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性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关乎党员队伍的思想纯度与政治定力。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以下简称“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坚决扛起“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使命担当,以红色基因筑牢党员干部的精神之基,引导党员干部以躬身为民的情怀践行初心使命,立足自身岗位,将初心融入血脉,始终迎难而上、迎风前行,以实际行动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深入探究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实践,更是增强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路径,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中,发掘和弘扬地方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重要且具体的实践形式。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深化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的契合。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壮阔实践中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形态,其内核凝聚着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精神品格,与党性教育存在着深层次的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先进文化能够塑造群体价值观、提供精神引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典范,其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等价值取向,与党校党性教育强调的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思想境界的目标高度契合。黑龙江红色文化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为核心标识,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篇章。东北抗联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面对日军的残酷围剿,在零下40℃的极寒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展现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绝对忠诚;北大荒建设者们以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将亘古荒原改造成国家粮仓,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结晶,更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将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本质上是通过文化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传播,帮助党员在历史情境中深化对党的理论与宗旨的理解,进而强化党性修养。
以精神传承价值为核心,赋能党性教育多维提升。党校把学习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展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动红色资源向党性教育优质资源高效转化,激励党员干部以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政治忠诚,切实把党校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动力,以优良学风引领工作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在服务龙江振兴发展的大局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在理想信念层面,东北抗联英雄群体的抗争史堪称理想信念教育的丰碑。赵尚志在被捕后面对日军威逼利诱,高呼“我死不足惜,祖国的抗日事业必定成功”;杨靖宇在弹尽粮绝之际,以树皮棉絮充饥坚持战斗直至牺牲,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信仰,为当代党员树立了理想信念的标杆。20世纪50年代起,数十万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荒无人烟的黑土地,在住马架子、啃窝窝头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垦出1138万公顷耕地,将“北大荒”建成“北大仓”,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这一实践深刻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使党员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增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与责任感。黑龙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主题教室等,构成了沉浸式的党性教育课堂。在“红色家风”主题教室,通过文件、书籍等教材,油画、照片、书信、影像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现黑龙江优秀代表人物的家风,引导年轻干部从黑龙江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积极做廉洁家风、良好家风的营造者。党校以深厚的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为引领,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教职工以革命先辈先烈为镜,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格,切实履行干部教育培训使命,推动黑龙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以协同创新与数字赋能为引擎,拓展党性教育辐射效能。党校充分发挥黑龙江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鼓励党校教师做好黑龙江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增强教育培训的厚度。从区域协同创新维度来看,黑龙江红色文化与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与互补性。依据文化地理学理论,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既因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的差异形成独特表征,又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与价值追求构成有机整体。黑龙江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虽在形成背景、实践载体上各具特色,但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事业的精神结晶。通过构建主题研学路线,能够将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完整的历史叙事链。党员在跨区域的实地研学过程中,既能直观感受不同地域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实现从局部认知到整体理解的跨越。这种协同模式打破了地域文化壁垒,通过文化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党员对党的理论发展脉络与实践创新逻辑的认知,显著提升了党性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执笔人:魏民,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黑龙江省党建研究中心智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29日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