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曾宪奎: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

发布时间:2024-06-05
字体: 打印
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是生产力中技术最前沿、辐射带动力最强劲、对经济体系影响最突出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各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息息相关,并作为主要推动力与支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最重要部分,是驱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力量。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较低,形成了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对部分能源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劳动力数量达到顶峰无力支撑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等一系列挑战,经济体系必须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强调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创新在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档次提升,推进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力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转变,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盈利能力。在产业层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占比,并提升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与辐射力,从而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在产业内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产业内关键环节的发展,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居于加工组装等中间低端环节的局面,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它们中的部分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潜能,有望壮大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旧经济增长点的不断交替,能够促成一个国家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兼容发展状态。这一系列因素都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二,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强调生产技术及技术设备(劳动资料)的创新及更新,更要包括材料(劳动对象)创新、各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强调单一因素的创新与提升,更加强调三者作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效应。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针对经济发展实践中三者存在的问题,补足短板,强化各种因素的协同效应。同时,新质生产力注重实效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深入问题根源,真正提升各项措施的效果。例如,在劳动者层面,制约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各创新组织内人才使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切实提出针对性措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的,涉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优化提升活动,在客观上解决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缺失环节,从而为其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致。绿色发展强调低碳循环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全方位促进产业绿色化、达到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其内在使命。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并加快其扩散步伐,不仅可以降低单位产出下的各种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还能有效控制各项资源能源消费总量与污染排放总量,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进绿色发展。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这体现为在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规模与比重,从而降低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费;在各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则体现为高端环节比重的提高,这也会降低对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基础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革命技术方面不断谋求突破,改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以及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依然没有取得突破,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的演变深深嵌入科技生态系统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演进的进程。这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得比较漫长,在结构维度上体现为高度复杂。二是随着技术体系复杂度提高和创新速度加快,核心技术突破越来越依托于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效率,从而加剧了技术赶超的难度。当前的技术体系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创新速度明显加快,这就决定了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不能仅谋求在商用技术领域实现反超,还应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同步提升上来。三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企业过度保护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发国家知识赶超的难度。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了强化自身优势地位,纷纷构建“专利池”,为后发国家企业的技术反超设置了重重障碍。
  对此,我们要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投入,逐步优化新型举国体制,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尽快谋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复杂程度高、资源投入总额大、研发失败风险高的特点,依托单一创新主体或者传统的产业技术联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应该积极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代表的技术研发组织形式,根据实践不断完善其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与收益机制,提高研发效率。二是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全链条效率。构建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于一体、科技创新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促进技术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作为直接面对市场、连接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研发活动的方向,因而必须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全链条中的主体地位,以保证科技创新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各项改革,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工程等由前沿技术推动,具备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特性的未来产业,作为引领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的源泉。另一方面,要不断促进电动汽车、光伏产业、风力发电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力度,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规模扩张,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要,需要特别注重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针对新质生产力组成的具体因素较为复杂,与其相关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十分广泛,必须以系统化的观点与视角,对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建立起高水平的制度体系,提升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动态发展。
  二是各地应注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各地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教育科研资源状况,有选择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保证发展成效。一方面,不能“为新而新”,将关注点集中于少数热点产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不顾实际地发展不适宜本地的前沿产业,造成投资低效率甚至失败并在宏观层面产生产业雷同发展、竞争过度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防止“平均用力”,重点发展适宜自身的相关产业。除了少数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科研配套完备的地区,大多数地区要避免贪大求快,要因势利导地选择产业及产业环节。
  三是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首先,传统产业作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带动就业、扩大消费、提供赋税、支撑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弱化其发展将严重阻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其次,传统产业并非处于静态发展状态,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改造,促进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最后,并非传统产业的所有环节都是低技术环节,部分产业的关键环节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强化这些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也能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通过新技术、新业态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效率提升,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不能关起国门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去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是要积极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加强国际信息、技术和资源交流,积极利用国外的各项资源,使其为我所用,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年3月27日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