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罗红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进阶逻辑与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4-04-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抓好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主题教育的应有之义。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指将党的科学理论系统地作用于青年群体,进而被青年理解、接受和运用的过程。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成长阶段,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力量的关键举措。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仅是一个关乎党武装青年、感召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问题。
  首先,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一个现实问题。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始终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00多年前,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的青年知识分子与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和壮大,并内在相通相连、互促互进。思想觉醒的有志青年开始接受、认可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启迪青年、用革命理想感召青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和实践证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促使青年始终坚定前进方向、勇立时代潮头、彰显蓬勃活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使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把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青年,让青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凝聚青年、赢得青年的有效形式。
  其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一个理论问题。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以青年为对象,将党的科学理论系统地作用于青年群体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促进科学理论与群众需要有效结合,促使思想创新与理论武装紧密互动的重要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本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彻底的理论,如何有效链接科学理论与青年需求,有效促进青年主体性与理论引领性的双向互动,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及其阐释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路径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关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生长点。为此,从青年化阐释的视角探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感召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是一项可行且必要的研究议题。
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价值意蕴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武装青年、作用于青年的过程,其价值意蕴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党武装青年、感召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知识素养、斗争本领如何关涉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用党的最新理论、最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促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青年群体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在新思想引领下,团结一心、凝心聚力,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继续发挥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增强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铸牢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和行动自觉。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就是要面向青年阐释清楚新思想新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讲清楚新思想新理论解决了时代的什么问题、世界的什么问题,以及社会中的什么问题、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就是要面向青年阐释清楚党在科学的理论引领下取得的百年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思想新理论指引下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让青年发自内心地对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产生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情感上的认同,进而感召时代青年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第三,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益于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侵染青年思想空间。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错误社会思潮以青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方法对青年群体进行诱导、渗透。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武装青年,一方面能促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有益于抵制错误社会思潮侵蚀青年思想空间。
  第四,有利于青年掌握科学的思想体系,使青年利用科学思想指导生存实践,助力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能够促使青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不犯错误,同时使得青年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利于青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助力青年在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频中成长成才。
三、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孕育出新的伟大思想和理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与青年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第一,阐释受众覆盖面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及时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效果明显,但是在面向青年群体的理论阐释方面还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在其青年化阐释过程中的受众对象多为在校学生、体制内的青年群体等,在面向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特别是“两新”组织领域(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青年群体的理论武装和阐释仍有待加强;对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电竞青年等新兴青年群体聚集的领域缺乏全面覆盖,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力度以及常态化程度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青年群体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分散,在时间上不好集中组织,加之其具有鲜明的“个体化”“主体性”特征,进而导致党的创新理论青年阐释触及范围有限;二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主体力量不够、主体思维受限。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群体加入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队伍中来,重视并创新推动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
  第二,阐释内容精准化不够。就客观实际而言,青年群体处于一个多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多样思想认知交织并存的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容易被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信息所裹挟和误导;同时,不同年龄、身份的青年群体的思想认知、接受特点、行为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要更及时和精准。但是,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还存在“一套说辞打天下”“大水漫灌”等问题,不能有效把握不同领域青年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不能很好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缺乏精准化宣讲、精准化阐释。此外,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思想体系并且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作为科学的、彻底的理论形态与青年群体需要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全面、精准地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多元需求。
  第三,阐释主体专业性不强。党的创新理论是系统的、开放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并且是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理论水平高、知识视野广、学术素养深、宣讲技巧佳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青年化阐释和宣介。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主体除了理论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之外,还包括青年朋辈讲解员、社区志愿者宣介人员等。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工作,专门成立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等精神宣讲团,精心选调政治素质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作为主体力量。理论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以及宣讲团成员理论素养高、专业性强,能够全面、系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也能够讲准、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过程中,青年化阐释的主体还包括青年学生、非专业出身的宣讲人员等。理论宣讲和阐释者首先要进行理论武装,但现实生活中依然会存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主体对理论体系把握不够深入,对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认知不够精准的情况,便会导致思想理论阐释不透、思想困惑解释不清、错误言论批驳不到位的问题。
  第四,阐释话语接地气不足。青年一代是“网络原住民”的一代,气质独立、个性张扬。部分青年群体对党的创新理论还存在“无感”“没用”“没意思”等主观印象。党的创新理论是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对丰富多彩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升华。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群体需求之间存在着距离,接地气、有意思、具象化的阐释话语是拉近距离,促使青年群体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的关键。话语是连接青年群体与创新理论的沟通载体。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还存在话语接地气不足的情况,青年群体听不进、不愿听甚至有些排斥的现象时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阐释主体不能有效地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不能自如地将概念化、抽象化的政治理论转换为生动化、形象化的生活话语,不能积极地运用有意思、有趣味的形式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第五,阐释效果常态化不实。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和实践制度是重要保障。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团中央持续推进,高等院校也在创新推进,但在常态化长效化方面还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等重大会议召开后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氛围较浓、力度较大,但随后关于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热度、宣介热情就会下降的情况。除此之外,虽然有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常规动作,但是阐释效果和创新实践还有待提升。因此,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有效经验扩大推广并转换成体制机制。常态化的体制机制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长效化的重要保障,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长效化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进阶逻辑
  青年是一个集体概念,不是确切的个体,是由思想活跃、利益分化、秉性各异的年轻人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既不可千人一面,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握分层递进的内在机理,提高工作针对性。为此要遵循青年化阐释“听到—听进—认同—践行—坚定”的进阶逻辑,明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目标层级。
  一是让青年“听到”,拓展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覆盖范围。让青年“听到”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链条的起点。只有先让青年“听到”,才能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指导青年实践、推动青年工作。从党的理论创新传播逻辑而言,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从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而言,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阐释就要跟进一步,就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让青年“听到”一步。要让青年“听到”,就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力,拓展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覆盖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仅要面向大中小学学生群体,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渠道进行及时宣传宣讲,同时还要面向企业青年、务工青年、农村青年,通过企业党建、业务培训、网络宣传等形式拓展青年化阐释的范围、提升青年化阐释的效果。当然,青年群体活跃于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职业,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触角要延伸到青年群体所在的每个角落,让所有中国青年“听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将其转化为指导青年生活、学习以及成长的科学指南。
  二是让青年“听进”,优化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方式方法。让青年“听进”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链条的关键环节。“听进”是基于“听到”逻辑基础上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推进和深化。“听到”并不意味着“听进”,让青年“听进”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切合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是“彻底性”的科学理论。让青年“听进”就要把“彻底性”理论转化为青年群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要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合青年兴趣爱好、接受习惯和心理需求,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彻底性”“有用性”,通过有意思的形式让青年入脑入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作为“大道理”的党的创新理论需要通过“大白话”普及和传播,让更多的人“听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同样要遵循“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原则,切合青年群体的特点、个性、口味、心理,也就是要切中青年群体的具体实际。在横向层面,青年不仅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知识积淀方面不同,而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在纵向层面,青年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人生阶段生活环境和成长习性的不同。要让青年“听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需要着力于“青年性”,采取青年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促进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有形、有感、有效传播。
  三是让青年“认同”,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切实效能。让青年“认同”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链条的价值指向。“认同”意指从内心深处认可、坚定不移相信,这既是一种心理认同,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认同。一是就心理认同而言,是指青年群体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可;二是就意识形态认同而言,是指青年群体对党的创新理论表征价值体系的认同。让青年真正“认同”应着力于理论本身和青年利益两个维度,促使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具有说服力、内蕴合理性、产生获得感。一方面要着力于理论本身,通过中西对比、实践变化,引导青年感知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新时代十余年的伟大变革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脱贫攻坚奇迹和疫情防控奇迹。特别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形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截然不同的实践图景,彰显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力量。另一方面要着力于青年利益,切实回应青年关切、解答青年困惑、解决现实问题,促使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需求紧密结合。“‘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要想让青年认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就要切中青年利益,始终关切青年的急难愁盼,切实回应青年所需所求。
  四是让青年“践行”,促使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落地见效。让青年“践行”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链条的逻辑中介。让青年“践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承接“认同”、升华“坚定”的中介环节。任何一种成熟、科学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都需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对于青年主体而言也需要历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步骤。“践行”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作为过程而言,就是要让青年在实践中升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知;作为结果而言,就是要让青年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让青年“践行”就是通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让青年群体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普遍理论”到青年群体“特殊实践”的转换。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而言,就是要引导青年自觉践行蕴藏在党的创新理论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自身生活实践之中。青年在“践行”中升华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一方面要让青年群体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另一方面要让青年群体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五是让青年“坚定”,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升华。让青年“坚定”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逻辑链条的终点。“坚定”意味着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的血液里、嵌入青年的骨子里、体现在青年的言行举止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成青年群体的信仰。“坚定”意味着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一般认知到彻底明白的转变。让青年“坚定”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是在“听到—听进—认同—践行”螺旋进阶甚至循环往复基础上达致的,需要持续学习、不断实践。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达致青年“坚定”,实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的复合式“坚定”。青年“坚定”的表征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且始终如一: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特别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予以驳斥;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维护党的权威;自觉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积极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等等。让青年“坚定”不是一个空虚的口号,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使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蕴藏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青年日常。
五、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优化策略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仅需要理论本身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彻底性、科学性,同时还需要在“青年化”上创新优化,增强阐释的效果效应。 
  (一)主体向度:激发青年化阐释的主体活力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主体不仅包括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专业的研究学者、相关的宣讲人员,还涵盖共青团中央、党报党刊等组织主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一方面要激发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提升阐释主体的专业素养。首先,拓展阐释主体的“广度”。当前,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已进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生产者,青年群体更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忠实拥趸。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主体要积极拓展理论阐释的传播空间,延伸理论阐释的叙事触角。专家学者的理论阐释文章、宣介视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进行扩散传播,提升青年群体的接触率。同时,也要着力扩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专业队伍和协同队伍的复合式队伍体系。相关的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等专职人员是主力军,党政机关、官方主流媒体等相关人员也要积极发挥青年化阐释的组织作用。其次,提升阐释主体的“厚度”。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需要既“懂”又“信”的人才队伍。“懂”即具有专业化的理论素养、阐释本领和宣介技巧;“信”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也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仰的人阐释信仰。为此,要着力在“懂”和“信”两个方面提升青年化阐释队伍的本领和素养,特别是对协同队伍和兼职人员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和理想信念进行强化提升。 
  (二)内容向度:优化青年化阐释的内容供给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要坚持内容为王的根本原则,要持续优化内容阐释的整体性、多样性和通俗性。其一,优化内容阐释的整体性。党的创新理论是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在理论阐释和宣介时要注重其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彻底性,切勿割裂其内容的内在逻辑,更不能泛化阐释、碎片化解读。阐释主体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要义和理论内涵,把理论内容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其二,丰富内容供给的多样性。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除了精心组织宣讲、撰写文章阐释等一般形式外,还可以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容融入图像、影视、音乐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视听作品之中。比如近几年关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反腐倡廉的影视剧深受青年群体青睐,他们在观看相关的影视剧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关于精准扶贫、反腐倡廉相关论述的理解。同时,还包括一些参观实践类的内容供给形式,比如定期带领青年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不同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让青年在实践变化中感受思想的魅力、理论的伟力。其三,强化内容阐释的通俗性。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质,阐释主体要将系统的、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青年群体易于习得、乐于接受的通俗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典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就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成青年易于理解、记忆和传播的通俗性内容。 
  (三)话语向度:革新青年化阐释的话语表达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话语表达要切合青年群体的接受习惯和话语风格,针对不同青年群体采取不同的话语方式,增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话语叙事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换意见、有效沟通而产生的,话语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人们之间更为便捷、高效地交流与沟通。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不同群体也有其自身的话语表达。如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群体的有效连接,话语是承接两者的关键。一方面,话语表达要“接地气”,贴合青年的生活实际。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话语表达要与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勾连起来,关切他们生活、学习、工作、情感等方面的话题。要将宏大的话语叙事转换成生活化的话语言说,既要上“接天线”,不偏离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要义;也要下“接地气”,增强话语表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烟火气”。力图通过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桥梁,让青年能够真正地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话语表达要“有趣味”,契合青年的话语习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谈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对于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青年的话语方式去表达、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内容。“萌言萌语”“网言网语”等话语形式是青年乐于接受、较多使用的交流、沟通言说方式,阐释主体可以将党的创新理论转换成类似的表达方式,将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渠道向度:拓展青年化阐释的渠道布局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面临着新的境遇,特别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持下,传播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应该在原有的阐释渠道、宣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传播路径。其一,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的复合式课程体系。思政课程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主渠道,主要作用于在校的青年学生;课程思政也是重要途径,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让青年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除此之外,还应该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变化和发展成就中感受、理解、认知和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其二,打造“线上+线下”的协同融合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青年群体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场域已经拓展到线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仅要在线下开展,同时也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拓展线上渠道。比如,利用抖音等视听平台宣介党的创新理论,通过腾讯会议等交流平台开展重大理论议题的交流会,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转载理论阐释文章、视频等。其三,构建“看+听”的视听叙事模式。青年群体对于“可看”“可听”的视听模式情有独钟。一方面建构图像阐释模式。通过动态的影视剧、短视频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也可通过静态的条幅、标语、壁画、绘画等形式来阐释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建构有声的阐释模式。在这个日益加速发展的社会,借助喜马拉雅、荔枝FM等有声平台,将新思想新理论融入有声的音频资源中,可有效增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接触面和吸引力。除此之外,还可依托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构建具有沉浸感、互动性、体验式的青年化阐释模式。 
  (五)制度向度:优化青年化阐释的体制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青年化阐释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之举。制度的约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能有效保障事情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除了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青年大学习”、“周末理论大讲堂”等规范化、制度化途径之外,还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优化青年化阐释制度。比如,构建“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青年理论武装机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时间融入课堂,组织专家对青年群体进行线上线下宣讲,对青年讲师团进行培训等,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阐释队伍的配备、培训以及经费的支持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以保障青年化阐释的常态化开展。除此之外,还应在评价和效益两个方面优化制度机制。其一,优化评价反馈体制机制。要对青年化阐释的过程、结果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各单位、各主体开展的情况,对优良典型进行总结推广,对薄弱环节进行优化改善。对于评价的主体、方式、指标等要进行科学设计,确保评价的公平公开、科学合理。其二,优化利益关切体制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掌握青年,关键在于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解答青年的现实困惑、满足青年的实践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要注重实际、贵在落实的常态化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关心青年群体需求和利益的政策,并制定了有助于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要与党切实关切青年需求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罗红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共青团中央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化’阐释研究”(项目号:22JH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研究”(项目号:22120220307)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