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宴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2-05-27
字体: 打印
分享: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即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就《决议》作的说明指出,这五条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表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是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具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成就斐然的伟大斗争,谱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实践贡献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一)探索并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余年,是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扩张、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步演变为帝国主义并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裹挟和列强的蹂躏下,逐渐由封建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重大危机的时期。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现状,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运动。遗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均没有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波助澜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各地涌现出多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洪流当中,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反过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也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在28年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早期的不成熟,发展到逐渐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继俄国十月革命证明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特别是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取得胜利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客观条件比俄国更为恶劣的中国,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击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最近目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解放了世界上1/4的人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大国,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彻底贯彻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探索并形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中国步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早在1940年,抗日战争还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之时,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思考了中国向何处去、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等关乎党和民族存亡兴衰的重大问题。他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是有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的新中国,是 “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国伊始,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造之路。与此同时,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性、基本性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这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之后的一切发展进步、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从此,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国从1951年就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准备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从1953年开始,党中央把经济建设工作放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首要位置,正式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现成的,有时候甚至不平坦也不宽阔。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仍旧敏锐地意识到,并没有一条现成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必须依据自身国情积极探索,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顺利,“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途径过程中遭遇的典型挫折,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化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奔涌向前,西方国家乘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东方的 “亚洲四小龙”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迅速崛起。此时,中国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桎梏中徘徊不前。长时间的“左”倾错误使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遇到了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令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窗口期。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进行农村改革,并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开启并不断拓展城市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发生革命性变革,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挺过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打破了所谓“历史终结论”的预言。中国既没有停止改革开放、封闭僵化,更没有接受西方那一套所谓的“自由民主”、改旗易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的是独立自主、开放进取、谋求发展、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成功的。作为迥异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还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再次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发展面临更多风险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功破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已经跨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正意气风发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定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寻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执着前行,既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旗帜,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了坚强的理论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失败的惨痛经历中痛定思痛、不断总结失误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革命不能输出,亦不能输入,而只能由每个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1938年9—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科学地提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从理论上解决了困扰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已久的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伊始的新中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实现“完全地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作出我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等重要论断,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革命,也激励和支持了广大亚非拉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运动逐渐高涨。“积极支持亚非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问题。在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出发”,积极争取“中间地带”,既为新中国处于艰难处境的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又支持了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为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先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创新理论秉持人民立场,直面中国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站在人民的角度解决、克服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切问题与困难,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对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响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难题,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人为本,要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机遇与挑战、国际环境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大势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论断、重要观点。比如,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等等。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已经不仅仅指导了国内发展,更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为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的、时代性的贡献。

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制度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重大制度贡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的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层次,这一梳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进行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

(一)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这些根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国家性质、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能战胜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切艰难险阻;相反,如果党的领导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取消,那么离失败就不远了。苏联解体是从戈尔巴乔夫实施公开性、民主化改革开始的。改革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苏共的历史、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抹黑、虚无化,苏共进一步失去了民心,而后苏共失去执政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覆灭。

除此之外,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制度都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基本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续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批判地吸收包括苏联民族制度在内的经验教训所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制度安排,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历史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族问题。基层群众自治基本政治制度有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和独有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目标实现的基础性制度。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演化而来的,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时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一系列更加广泛、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结构性保证,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形成“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鲜明对比的根本保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打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战、贸易战,而是上升到了两种制度竞争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我们打赢这场美西方针对我国的阻击战,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类重大风险挑战,防止“黑天鹅”“灰犀牛”“蝴蝶效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进步、生态良好的基础性保障,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为世界上想实现独立自主、繁荣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文化贡献

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文化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滋养。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继承,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底色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植根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实践和具体国情。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历史筛选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文化沃土,为国家和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支撑和智慧支持,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华5000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大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理念不仅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在当今世界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更为丰富而深刻的选择。

(二)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源泉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和代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90余种革命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奉献、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是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刚健有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世界上一切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富强的民族和人民的伟大斗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在“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涉及经济层面,也涉及包括思想观念、文化在内的各个方面的革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再限于物质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引导个人、社会团体、经济体等一切社会行动者创造、传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非低俗、落后的文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面对复杂而深刻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前列,党的创新理论接续回应时代主题,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凝聚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保证,同时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均表明,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这些优秀特质和文化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伟大奋斗目标的不竭动力。

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从最初拥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如今拥有9500多万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共产党必将一如既往不畏艰难,充满自信地走好新的长征路,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