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博雅 高梦冉: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的三重维度及化解之道
“大党独有难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新的理论命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知,也是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前瞻。这一创新理论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深沉忧患意识、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自我革命。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1]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旨在对包括中心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全面领导。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百年来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关键密码。因此,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与加强党的领导之间有着天然契合、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深刻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科学要旨中时刻保持解决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清醒和坚定,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供了重大价值。
一、历史之维:从百年征程中理解大党之“大”
深入理解“大党独有难题”,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大党”,把握“大党”发展的本质特征。2017年10月,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不仅仅反映在党员数量之多、组织规模之巨,更是党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精神境界、胸怀格局的综合反映。百年征程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其展现出的大志向、大底气、大担当、大格局,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的样子”。
(一)大志向:志在民族千秋伟业
百年大党“大的样子”,大就大在志向远大,胸怀民族千秋伟业。近代以来,中国政局风云突变,中外民族矛盾和中国内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成立中国共产党,回应的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内外压迫极端严峻情势下的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问题。百年征程,就是党领导人民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主线,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式推翻“三座大山”,把解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统一起来,走向革命立国;以兴国为主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统筹兼顾“四面八方”,独立自主推进“四个现代化”,阔步走向发展;以富国为中心,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沿着经济建设主轴,致力于改革强国;以强国为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奋斗新华章。
(二)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
百年大党“大的样子”,大就大在底气庞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3]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揭示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人、人的本质等一系列见解,他认为人不是“抽象人”,而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前进的“现实的人”,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先进思想,不同于神学史观宣扬的一切生灵皆是“神的财产”,万物发展依靠“神的旨意”;不同于英雄史观中所呼吁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智识或理性,即“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5] ;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信奉的资本至上、“以金钱确定人的价值”的论断。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决定了党始终代表“绝大多数”,而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群体、特权阶层。
(三)大担当:打铁必须自身硬
百年大党“大的样子”,大就大在勇于担当,打铁必须自身硬。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想来想去,打铁必须自身硬。”[6] 党的自身建设,直接决定民族复兴的成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古田会议开始探索建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优良传统,此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党建布局。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党的制度建设,并在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中明确了制度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制度建设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形成“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形成党建“5+2”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大党建”格局,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大任务,并首次提出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新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自身硬才能打硬的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目的就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练就党的“金刚不坏之身”。
(四)大格局:胸怀天下造福世界
百年大党“大的样子”,大就大在格局广大,海纳百川、胸怀天下。一个“大党”不单要致力于本国的发展,更要面向国际舞台。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世界影响,不是为了维护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或在全球称霸,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其内在修养远远超越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和狭隘利益集团的短视。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时,就满怀豪情地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加以强调:“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8]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作出更大贡献”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拓展,从战略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
二、比较之维:对比世界政党兴衰沉浮中领会何为“独有”
当今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放眼世界大党发展史,无论是曾无出其右、独领风骚的大党老党丧失人民和政权,甚至走向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还是当今“中国之治”同“西方之乱”的生动对照,这一系列的兴衰沉浮历史都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主动提供了深刻镜鉴。
(一)“规模之巨”独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首要独特性就在于党的体量、规模巨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9804.1万名党员,基层党组织506.5万个。党员队伍规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表明了党的向心力、感召力、动员力增强,执政基础更加雄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党员队伍高质量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必须继续深化管党治党的力度,力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直到七大召开,党员也只有121万人,不足当时全国人口的0.3%,数量上的确是“星星之火”,然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尽管党员数量不多,但信念坚定,积极进取,党内焕发着生机活力,因此才能“唤起工农群众千百万,同心干”。大党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庞大的党员队伍,组织上出了问题,内部政见不一,往往会为党的建设带来严重隐患。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员占比均在6%以上,但罗马尼亚的党员占比最高,达到16.1%,平均六个人就有一个是党员,但当时崩塌最快的也是罗马尼亚,政权还未彻底瓦解,这些党员便纷纷逃散,各奔前程,这被学术界后来称为“罗马尼亚悖论”。[9]
(二)“理论之新”独有
思想新则政党新,理论强则政党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优势就是有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后来我们又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增强党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的灵活性和调适性。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模糊不明、缺乏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其意识形态“领土”的失守、政权的丧失只会是时间问题。例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执政之初,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抵御来自美国的威胁,曾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但是其对内无法直面社会现实矛盾,对外承接不了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随着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全球化理念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党内无孔不入,加之技术官僚的迅速崛起,党和政府中弥漫着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员反而得不到重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皆被束之高阁,最终走向“社会自由主义”,导致2000年在总统大选中落败,结束了长达71年连续执政的历史。
(三)“挑战之多”独有
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中国奇迹”,世所罕见。从古今中外历史看,无论是中国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西方政党在野或执政反复更迭、抑或苏东剧变都说明了这一点。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期执政的“四个不容易”[10] ,明确了四个重要阶段,对党和国家兴衰根源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第一,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第二,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革命初期热血澎湃,富有朝气不难,难就难在执掌政权后,在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中仍然谨记忧患之思、愚公之志和规矩之戒。第三,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腐败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印度国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对官员滥用职权等桩桩件件贪污劣迹没有进行有效治理,政党威信跌入谷底,最终被迅速崛起的印度人民党所取代,至今颓势难挽。第四,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推动管党治党方式创新,勇于乘改革之风为民造福,是大党茁壮成长的关键。反观,波兰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曾试图走改革之路,但由于缺乏自主性,随后又陷入了追随苏联的窠臼,在处理党群关系上,无论是对内政策脱离国情,与人民背道而驰,还是对外政策附庸大国,都极大损伤了民族自尊心,埋下了动乱祸根。
三、现实之维:从新时代新征程聚焦“难在何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突出的精神特质,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优良品性。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要面临着一系列独有的困境与挑战。剖析大党“难在何处”,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聚焦“六个如何始终”这一重大论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既看到大党本身规模和体制所带来的困难,也思考与独有难题生成密切相关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发展背景。
(一)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的“坚守之难”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始终“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也正因这种无私和彻底,决定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1] 。因而为远大理想的奋斗注定风雨兼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帝国主义的施压和资本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容易产生理想信念的动摇,也就决定了坚守初心使命之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灵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得以实现的恒久源泉,为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注入了无限生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蕴含着无比坚强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各种违背党的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与考验依旧存在,来之不易的实践成果需要得到持久加固。思考“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大党独有难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清醒和历史自觉,旨在解决党内违背初心和使命的系列问题,这既是对新形势下一些有悖于党的初心使命思想和行为等问题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等问题的继续追问,更是对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深度警醒。
(二)达成高度团结统一的“共识之难”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一条贯穿党的建设的重要红线,“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本质上是如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党员规模越大,党员队伍结构就越复杂,尤其随着近年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党员数量增加,如何在这些流动性较强、职业多样化的新兴群体中做好团结工作,争取绝大多数,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艰巨且必要的难题。此外,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结合中国奋斗新实践,不受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让新发展理念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认可,从而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等现象对党的团结统一的侵蚀是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从党内生活民主化来看,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拓展其功能,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渠道、指明了方向。但在基层党内民主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党员和干部思想涣散、自由化倾向,发表一些不利于党的团结统一的言论,工作中业务能力不足,应对重大风险考验反应不够迅速,对党中央重大决策执行不力等情况。这都是不利于党的团结统一的严重隐患,必须加以重视并努力破除。
(三)具备长期执政能力的“领导之难”
怎样始终赢得民心并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西方国家的政党绝大部分是只执政而非领导,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由于其性质、宗旨及其使命的特殊性,既是领导党,也是执政党,始终以人民利益至上,因此,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不可分割。这不仅要求全党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必须要持续探索“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旨在破解“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根本性问题,而评价的最终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满意与认同。因此,长期执政中如何实现有效有为的领导,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考验,这种领导之难,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会不会”与“能不能”。一是基于长期执政本身,随着党员队伍规模扩大和基层党组织的增多,大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平衡权力下放与集中统一领导的难题。既要充分授权地方组织和基层干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不能放松对地方组织的领导,确保各级党组织的行动一致和目标统一。二是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能不能适应社会变革与环境变迁,能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多样利益诉求以及怎样实现创新变革等问题,都要求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朝着人民期盼的方向前进,为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
(四)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的“动力之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一个政党展现何种精神状态以及这种精神状态是否可持续,关系这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关系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充满生机,政党才能展现活力,因此,“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在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即基于实践,把握规律时主观能动性的持续发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奋进姿态。黄炎培曾指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1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过去的历史实践中可以始终迎难而上开辟新天地,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毫无畏惧,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滋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但在现实中,一党长期执政,也会令一些党员干部产生安逸享受,受各种利益裹挟腐蚀的风险,党内也会出现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充足干劲儿、斗争本领和实战经验不足等情况,难以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贪图安逸享受,囿于原地而不进取。这不仅需要广大党员牢记“三个务必”,加强学习党章党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还需要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与落实,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抓住关键少数,使党员干部真正具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14] 。
(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革新之难”
有矛盾才会有发展,要发展就会有问题,问题无时不有,问题无处不在,存在问题不可怕,难在及时发现并解决,难在怎样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去处理。列宁曾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种革命,在取得胜利以后就可万事大吉,安享清福。”[15] 为此,他十分注重经验总结,要求面对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及时发现处理党内存在的问题,认为一个政党要敢于直面自身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么大一个党,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16] 因此,“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主动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党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我的坦诚与正视,能够“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7] 。因此,在推动社会革命的漫长进程中,继续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科学、准确、认真地分析把握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调适之难”
“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8] 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走向与命运,政治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培养高素养干部队伍,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生态作为政党系统内部多要素间相互制约作用的有机协同体,若其积极进步,运作优良,则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而不好的政治生态对人的损害则十分明显且迅速,因此这就对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出了巨大挑战。政治生态出现问题,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文化的惯性思维,如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官本位”、重“关系”、好人主义等深厚的文化土壤,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的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等为滋生腐败提供的土壤,还有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不健全和法治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破坏党内政治生态中有的问题和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要“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难在如何恰当“调适”,需要在党内政治运行机制、党内政治文化环境、党内政治主体素质等多要素间持续努力。
四、化解之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问题是时代的回音,解决问题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齿轮。探寻“大党独有难题”的化解之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难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政治根本: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权威是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的根本前提。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首先要从政治上达到高度统一。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一个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两个确立”,指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面临的风险和考验,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思想定力,防腐拒变,时刻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清醒的头脑,就要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体党员必须把牢对党忠诚这个着力点,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确保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
(二)思想基础: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9] 。因此,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要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的力量,这就需要从思想高度上实现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教育与领导,筑牢全党的思想基础。为此,要借助多媒体和新技术,持续激发全体党员学习新思想,领悟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热情,形成抵抗各种错误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思想定力。还要实现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将党内的群体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有效融入丰富的实践中,在全党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凝聚全党思想共识,进而达到行动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理论宣讲的力量和实效,强调理论宣讲中的政治纪律和教育规律,结合理论、现实和需求打造高质量宣讲,同时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和成效评估的相关配套制度,健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促进全党思想觉悟的提升,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三)组织保障:打造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而广大党员则是构成严密组织体系的最小单位和可靠保障,实现组织上的团结统一,需要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干部,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突出政治标准。要按照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来打造党员队伍,将好干部的标准制度化,形成明晰可量化的参照标准,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好干部培养工作的五大体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的选拔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二是有赖于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有效处理党内关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倾听广大党员真实想法,保障党员干部合理诉求,有效解决党内各种矛盾,得以正确处理党内的各种关系。三是关注党员自我成长。帮助广大党员深入群众与基层,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修身养性,在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难事中体悟党的初心,感知党的使命,以奋斗实干为最终落脚点,在担当新的历史使命上获取新突破。
(四)制度执行: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党的自我革命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不断探究完善这一制度规范体系,实现党员干部与党内规范的良性互动。一是着眼于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上,要明确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基本遵循,不仅厘清其出场的历史与实践脉络,还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广大党员为主体,保障这一制度体系建设始终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发展方向。二是要着力在提高依法立规质量、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领域的关键问题,注重补充相关制度,注意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的主体制度,做好制度的配套衔接。三是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和问责。推动并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尤其注意推动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在制度的发布、宣传、学习、督查、备案、评估、清理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执行和监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浸润作用,注重形成执行文化。
(五)方法策略: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检验执政能力难题破解成效的终极标准在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程度,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奔着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去,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在这个过程中搞清楚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弄明白人民群众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和症结,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20] 。在调查研究中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谦虚谨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拜群众为师,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在调查研究中注意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沟通中走到人民的心中,获得人民的真心拥护,以此巩固并扩大我们长期执政的根基。二是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判,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项民主制度中,覆盖到全过程民主从选举到监督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扬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优势,不断扩大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在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上采取更为有效的举措,注意挖掘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创新典型案例,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空间。
(六)精神动力:依靠顽强斗争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和奋进的精神面貌,也展现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宝贵经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依靠顽强斗争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面对斗争环境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斗争对象的多变性和异变性,斗争过程的复杂性和持续性等等,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运用辩证思维把握斗争方向,不仅看到现象和细节,更要正确把握本质和全局。同时还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谋合作、取共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项目编号:19ADJ001)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