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史泽源:党的八大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开端

发布时间:2024-05-24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八大是在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提出的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确立了清晰的方向和路线。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大会深入剖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与方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明确主要任务,谋划工作布局,是我们党的政治传统与思想方法。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着力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
  党的八大着眼于新形势,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分析。党的八大决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基于此,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创新,实事求是地把握了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变化,创造性地将工作重点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为制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高度关注,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一思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获得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取得根本性改善。党的十九大从更高层次认识民生需求,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方针
  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重申党的八大确定的任务:“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进行战略谋划。大会决议强调,为把我国建设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核心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使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大会决议提出10条系统科学的经济方针,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轻工业,还要“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并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要求“在一切企业中克服片面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养成重视质量的风气”;强调“必须集结和壮大设计新产品的力量,增强制造能力,并且逐步地推行生产标准化”。针对1956年上半年出现的经济急躁冒进势头,党的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面对经济管理方法和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构想。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是大会关注的重点。党的八大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还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建议尽快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法律,健全国家法制。党的八大还对科教文卫事业作出科学部署。大会决议指出:“为了保证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党中央围绕“向现代科学进军”进行了周密谋划,编制《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党的八大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尽管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曾遭遇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党的八大基础上,制定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针政策。党的八大将公有制的国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八大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则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均衡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党的八大作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指明了基本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准备了理论基础。
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召开,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规模迅速扩大,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八大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毛泽东在八大开幕式上向全党宣布:“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党应当而且可以在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新的时代背景对党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老党员的工作能力,坚定新党员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八大提出三点具体要求。
  一是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以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为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党必须不断地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不断地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进行斗争”。同时,还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二是进一步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党的历史充分证明,正确执行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因此,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大会决议强调,“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我们的领导,修正我们的错误”,并提出加强党的教育,系统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加强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监督工作,定期整顿党的工作作风等要求。
  三是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强调:“党的民主原则不能离开党的集中原则。党是以一切党员都要遵守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没有纪律,党决不能领导国家和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的八大作为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紧密围绕全面执政的现实需求,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八大是在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提出的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确立了清晰的方向和路线。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