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07-18
From Economic Rationality to Ecological Rationality:the innovation of Principle of the
Eco-civilization’s Construction
WANG Ruo-yu ,FENG Yang-li
(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Abstract:Promote economic ration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ing standard which improves us, however the mankind has paid the heavy cost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oyed seriously. Peopl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reviewing the course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What is ecological rationality? What importance does it play role in exceeding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moving towards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require u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principle of the eco-civilization’s construction:from economic rationality to ecological rationality. Promote ecological rationality,
melt people and society into the nature, make it a unified whole, is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 :economic rationality; ecological rational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传统发展观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弘扬经济理性,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因而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经济理性与传统的生活与行为模式,超越经济理性,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性即是最佳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自然观与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才能通过“绿色道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也才能体现其公正性。
一、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本质内涵
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虽然都遵循理性主义的原则,但它们却按照各自的目的和要求规定理性的内容。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本质内涵加以科学的界定和阐明呢?这就首先需要从准确定位理性的概念开始。
(一)何谓理性
理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atio),通常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标志。胡塞尔认为“使欧洲人成为欧洲人的本性是理性......哲学和科学本来应该是揭示普遍的、人‘生而固有的’理性的历史运动。” 因而,“理性”概念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理性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
赫拉克利特把世界归结成一团按照“逻各斯”而永恒燃烧的活火,这“逻各斯”就是“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惟一常住或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柏拉图把理性看做宇宙的本质,他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精神统一体,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统辖,因而是一个有理性的精神整体。” “亚里士多德是理性的一元论者” ,他认为理性可分为“以具有不变本原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方面和以具有可变本原的事物为对象的核计方面” 。康德指出理性有: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并有《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垂世。黑格尔也对理性做过一定的阐述,“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认识呢?这是因为:第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不是一种逻辑的认知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也是把握普遍与本质的方式。第二,理性不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运用,而且也是一种人类自觉的以理性认识的成果指导实践、规范自我行为的能力。因此,可以把理性的概念定义为:人类所特有的并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的一般本质与必然联系并根据这种认识与把握指导实践、规范自身的能力。
(二)何谓经济理性
在理性基点上,延伸出了经济理性这一全新的理性范式。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那么经济理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一,从主体角度讲,经济理性是单一主体,是一种更接近于人的本能的理性,只重视人们的需要,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宣扬人性、弘扬科技、张扬理性......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人类自身贪得无厌、趋乐避苦和自私自利的本性,这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展露无遗。
第二,从价值角度讲,经济理性是看重交换价值,在交换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把交换的动机同人类欲望的完全满足联系起来,指出,诱导人类进行交换的原则,与“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指导思想,”即“尽可能地完全满足其欲望” 的原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即交换的目的是自利的原则或完全欲望满足的原则。
第三,从目的合理性角度讲,经济理性是支配目的合理性行为的工具理性,他主要是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是可以精确计算与预先算计的。高兹指出:经济理性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形式化,思维被编入技术的程序,孤立于任何反思性的自我考察的可能性,孤立于活生生的体验。技术化、异化和货币化,……形式化与核算化的关系使活生生的个人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
第四,从理念角度讲,经济理性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指向的价值理念。依据这一价值理念,经济主体总是要从诸种可能的经济行为中,选择预期会导致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高兹指出“经济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利润最大化是其生产逻辑。
从其定义中可以总结出经济理性的三个特征:
其一,经济主体是利己的,只看重主体的需求。因此,他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是这一观念最充分的体现者。
其二,经济理性具有工具性的特征。经济理性“最终导致了人对自我的世界性存在的遗忘......人沦落为单面的物质人和经济人......人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神自圣的根底信仰,人的灵魂、心灵、情感、意志完全为物所充满......物和机器成为人的世界性存在本身,把自己变成生活的机器并不遗余力地追逐物和物化,成为人之为人的最后归宿。” 因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为机器;只会使人和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
其三,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他要按照最大化原则进行计算,即对“成本”和“收益”做比较分析,当“成本”定时,人们去追求尽可能多的“收益”,当“收益”定时,人们去追求尽可能少的“成本”,当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成本”与“收益”时,人们去追求其中差距最大的。
(三) 何谓生态理性
经济理性使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由是把人类推向重建生态平衡之域,生态理性概念便应运而生。与经济理性相对,生态理性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一,从主体角度讲,生态理性是双重主体。生态理性不仅重视人的价值,而且也重视非人类以内在的价值,重视自然界所有生命形式的内在价值。利奥波德认为:“事实上,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这已被历史的生态学证实。” 所以生态理性从这一科学视角出发,看重的是双重主体。
第二,从价值角度讲,生态理性是看重使用价值,采取尽可能好的生活方式与手段,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与耐用性。高兹认为:“生态理性在于,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有高度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因此以最少化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这一点。”
第三,从价值合理性角度讲,生态理性是支配价值合理性行为的价值理性。他主要是以支持或确定终极目标为主,而不计算现实中的利益得失。高兹说:生态理性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我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劳动和消费得更少的社会。” 而不是无限制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与高消费。
第四,从理念角度讲,生态理性是以整个生态和谐为理念的实践活动。它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具有一个生态边界而应加以自我约束,从而避免因生态崩溃而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活动,这也是生态文明进步的充分体现。高兹说,“生态学有一种不同的理性:它使我们知道经济活动的效能是有限的,它依赖于
经济之外的条件。尤其是,它使我们发现,超出一定的限度之后,试图克服相对匮乏的经济上的努力造成了绝对的、不可克服的匮乏。但结果是消极的,生产造成的破坏比它所创造的更多。” 所以,生态理性考虑到这一关键点,是以生态和谐为理念的。
生态理性具有两方面的显著特征:
其一,生态理性是强调整体性的理性。
生态理性强调的整体性,主要是人和人、人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人和人、生物之间及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依赖,共同构成整体并表现出整体的特性。唐代兴说:“在生态理性哲学中,‘生态’是指生命与世界存在之整体敞开的进程状态;具体地讲,生态即是指人与世界存在之整体敞开进程状态。人是生命之一具体形态,人存在于生命圈之中:没有生命圈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人这一物种生命的存在......‘世界存在之整体’首先是指世界存在生态语义场,其次指整个宇宙,然后指自然——包括大地、地球、生物圈,最后指人类社会。”
其二,生态理性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平衡状态。生态理性是和谐理性,生态理性的提出是为了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也极力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就是这样。这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然而如果考虑到,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末上述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二、超越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的重要性
经济理性范式假定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为人类所用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把环境商品化。在这一理性范式指导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后遗症——环境污染爆发了。唐代兴指出:“在今天,工业范式已经严重地不适用于具有生态弹性的全球社会以及持久的世界和平。” 因此,超越经济理性,走向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理性是多么必要与重要。
(一)为何要超越经济理性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经济理性不断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殷实的物质财富。但是在纯粹的经济理性支配下,人们只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类和自然界的价值,最终导致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所以超越经济理性就显得尤为紧急和迫切。
第一,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价值。
经济是人—社会—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经济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经济理性却把社会因素排除在外,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因而这种增长是一种病态的增长,是经济不公正的体现,因为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世界性的贫困,经济增长使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却更加贫困化。因此,从人类整体上来看,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的价值,不惜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增进少数人的利益,因而这是不公正的,缺少对人类整体价值的眷顾。所以说,经济理性对于世界上收入最穷的人来说实际上只是持续的饥饿和贫穷。从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组织的数据中,乔姆基发现:“非洲每年有50万儿童死亡,仅仅因为要还债……估计每年有1100万儿童死于非常容易治疗的疾病,他们中的大部分只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以治愈。” 因此,从经济理性和社会相脱离这一角度讲,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价值,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第二,经济理性忽视自然界的价值。
经济理性忽视自然界的价值,因为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边际效用理论漠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忽视了环境。边际效用理论,从表面看,是以承认资源有限为前提的。从这一角度看问题的经济学认为他们的目标是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这一问题,也即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然而事实上,边际效用理论是将“全部资源有限”换成了“怎样分配有限的资源”。倘若我们只关注如何分配可以获得的有限资源,事实上就忽略了最大的问题,即全部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边际效用理论关注的稀缺是相对的稀缺,而自然资源在整体上的稀缺被淡化了。正是在这种纯粹经济理性所导致的片面发展观的支配下,人们认识不到自然界自身的价值,认为自然界是理所当然如此的,是大自然是对人类的恩赐,人类可以理所当然的无偿享用。
第三,经济理性造成环境问题恶化。
经济理性作为一种世界观是机械主义的,因为它仅仅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环境问题是不被考虑在内的。卡普拉指出:“现代经济的特征是支离与还原主义的方法 。经济学家通常认识不到,经济只是生态和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一个由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系统。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系统支解为各个部分,并假定它们各自孤立,在彼此隔离的学术部门中进行研究。” 因此,在自然—经济—社会的统一系统中,自然环境是被排除在经济模式之外的,不惜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增进经济利益。为了获利,比如可以耗尽地力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森林作为原料生产产品,排放废物损害自然的净化能力等,从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经济理性把自然与非人类生命当作环境资源,用工具性术语来进行解释,经济在榨取环境中增长,导致当下的生态危机。随着全球范围废物库的增加,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为何要走向生态理性
既然经济理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使人类自身走向“增长被增长压垮”的危险境地,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死守不放,而应该实现经济理性的生态转向,把经济理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于自己体系中的生态理性即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第一,生态理性是统一整体的思维范式。经济理性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这种单一思维模式并没有看到系统整体的有机性,而生态理性克服了这一缺陷,认为自然生命世界是由有机体与无机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网络,在每一系统网络中,其中的部分依赖于作为整体的生命系统,万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共生互动,推动着自然生命世界的和谐有序运作。人类作为生命的主体,其本身来源于自然,和自然是一体相依的。因此,人类应当以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确立“生态理性”的指导理念,在把握生态科学规律的前提下,确立合理适度与自我节制的生态价值观,在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对于人类来说,不仅应当以统一整体的理念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样也应当以统一整体的方式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生态理性”的内在价值所在。
第二,生态理性是主客体统一的思维范式。经济理性是“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经济理性认为主体是脱离自然客体与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客体是和主体毫无关涉的客观物质载体,实质上,这种思维模式遮盖了人和自然的内在联系,只看重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自然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以及生命系统内在的生态价值。当只是以工具理性思维来看待自然时,便只会从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视角把自然看作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在人类的“物欲”面前,自然便只能够成为人类掠夺的对象。而“生态理性”扭转了这一思维模式,实现了主客体统一,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属性和内在价值统一起来,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贯通一体,通过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沟通人和自然间的鸿沟,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生态理性是事实和价值统一的思维范式。经济理性“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事实和价值的二分,使经济理性只关注带给人类的经济利益,忽略了生态环境内在的生命价值(非经济意义层面的生态价值)。因此人们常常不惜牺牲子孙后代与其他非人类存在物共同的生存条件为代价,来获取局部和眼前的经济收益,结果是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生态理性却相反,其价值属性不仅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生态规律的尊重,而且还表现为对于行为价值取向的自觉矫正。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应该以“生态”价值的思维模式来关注作为整体的自然生命系统的动态平衡,关注代内关系、代际关系和种际关系,从而实现代内公正、代际公正、种际公正以及生态的公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超越经济理性,重建生态理性
工业文明以来,经济理性以其自身的“理性”优势征服了世界,但是当抽象思辩的理性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所有对于人的道德关怀便从其关注视域中被排除出去。经济理性的片面发展暴露出其自身合理性的限度,因此必须实现经济理性思维范式的转变,超越经济理性,重建生态理性,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这一思维范式的转变呢?
(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佩西说:“我们大家都需要改正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观念。” 即改变传统机械的世界观,转向新的生态哲学世界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哲学以为,社会、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密不可分的。生态哲学反对人和自然主一客二元对立,主张主一客的统一。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人不仅是主体,而且生物个体、种群与群落也是生态主体;从价值论意义上讲,不仅人是价值主体,而且生命与自然界也是价值主体,不仅人有内在价值,因而有生存权利。而且生命与自然界也有内在价值,因而也应有生存权利。因此,生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人和自然辩证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是人们正确处理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因此,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生态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生产与消费的合理性服从生态的合理性。实现经济和自然、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均衡与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二)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地租理论时曾说:“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 马克思在这儿明确的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哲学为其哲学基础的。同时,可持续发展也为生态哲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因为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要走出人统治自然的传统哲学,走向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生态哲学,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和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与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才能真正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这一点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对全世界提出过严重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刻不容缓。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遵循两点:首先,人们要有主客体相融的思维。即把自然不只看作对象性的工具,而把它当作具有和主体同等重要地位的对象来对待,把人自身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并且把人的意识看作是自然生态自身发展的一个最高表现,它处处要求主客体的相融性。其次,人们要遵循多向思维、有机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多向思维是生态意识在反映自然生态存在时,要从自然生态存在中的所有生态因子及其所有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与不同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思维。而整体性、有机性和战略性思维,则是生态意识在反映生态存在的过程中,要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从战略上来进行思维。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命为本、人人平等和和个体主体”是“生态理性精神的实践价值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价值追求,我们需要“限度生存”,因为“限度生存”是“生态理性哲学的实践方向”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限度生存”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是制度建设,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才能外化为每一个人的实践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代内生存公正与代际生存公正为基本内容的公正原则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与繁荣发展。因此,生态理性要求人类改革当前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依据公正与平等原则,重新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及其人和自然新的伙伴共同体,从而使环境保护法制化和制度化。因而,在国际上可以缔结国际间环境协议与公约,在国内可以完善环境立法的实体内容,比如:构建生态税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参与环境管理渠道和建立相应责任机制等,从而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之中、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非在环境问题产生之后,从而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理性的本真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5】臧立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
【6】【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版,第17页。
【8】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
【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
【10】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亚里士多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
【12】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版.
【13】钱俊生 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版.
【14】【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刘絜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5】 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版.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
【17】【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M].李隼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
【18】吕耀怀.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J].学术论坛,1999(3).
【19】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 , Verso, 1989.
【20】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South End Press,1980.
【21】Aldo Leopld.A sand county almana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9.
【22】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 Ecology,Verso,1994.
【23】A• Peccei,Before if is Too Late,Macdonald,198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