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好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百余年的探索中,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和社会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身发展实践加以总结和理论化,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逻辑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甚至一度成为“追随者”与“追赶者”,失去了“主体性”与“普遍性”。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便成为时代的必然使命。
以西方为模板的“追赶型”思维普遍存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其结果就是将西方的分析模式硬套在中国经验上,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在经过无数次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后,中华文化开启了自我主体性的觉醒。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其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领导全国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需要为中国发展奇迹提供本土化解释,在实践经验中体现理论反思。这要求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突破自我局限,增强定力,以我为主,综合创新,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既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又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共党史党建学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之治”与“中国之治”展开,是党的历史和自身建设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包含着对党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评价、对党的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最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特点的学科之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稳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基于此,我们可以更为客观从容地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文化基础。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中共党史党建学应当如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呢?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与西方为某一特殊群体利益代言的政党不同,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可见,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西方政党仅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定位,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兼具历史性思维与政治性思维。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要从历史事实出发,来准确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以及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另一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特性,需要正确对待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的曲折性。我们既不能以政治性为唯一标准去忽视客观性和真实性,也不能以历史性来掩盖中共党史党建学对于凝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旨在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独特的政党建设经验。自主知识体系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为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方法支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出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策略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政治现象。对中国发展的解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中一些知识体系与概念范畴具有共通性,比如“政党”“组织”“国家治理”等,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性,比如“延安经验”“大国之治”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独特的政党建设经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创新学科评价标准对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深层变革,其中学科评价更是学科发展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202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2024年1月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四个学科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足见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和理论导向。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光辉历程中蕴含着海量的实践经验和巨量的实践案例。而以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实践和伟大成就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极强的交叉性和创新性,既要将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敏锐地体现在研究成果中,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问题导向,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还应当着眼于党的组织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一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组工干部队伍提供教育支撑和人才培养保障,确保人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因此,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评价标准上,更应当凸显自主性和实践性,不能墨守成规,简单地以“人才”“帽子”“称号”“论文”来进行量化评价,必须将立德树人作用、社会贡献效能、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和实效性纳入一体评价,从评价体系上来保证中共党史党建学实现专业化推进与社会化实施相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副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