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融入主流”:一种可疑的取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2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12-01-05
字体: 打印
分享: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一直存在努力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沟通”、“融合”的取向。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取向创造性地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题,可以更加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助于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排挤的不利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沟通”“融合”

  1942年,英国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里第一次明确提出,“用现代分析的更为准确和细致的方法来重新考察马克思的观点”,“用为学院派经济学易懂的语言来阐明我所理解的马克思所曾说过的话”,从而“沟通”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尽管罗宾逊提出“沟通”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是基于发展凯恩斯经济学的角度,但是作为一种回应,当时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从他们认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角度,为了改变他们认为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停滞”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宽容”,或多或少地顺应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沟通”的呼吁。多布、斯威齐、巴兰等人在他们的研究和著述里都体现了这种取向。

  保罗,斯维齐于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是反映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发展特点的代表作。该书对当时一些“正统”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对“消费不足论”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方面的意义的肯定。他通过详细考证认为,“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实际上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时,“用‘比例失调’来否定‘消费不足’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显然,他对“消费不足论”的肯定与凯恩斯所倡导的“有效需求原理”有着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二战结束后,受某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力图“沟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取向的影响,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继续着“融入主流”的努力。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米克在1956年出版的《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一书中论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真正的科学。然而,米克撰写此书的初衷之一,却是希望通过对劳动价值学说史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建构“某种桥梁”,希望“在这个时代里,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将由互相攻击对方的虚伪性和不学无术,而转变为互相了解和评价对方的观点,双方进行和平的竞赛,看看谁能对经济现实给予更正确和更有用的分析”。他的这一主张,显然是对当时西方经济学界流行的“沟通”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思潮的一种回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响应。

  随着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革命的革命”的兴起,“沟通”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努力趋向沉寂。但是,“沟通”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取向却悄然兴起。约翰•罗默等人的研究便是这一取向的典型代表。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默明确宣称,“在我看来,在过去200年里,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成就是对经济中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有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表述,即人们所说的一般均衡理论”;“标准的社会科学的方法并不像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感觉的那样充满资产阶级的味道”,“那些方法可以富有成效地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因而,罗默认为,要解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种种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分析方法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年)一书中,罗默便试图把马克思关于阶级和剥削的理论改造为建立在个体理性行为的基础之上,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博弈论工具,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而得出“一般剥削理论”。这样,他就提出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概念:剥削归因于个人的不同禀赋以及他们的不同偏好。由此,阶级和剥削理论就独立于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剥削和阶级概念就可以被解释为源于标准的新古典经济模型。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点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合理借鉴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但是上述取向却值得怀疑和反思。

  首先,阶级立场的差异注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难以“融合”。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标榜“价值中立”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阶级立场。“融入主流”的取向在放弃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向无产阶级的价值判断的同时,抛弃了由马克思所奠基和拓展的经济分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线索,直接走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层面的分析,必定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构”。

  其次,哲学基础和理论逻辑的不同也注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难以“融合”。尽管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否定和批判了萨伊定律,承认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是他的宏观分析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主义方法,他的有效需求原理与马克思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格格不入的。新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相去更远,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等经济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化个人”思想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化只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曲解,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被稀释、淡化甚至被抛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宣告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失败,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是否会重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融合”的取向?对于新古典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批判,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我们也应保持科学而谨慎的态度。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消极取向也必须高度注意。应该明确,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点,离开了这一点,任何经济学说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