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范式的多维探究
党代会是党的历史发展的重大节点,党的二十大作为党的历史发展一个重要里程碑,将对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蕴含时代精华和凝聚全党智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鲜活理论话语贯古穿今,跟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话语是理论的载体,话语创新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在阐释和回答“中国之问”的同时,也深刻回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世界之问”,形成系列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话语。话语创新是政党理论自信的重要标志,该文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话语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其话语生成语境,阐释其话语叙事的核心内容和话语建构的逻辑理路等,以期为今后学界深化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研究、构建具有中国范式、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语境
(一)话语源流: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思想资源的深厚滋养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源于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建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术语。理论话语具有传承性,马克思主义在各国民族化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理论话语,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建构最新理论话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批判性承鉴和原创性发展,以一种创新性思维成功创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展现的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脉相传,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党崭新的价值追求。
(二)话语底蕴: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固本培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管理智慧和“求真”与“致用”相统一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根”与“魂”。在古代所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惠民富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以及德法兼治的治国思想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厚思想滋养,奠定了深厚话语底色。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由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构成的丰富话语体系为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话语提供了重要学理依据和强劲原初动力。
(三)话语旨归:讲好中国故事和加强话语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有力的话语表达。当前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将推动世界从“西方话语时代”走向“东方话语时代”。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影响,中国话语还不能够很好地向世界表达中国之治的进步性和正当性,需要积极建构既能充分阐述自身发展道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以自己的科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四)话语挑战:消除“他者”政治偏见和话语误读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生成与建构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概念、理论范畴、话语表述等充斥着国际社会,长期占据话语裁判权,控制着国际话语议题,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国际话语格局。在国际话语场,“被动”只能“挨骂”。国际社会不能任凭发达国家主导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拥有表达自身发展道路和全球治理主张的话语权。要让我国的综合国力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必须增强话语意识,加强国际话语传播。要优化主流话语空间,用中国话语“自塑”真实的中国,通过积极打造中国原创话语范式打破当前单元国际话语格局,抵制话语霸权侵蚀,增强中国自身话语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推进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公平公正。
二、核心话语的书写: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六重话语向度
(一)主题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要从主题话语的逻辑发展视角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话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演变构成了完整的理论逻辑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相同时代课题,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主题话语贯通于党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话语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的总体性发展。“五大建设”涉及不同领域,各自具有自身发展规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体”。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五位一体”高度对应,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
(二)理论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科学思想理论源于伟大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最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在对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进行系统理论概括和提升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架构严密、内容系统完整,系统回答了关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向何处去”的历史向度问题,既是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
(三)目标话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所蕴含的目标话语,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层面。该目标话语是报告总体性话语的集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在新时代的重要呈现,为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话语范本。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的第三至第十二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了目标层次明确、内容系统完备、逻辑整体推进的话语体系,重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应有之义、法治保障、精神力量、本质要求、战略要求、领导核心等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
(四)国际话语:构建超越传统全球治理观的新价值规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无论国家形象抑或政党形象,都需要凭借话语建构进行国际化呈现。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党形象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等国家形象的一次成功“自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话语范本,该报告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共赢的发展理念,传递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其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同,向国际社会展现出真实、立体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
(五)党建话语:营造党内清新健康的政治生态
话语是政党主导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话语创新是政党自信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构建科学党建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科学构建党建话语,拓新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党建话语,“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党”是出现的高频语汇。报告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许多新的治理举措和话语表达,如“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政治监督”“严密的组织体系”“党性党风党纪”等,这些党建话语充分营造了党内清新的政治生态。
(六)价值话语:“为人民”核心赋值的执政旨归
话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诸多高频政治话语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人民”这一关键词经常载于党的各种政治文本,在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纲领性文献中围绕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的各项发展战略,都强调“人民”的极端重要性,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导下的话语困局。
三、理论话语之美: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塑造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结构布局新颖,语体多重风格统一,具有独特鲜活的话语表征。报告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话语主线,既有宏观战略规划,也有微观具体部署,其话语体系塑造蕴含着丰富逻辑理路。
(一)遵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增强话语体系的时代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话语塑造方面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其中,“继承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的首要路径。在报告的开篇词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继承性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先后塑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话语样态。
(二)运用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积极实现话语价值的引领
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话语创新,使得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内涵意蕴得到丰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运用斗争话语和革命话语进行价值引领,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塑造的一个重要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斗争”话语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话语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斗争”话语共22次,如“专项斗争”“反腐败斗争”“斗争精神”“军事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彰显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勇气和决心。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核心话语,党的革命话语成为理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重要逻辑展现。
(三)化用古典话语,为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深厚文化底蕴
文化是思想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持久力量。建构政治话语体系,需将传统文化元素留存在当代视野。优秀传统文化中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固本培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挖掘和改造传统典籍中的优秀话语元素,灵活发掘传统文化来回应时代需求,将经典话语创造性运用于政治话语表达,使古典话语融入现代话语实践,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前提下,明确了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性定位。报告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术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和优秀历史文化相融通,不断进行“术语的革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术语和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有益遵循。
(四)巧用修辞话语,更好提升中国共产党理论话语的形象化表达
修辞话语平实直白,有着厚重文化积淀,包含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化元素,契合大众化表达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许多修辞话语以凝练精悍语言阐释深刻理论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路径。
生动朴实的修辞话语可以使政治话语表达准确生动,更好适应现代语境。报告大量引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阐述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这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智慧的修辞话语精辟阐述了党的二十大的鲜明主题、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等,使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入耳入脑和入心”,有力增强了文本话语的理论深度。
(五)善用艺术话语,有效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情理共鸣
艺术话语主要是指成语、典故、诗词等能够增强报告文化韵味的话语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善用艺术话语把握话语节奏,如在报告开始和结尾部分中,用6次“同志们!”所组成的优美文句,对报告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将三万多字的报告凝聚为一个整体。报告善用抒情性话语刻画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以16个方面的“我们”,阐释了十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理论话语的现实说服力,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在报告结尾部分,运用“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青年强,则国家强”等优美话语,阐释了以满腔热情迎接现代化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六)活用大众话语,深入增强党的报告文本话语的传播力
话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话语塑造离不开对阐明深邃思想的生活化语言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在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善用通俗话语凝聚社会共识。党的报告的影响力既源于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源于话语表达方式的大众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活用群众喜闻乐见、鲜活实在的大白话和口头语,这些通俗语言具有思想穿透力,摆脱了“假话”“大话”“空话”的“官样儿”话语表达方式,而是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大众话语深刻表达报告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内容。
报告采用的群众耳熟能详的平实话语,成为大众话语表达的范本。运用朴实话语阐明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生活化气息浓厚的词汇,高度凝练百余年来党奋斗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我国”“中国”在报告中是一个通用性主语,在不同语境下,“我们”可以指“党”“国家”“党和国家”“全体中国人”,这些贴近群众的通俗化话语表达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务实作风和谦逊品格。
四、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的当代价值
首先,丰富和拓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系列治国理政话语是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课题的重要话语体系建构。该话语体系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要理论基石,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养分,推动话语体系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活泼的创新话语既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话语的方方面面,又包括了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在内的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深刻表明了中国话语优于西方话语,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该政治文本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党的国际形象,它以鲜活话语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互助共赢的中国故事,推动国际社会客观、立体、全面地认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利于优化全球话语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中国和开拓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又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智慧和新方案,为世界发展注入崭新活力,这在党的话语体系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打造的话语体系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逐步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和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最后,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构建有利于发挥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增强民众政治认同,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建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视人民为发展目的,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广泛群众基础,从而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话语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它所蕴含的系列科学理论话语,有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底气和执政根基。
(作者简介: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