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道明:践行“最大政治”必须提升“第一能力”
干部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在干部的诸种能力中,政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引领和关键作用,是干部履职尽责必须具备的“第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全党的中心任务。“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基础上提出的新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伟大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判断,也是基于中国发展实际和长远根本利益的科学判断,体现了党对现阶段工作和未来前进方向的深刻认识与精准把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践行“最大政治”,必须全面提升政治能力这个“第一能力”。
深刻把握“第一能力”与“最大政治”的内在关联
能力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必须依靠政治能力这个“第一能力”来推进,“第一能力”也需要在“最大政治”中得到锤炼和检验。这是历史启示,也是实践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明确标定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调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
在把握战略全局上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这一界定,既从宏观层面和战略高度对政治能力作出方向性和原则性规定,也从微观视角和执行层面提出明确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价值指向,能够更有效地从战略和全局上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从政治上看,这就是最根本的方向、最清晰的大势和对全局的最好把握。
在聚焦完成中心任务与履行政治使命上的一致性。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抓住了党执政兴国的“最大政治”,就牢牢把握住了完成经济任务和践行政治使命相统一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也是争取民意、获得民心的最大道理。只有这个硬道理“硬”起来,才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顺利实施。
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的一致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命脉所在。领导岗位是能力席位,越是形势复杂多变,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越是风险挑战严峻,越要增强政治定力、提升领导能力,确保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用“最大政治”检验“第一能力”
政治能力是政治素质的基本体现,集中反映出一个政治组织及其团队成员的理念信仰、初心使命、价值取向和履职素养。对干部政治素质、政治能力的考察历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政治素质、政治能力之所以成为考察的难点,就在于作为考察参照的对象容易被虚化,认为政治素质比较抽象、政治能力不好定性、政治绩效不好评价。有的甚至认为,“无明显杂音就是政治良好”“无明显过错就是政治合格”“无党纪政纪处分就没有政治问题”。而把政治能力考察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大政治”中来进行,恰恰就提供了更为具象的参照。
作为“第一能力”,政治能力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评价一个干部政治能力强不强,不是看其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效果如何。干部的政治能力,一定要真正体现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基于这样的认识,评价干部的政治能力,最直观的就是把干部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中的表现作为直接标准,也就是践行“最大政治”的能力,必然地就是评判干部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最重要、最根本、最具体,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标准。
从历史大视野来看,把握和推进现代化的卓越能力,既是党的强大政治能力的全面展现,也是干部政治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非凡政治能力,与百余年来所展现出的把握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卓越能力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孜孜追求才有了主心骨,从此不仅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从而在精神和行动上转为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正是在把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中,对党的政治能力作了严苛的检验,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得到了历史、人民和实践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干部队伍得到全面锻炼、受到一次次筛选,从而塑造成为能够正确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决定性力量”。
新时代,仍然需要党在践行“最大政治”中更加充分地展现“第一能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在于从根本上科学把握了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领导发展的能力。从现在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始终保持践行“最大政治”的清醒和坚定,把非凡的政治能力转化为卓越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更大力度激励干部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经过实践检验走得通、行得稳。这个路子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文明进步源源不断地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着力提升坚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的本领
党中央明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首要的是提升干部抓高质量发展的本领。
善于从政治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上赢得主动,就是赢得战略主动、政治主动。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反映了党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对当前发展态势的深刻判断和对风险挑战的精准应对,也体现了对适应未来发展战略竞争的主动选择,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只有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履行新的发展使命,在更加不确定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战略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用政治眼光看待经济和发展问题。善于从政治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一条十分宝贵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政治高度看,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同样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牢牢抓住了党执政兴国的“最大政治”。
更加注重提升政治执行力和执行创造力。政治执行力就是对政治要求的落实能力,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必须始终把政治能力放在首位,在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政治执行力建设。决策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决策部署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都会落空。执行力的提升,有赖于执行创造力的发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提高执行创造力中更加强化政治执行力,大力倡导创造性贯彻、创造性执行,以工作创新育新机、开新局。做到政治过硬、对党忠诚,就要切实扛起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破除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避借口“全面贯彻”而不动脑筋地“上下一般粗”、照搬照抄。善于结合实际,把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整合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到谋划制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任务的工作实践中。
(作者系江汉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