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强 卢言臣:与时俱进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科学指引着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和路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发挥文化无穷力量,让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铸魂。
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更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最根本、最可靠的保证。在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化治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更体现在对文化治理体系的完善、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同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导向和统一的战略目标,确保了文化治理的方向性与一致性,避免因市场变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的领导强化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保了文化方针政策的精准落实与有效执行。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创新,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文化治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夯实文化领域治理的思想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思想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我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仅是引领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持续提升文化治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领域治理智能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文化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率。这要求我们在文化治理中融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文化治理提供新的动能,实现文化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另外,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提升网络文化治理能力,确保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
坚持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还是一种精神定力和韧性,更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也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核心所在。通过改革,可以破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文化创新创造的潜能。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促进文化主体个性的发挥,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新合力。为此,需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为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提供扎根生活、潜心创作的良好环境。同时,高水平的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提供重要保障。
坚持凝心铸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各种思潮激荡,推动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战略任务。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政治制度稳定、政权稳固,也是确保国家文化主权稳固、文化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还能巩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文化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文化治理提供深层次的价值引领,使文化创新在正确的价值轨道上前行,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在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这不仅能夯实国家文化治理的根基,还有助于构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建设,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
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以更强的思想引领力、价值感召力、文化凝聚力、国际传播力为标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持续构建健康、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治理生态,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自信、创新进取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编辑:慧慧