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孙绍勇 陈中斌:解码“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化自信自强机制

发布时间:2025-04-14
字体: 打印
分享:
“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逻辑关系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指明了方向。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是“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目标指向。因此,二者在逻辑关系上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目标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而“两个结合”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因此,“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都是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而做出的重要论断,二者在目标方向上相互耦合,具有一致性。
  “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价值理念上具有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两个结合”,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才能筑牢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不断坚定和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主体力量上具有同一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凝聚着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只有依靠人民主体力量才能很好推进“两个结合”。我们还要深刻理解只有建构好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内生性机理
  “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空间。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机联系,应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内生性机理,围绕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把握加以阐释辨析。
  “两个结合”深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规律性认识
  其一,“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层面的规律性认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这也是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逻辑起点。“两个结合”既指明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也拓展了文化转化创造的思路。
  其二,“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层面的规律性认识。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其在内容和价值传播方面往往处于高位,因而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扩散范围广的特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会遵循一般的信息传播规律,即文化从信息高位扩散传播到信息低位,同时也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即处在价值低位的文化会学习借鉴处在价值高位的文化。“两个结合”不仅从新时代视野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而且为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指导原则。
  其三,“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层面的规律性认识。文化的创造发展,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会逐渐达到一个稳定成熟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共同性会逐渐增多,以往的差异性会被不断整合。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深刻体现。这一规律性认识对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结合”拓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两个结合”蕴含革命文化同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要注意结合实际,利用革命文化作为传播载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新时代可深入探索的新路径。革命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诠释,是党接续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写照。注重开展革命文化挖掘工作,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二,“两个结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所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塑造品德人格、到经营治理家族与国家、最后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形成平等公正的秩序,这一理念强调将国家的治乱兴衰视为己任,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彼此关联的内在逻辑。
  第三,“两个结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融合。特别是在文化发展手段上,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赋能和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受众的主体能动性都得到充分有效的释放。
  “两个结合”彰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性把握
  首先,“两个结合”在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诉求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两个结合”的出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仅在上层建筑层面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而且有力体现当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加快构建一个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体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其次,“两个结合”在彰显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时代价值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深化“两个结合”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而不同,百姓昭明”的人文情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等等,都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
  最后,“两个结合”在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两个结合”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推陈出新的超越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事实上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只有坚持“两个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才能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享有者的角度解析社会主义良好的文化改革发展内涵,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
  其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衷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及其当代价值。首先,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当代价值。其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眼于服务现实。最后,系统诠释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另一方面,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首先,拓宽传统文化阐发视野。其次,丰富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着眼当下,结合时代背景丰富其基本内涵。最后,创新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新时代受众群体的变化、语境的变迁,要求将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精神生产的价值根基。一方面,文化生产者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作的根本价值立场。另一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人民性。
  第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不仅能引领文化建设,而且能有效地凝聚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至少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引领多元化思想观念。其二,引领社会思想共识。其三,引领舆论导向。
  第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的行为。其一,领导干部应发挥表率作用。其二,积极营造良好风气。其三,落实刚性约束制度。
  在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首先,以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正因为多元文明的差异性才彰显其独特性,从而奠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一方面,要坚持包容的文明观。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的文明观。
  其次,以谋求互利共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方面,要创造文明包容共存的文化生态。纵观中外历史,人类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多样文明,才能拥有安定团结和谐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文明共存的文化生态机制。
  最后,以加强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当今世界,如何应对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而且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只有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才能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
  (作者简介:孙绍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中斌,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海派经济学》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