宗教工作,有效抵御宗教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不同。宗教活动的目的是教化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以宗教教旨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宗教渗透的目的是以宗教为外衣,蛊惑群众盲从,在我国表现为颠覆人民民主政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政治恶毒性和文化侵略性。

  2.主体不同。宗教活动的主体是宗教的正常组织开展的以宗教本身为内容的活动,宗教渗透的主体是以宗教为外衣的有一定政治目的的社会利益集团,其背后,往往有西方某些大国的影子。

  3.方式不同。宗教活动的方式是公开而正当的,是在我国宗教政策法律框架下,在宗教场所开展的传教布道的宗教活动。宗教渗透的方式带有隐蔽性,活动范围不局限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它更具有主动性、攻击性、广泛性的特点。宗教渗透寻找的目标人不是以宗教为考量,而是以是否可以被利用,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为标准。

  4.社会效果不同。宗教活动的社会效果是将宗教传播出去,使人们信奉宗教的教旨。宗教渗透的社会效果是要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政治上对我“西化”、“分化”,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上用宗教进行思想控制和精神奴役,取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突出的表现是要颠覆我国的社会制度,制造社会不和谐的因素,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四、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

  宗教渗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要有效抵御宗教渗透,必须标本兼治,高校要从反渗透组织网络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防控监管等方面,构建积极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

  (一)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反渗透工作,建立起反渗透组织网络体系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宗教渗透对我国宗教事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直接和潜在影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抵御宗教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学生管理部门的同志和学生工作的教师是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宗教渗透的有关信息。学校的党群部门、外事部门、保卫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有效的反渗透组织网络体系。还要加大反渗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障工作有效进行。同时,还应加强与校外有关单位的横向联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联动网络,为反渗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

  高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宗教,认识宗教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使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做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要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要正确界定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严防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学生进行破坏活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其次,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作用,通过党课、团课、形势报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激发大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3]。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

  高校有效防御宗教渗透,还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心理咨询队伍和党团组织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又有高超的工作能力的队伍。一切以学生为本,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要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关心学生就业,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开设绿色通道,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去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五)加强监管防控力度,确保校园安全。

  加强校园管理是积极防范和抵制宗教渗透的最有效措施。要加强对宗教渗透活动的监管和防控力度。首先,高校要与公安部门等有关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宗教渗透活动监控的信息交流平台,协同防范。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同时它也是境外向大学生进行渗透的最主要的渠道。它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因此,加强互联网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有意识地加强校园网阵地建设,也是堵塞宗教渗透的有效手段。再次,加强对有宗教信仰的重点人员的监管力度。对外教、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以及校内有宗教信仰人员要加强管理,教育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设立信息员,对校园宗教活动密切监管,从而使宗教渗透无隙可钻。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94-195.

  [2]王作安.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宗教和宗教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270.

  [3]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7-2(01).

  

  责任编辑:王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