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生:20世纪60年代新闻媒体系列典型宣传的成功实践及其意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媒体上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宣传,树立了一些全国性典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典型宣传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组织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典型宣传所积累的经验,对后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和典型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丰富了党的新闻宣传思想。
一、20世纪60年代典型宣传出现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一段较好的时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得到了苏联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的矛盾逐渐显露。在此背景下,苏联多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并且布兵中苏边境,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领土安全带来风险和威胁。
而在国内方面,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一再发展,尤其是高估产高征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加上从1959年起,我国农村连续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这一时期,一些新闻媒体在主客观动因素促使下,出现了浮夸宣传和虚假报道,推出了大量高产卫星和虚假典型,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虽然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昂扬向上的,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向往,都憋着一股攻坚克难、大干一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劲头。在这一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激励亿万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干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劳动创造去迎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主持下,新闻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许多积极效果,典型宣传也因此逐渐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为争取国民经济的好转努力奋斗,涌现出了无数体现时代精神的行业标杆和英雄模范。新闻界及时抓住时机,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工厂、农村、军营,向工农兵学习,采写了一大批工农业战线和部队的先进人物,并且通过典型报道方式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泛宣传,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20世纪60年代典型宣传的成功实践
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宣传范围广、数量多、影响大、效果好,被认为是我国典型宣传的一个鼎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甄为民、佟希文、雷润民采写的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通讯报道了“贫苦农民的儿子”雷锋,在极为贫困的环境下长大,后来参军、入党,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工作,发光发热,在执行勤务中不幸牺牲的光辉事迹。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奉献精神激励了全国广大青年,一个轰轰烈烈学习雷锋的活动开始由辽宁迅速发展到全国。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该文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文章所着力描写的“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铁人”王进喜,其精神就是大庆人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①从那时开始,“大庆精神”就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使大庆人受到很大鼓舞和鞭策。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大队同穷山恶水斗争,改变山区面貌,发展生产的事迹。同日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社论指出,要学习大寨精神,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要树立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敢于蔑视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要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和严格要求自己,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要树立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作风。②由此,全国农业战线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1964年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的社论,社论提出,要学习解放军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把活的思想放在第一位。文章呼吁,要大学解放军,大学一切先进经验,展开共产主义的竞赛和协作,把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好上加好!③社论发出后,一个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在全国兴起,在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共产主义竞赛中,“向解放军学习”成为当时的一个战斗号召。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感人事迹,及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在全国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高潮。
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大批典型人物的事迹也都通过媒体宣传为社会和公众所知晓,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如知识青年代表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
三、20世纪60年代典型宣传的效果及意义
这一时期的典型宣传给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榜样,颂扬了奋斗精神,激发了革命斗志,促进了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一)树立了学习榜样
这一时期媒体报道的先进典型涉及不同战线、不同领域,如农业战线、工业战线、人民解放军、知识界和党政界等,让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受众都能找到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各行各业的群众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高尚的精神、汲取前进的动力。
(二)颂扬了奋斗精神
典型宣传不仅将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作为典型,还将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如以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为核心的“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精神”等等。使“典型”这个概念从某个人做的某件事上升到了价值观的精神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典型宣传的作用。
(三)激发了革命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又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这一时期的典型宣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作用。各行各业群众正是受到了榜样的鼓舞,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决心、更昂扬的斗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推动了建设事业
这一时期的典型宣传以深入人心的效果使得典型人物的动员作用、鼓舞作用、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带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也由此催生了全国上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潮,从而使百废待兴的国家在战胜重重困难后逐步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景象。
典型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宝贵的历史传统,20世纪60年代典型宣传的成功实践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标杆、激发了亿万人民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在党的新闻宣传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李仕生系重大项目组成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袁木、范荣康:《大庆精神大庆人》,《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
②《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人民日报》1964年2月10日。
③《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人民日报》1964年2月1日。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