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强烈的历史创造性主动性和使命担当精神引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向前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守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持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开创出新的历史伟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明确为全党奋进新征程的行动要求。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坚定历史自信、勇担历史重任、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团结带领人民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宝贵精神品格。2023年3月,习近平再次强调“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是党百年接续开创历史辉煌伟业的成功密码,而且为党在不同时期担负新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深深内嵌着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内核。百余年来,我们党积极把握历史主动,掌握各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走向和规律,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前发展,实现意识形态建设变革性进展。从学理上廓清中国共产党何以从新形势的现实需要中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主动,以何从新时代的变革性实践中赢得意识形态工作历史主动的脉络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在实践中如何从新征程的接续奋斗中创造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主动,对于在“两个大变局”的交汇中赓续历史主动精神,开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新局面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何以必要:把握历史主动,开创意识形态建设新伟业
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的演变、发展和进步过程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生动诠释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百年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变革性成就,正是把握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发挥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性的典型体现。
(一)尊重历史规律,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大势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历史规律决定历史发展总体趋向。尊重和把握历史规律,并使历史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主动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历史主体在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历史主体价值追求的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为导向,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统一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观念体系,必然由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其性质与演变方向。当然,这一决定作用并不是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本身内蕴强烈的实践诉求,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这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要立足社会历史发展现实,发挥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
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和基础。纵观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不难发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以服务于各个历史阶段中心任务展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如何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与主体意识,动员更多工农群众成为推动“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是这一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正是对当时历史规律的切实尊重和准确把握,党致力于在夺取革命政权的思想斗争中积极唤醒历史主体力量,合力“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发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号召,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为巩固新生国家政权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文化理论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要务。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指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服务和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工作被定位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持续推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当前,主旋律与正能量已成为时代最强音,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和经验证明,“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发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取得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与突破性进展,都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都源于回应社会现实的历史自觉。正因如此,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习近平要求全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全党要从尊重历史规律中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新变化,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
(二)抓住历史机遇,提升奋进新征程的意识形态引领力
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历史机遇。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并作出正确抉择,对赢得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科学预判的理性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品质,要求人们在主动抢占时代制高点时创造历史机遇,并抓住历史机遇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当今中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蓬勃之势“百年未有”,国际力量对比与重心转移之方向“百年未有”,“时”与“势”利于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确研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导向功能进一步凸显。从国际形势来看,与西方社会混乱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当前,中国的崛起已成为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关键变量,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开拓了广阔的战略空间。中国顺应世界潮流,把握时代机遇,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一系列主张,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平等对话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加速了西方话语权的相对衰落。在“东升西降”的时代图景中,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战略机遇,维护好国家形象,使国际社会认同并支持中国的发展战略,牢牢掌握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权、话语权,形塑世界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解认同,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从国内形势来看,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切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把握历史机遇提供了有力保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让我们有了把握历史机遇的深厚底气。“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让我们有了把握历史机遇的高远视野。要使历史机遇产生的偶然转化为推进历史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抓住机遇,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先行者。习近平指出,“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这为新征程意识形态工作锚定了时空坐标与奋进目标,正在激发全党全社会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绘制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宏伟画卷。
(三)回应现实挑战,在新赶考路上继续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向来是共生并存的。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时刻保持历史清醒,以行动自觉主动抓住机遇,应对现实挑战,才能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党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坚强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着服务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也面临着防范国外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的风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胆识气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作为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党时刻秉持忧患意识,牢记初心使命,以清醒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应对国内国外两个时空场域的舆论态势,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力与战斗力。习近平指出: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要求各级党委自觉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责任并加大问责力度,使全党坚决抵制“骑墙派”“墙头草”言行,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自觉,保证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力,引领意识形态工作向正确方向前进,进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
(四)立足时代境遇,应对百年大变局下意识形态的战略博弈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两个大局”的时代境遇中接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党科学地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主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加速演进。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愈加突出。与此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以及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显露。经济滞胀、政治极化、文化思想冲突使西方国家愈加动荡不安,世界格局正朝着有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转变。在此背景下,“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西方国家凭借其传统的技术和文化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矮化、污名化中国的发展成就,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兜售“自由民主论”、“历史终结论”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妄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颠覆社会主义中国。这种全方位多元化的渗透和侵蚀,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此,习近平特别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
面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只有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所蕴含的历史担当意识和斗争精神,才能使全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一方面,要有力应对西方话语的打压遏制,筑起牢固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另一方面,面向人类文明进步,要秉持安危与共、美美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和平共赢的共同体话语“走出去”,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
二、以何作为:赢得历史主动,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思想文化理论领域的重要成果。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昭示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深入总结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助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接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看待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号召全党要“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历史自觉是主体基于历史动向所形成的关于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的认知。作为秉持历史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主动把握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主动承担起时代重任,以“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的高度历史自觉,既着眼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又预判意识形态发展的未来态势,增强历史主动性,持续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愈是在社会剧变、时代转折的关键历史时刻,愈可能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指导思想动摇、文化认同式微的混乱局面。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苏联的“分崩离析”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的前瞻性见解。具体到中国,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成为推进国家建设的自觉思想文化理论需要。对内而言,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直接关联着意识形态的更新与进步,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经历了从“打破思想僵化”向“统一思想共识”转变。对外来说,应对意识形态斗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立场和原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党的历史证明,国家政权巩固、国家制度建构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其提供合理性依据和合法性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筑牢党的思想防线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用“三个事关”“三个关乎”阐明“极端重要”这一定位的重大意义,即意识形态作为“国之大者”“关乎旗帜、关乎道路、 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从“时”“势”交融的广阔视野出发,从历史经验教训中获取历史智慧进而增强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得出的必然结论。
立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放眼未来民族复兴的历史目标,锚定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定位。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赓续了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优良传统,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方针,促使意识形态这一“最大变量”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大增量”,彰显出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历史自信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不断实现历史目标、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密不可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换言之,党的历史自信建基于坚实的理论自信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
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探寻“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高度重视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坚持把“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毛泽东主张“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行,党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写入宪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保证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历史证明“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信与历史自信。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历史自信源于理论自信,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出一条结合中国现实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道路,彰显出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坚定理论自信,立足伟大实践,持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强大的根源所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这同时又进一步坚定了历史自信。
(三)以主动的历史创造精神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
历史主动精神是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体现为历史主体依靠实践主动创造历史的开创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党将历史创造精神贯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意识形态工作尤为如此。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党自成立之时便确立了以“批判的武器”实现“掌握群众”的工作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指出宣传工作要牢固树立“为民发声”的价值导向。新中国成立后,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呼声,代表人民大众的内心期待、情感归属与价值诉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最直接的目标追求,致力于“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党全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主体性力量。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依赖于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展开来说,其一,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问题对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构成了意识形态话语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其二,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评价主体。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如何必须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意识形态认同度取决于人民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人民立场”赋予了意识形态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理念标准。习近平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在诉求或利益满足中形成“主人翁”精神,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基础。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实践主体。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形成推进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进而为文化自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思想之基,开拓力量之源。
(四)以矢志不渝的历史担当精神发挥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作用
历史主动精神内在地蕴涵着历史主体的使命担当精神。换言之,推动历史的进步有赖于历史创造者的使命担当精神。对于政党来说,这种使命担当精神体现为政党是否树立起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引领历史潮流、汇聚人民奋进前行的远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用初心使命砥砺全党,引导全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中央“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觉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懂弄通用好,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好讲好,毫不动摇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力量,并把“理想信念的力量转化为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实际行动”。党把自身信仰之力转化为引领舆论宣传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汇聚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价值共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合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历史使命、创造历史伟业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理想信念团结人民群众,引领“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党中央通过巩固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焕发出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三、如何作为:发扬历史主动,奋进意识形态建设新征程
历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贵在创新实干。展望新征程,党要善于从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成就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接续探寻以历史主动精神助推新征程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道路,构建赢得战略主动、坚守思想阵地、形成共建格局以及凝聚奋进力量的实践方略,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一)增强斗争本领,赢得战略主动
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斗争精神。习近平指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赢得历史主动、完成时代答卷的必然要求。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号召全党要“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不仅要求全党增强斗争的战略思维,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从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为意识形态斗争赢得战略主动;也要求全党采取灵活策略方法来解决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力争把意识形态风险化解在源头,坚持战略与策略相统一,不断夺取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胜利。
首先,要聚焦目标,增强斗争的战略谋划,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所谓“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全局性的思路方法。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树立战略思维,从战略全局进行科学部署,关键在于把握时代潮流与历史发展趋势,把意识形态建设重点放到时代前沿与战略全局中去主动谋划。一方面,同敌对的、错误的思想文化作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任,赢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先机。
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斗争策略和竞争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有“的”放失。在斗争过程中,既要注重全局部署,也要以解决主要矛盾为导向;“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和走向,才能保证意识形态治理直击源头,有的放矢。在当前信息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往往成为意识形态的风暴点。针对舆情复杂化的态势,要以问题导向校准意识形态风险要害,进而科学研判并准确施策,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力争把意识形态风险化解在源头。
(二)把握历史方向、发挥历史主动,筑牢思想理论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方向、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科学、先进,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与“魂”。作为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科学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规律;作为实践指南,引领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
把握历史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阔步向前、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基于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强化制度意识,确立制度权威,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约束,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堤坝”,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基永固,航行不偏。
发挥历史主动,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是更好担负起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百年变局复杂交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思潮较量日趋激烈,使得意识形态交锋呈现出隐蔽性、虚拟性特征。“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实践证明,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最有力武器是科学的理论引领。习近平指出:“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新征程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指引。党要强化立足实践发展作出理论创新的历史自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两个结合”,进一步赓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内核,构建起具有民族底色、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化这一科学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指导力,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焕发出引领时代主流价值思想的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更需要科学理论创新来回应时代发展之问。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理论创新精神,以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来强化意识形态自信,使全党全社会以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朝着强国复兴之路踔厉奋发、笃行致远。
(三)激发历史创造精神,构筑合力共建格局
历史创造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党百年来开创的历史伟业正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结果。同样,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必然结果。立足新的赶考之路,如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合力效能,续创意识形态工作新篇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广泛,应当多主体合力共治,共同营造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生态,为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坚持党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核心的原则毫不动摇,以提升党的领导力来增强意识形态建设效能。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在政治上,要以党章为根本准则来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思想上,全党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强化政治学习作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此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各级党组织要上下贯通、通力合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要把“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到意识形态各项具体工作中,“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组织协调”的意识形态治理格局,形成从顶层到基层的意识形态治理联动机制,形成自上而下有抓手、自下而上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行动力量。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依靠群众力量强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阵地之争本质上是人心之争、民心之争。习近平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因此,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点,从人民的创造实践中汲取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植根于人民的根本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将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转化为党的政策主张,切实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善用正面宣传引导人民,充分发挥媒体议题设置功能,强化主流议题对人民现实疑问和需求的阐释力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而促使人民把理论自信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及道德力量,发挥思想战线主力军作用,形成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发挥历史主动担当,汇聚团结奋斗正能量
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品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团结奋进新征程的历史主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全党特别是思想战线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党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目标,运用先进技术和传播手段,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其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汇聚共识,提升思想引领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意识形态话语以民族特色,使意识形态话语叙事以接地气、贴民心形式表达出来。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主导作用,提高传播实效,形成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强大声势。
其二,增强价值塑造力,用正确价值观念教育引导人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纽带筑牢全社会理想信念,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其三,唤起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提高话语影响力,营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国际环境和氛围。要胸怀两个大局,用“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话语传达中国价值,带动世界各国为和平发展同频共振,展示出当代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形象,进而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